羊草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羊草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一、羊草草原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华[1](2021)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草原处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波动性较大,同时具有脆弱性和严酷性,使得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退化。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区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区最主要的水分损失途径,而植被恢复势必会增加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损失。因此,精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并掌握其时空规律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保护与利用方式下草地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以期为区域植被配置和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使用涡动相关观测技术获取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赛罕乌拉的草地生长期观测数据,对三种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物种组成、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其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使用构建的SEBAL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0~2019年的蒸散发量及其变化(evapotranspiration,ET),分析了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模型法计算了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rain water utilization potential indicator,RUP);分析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生物量、丰富度、多度、盖度等对蒸散发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草地生长季蒸散发及气象因子变化变化规律。实验观测期间,蒸散发量从5月到6月呈下降趋势,从6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并达到峰值,8月后持续下降,生长季的蒸散发量为313.8 mm。草地碳源汇效应成波动状态,土壤的体积含水量与降雨变化呈现一致性,降雨多集中于后期。(2)利用水分亏缺来评价现有水资源是否满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赤峰区域,通过大尺度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以赛罕乌拉所在的赤峰市为例,研究了大尺度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高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小,而蒸散发中值与低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大。在研究时段,大多数区域处于年动态水分盈余状态。(3)研究了解了赛罕乌拉蒸散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通过遥感和空间分析表明,在空间上,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区域;从时间变化上,2010~2019年实际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9年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面积呈下降趋势,中值区(300~400 m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亏缺盈余方面,从2000~2006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从2006到2012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呈显着增加趋势,而2012年之后到2019年,雨水资源化潜力又逐年减小,其中2016~2019年三种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草地均处于年动态水分亏缺状态,表明气象要素对蒸散发有显着影响。(4)揭示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实际蒸散发与草地主要生长状况指标的相关关系。对赛罕乌拉2000~2019年的蒸散发研究表明,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与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围封草场的相关性较强,放牧草场的相关性较弱。围封草场和打草场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广,与蒸散发的相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而放牧场的多样性指数与蒸散发呈负相关关系。放牧草场和围封草场的蒸散发随着总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打草场的蒸散发与总盖度的相关性较弱(5)研究发现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生态效应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功能效应、风沙防护效应等综合研究表明,围封恢复草场的生态效应为正向效应,打草场的生态效应为负向效应,放牧草场的生态效应为零效应,表明退化草地围封恢复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打草场常年打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围栏恢复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向顶极群落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6)研究发现,草地围封模式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在降水量低于350 mm的干旱半干旱区,建议以围封保护恢复为主,同时控制草地围封保护和刹割时间,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在对需要进行人工补种的严重退化草地,首先,应以草本植物修复为主。其次,选择合适的耐寒、耐旱的本地物种,同时优化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降低草地的耗水,减缓干旱胁迫,提高农牧交错区的草地保护与恢复成效。在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纪磊[2](2021)在《放牧和割草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土壤呼吸是地球物质循环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调控大气中CO2的浓度并直接影响气候变化。中国草地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放牧、割草、围封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羊草(Leymus chinensis)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各组成要素(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水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揭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变化对土壤呼吸产生的生态学效应,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响应机制,不仅有利于增加我们对于这一独特生态机制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提高羊草草原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草原管理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开展,选择以羊草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植被类型,试验从2000年开始,设置放牧(G,grazing)、割草(M,mowing)、围封(E,enclosure)3种不同利用方式。在测定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开展放牧、割草、围封利用下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分析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系统土壤碳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放牧、割草、围封影响了羊草典型草原土壤CO2排放,与放牧相比割草和围封增加了羊草典型草原土壤呼吸速率,而放牧延缓了羊草典型草原土壤呼吸速率。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CO2累积排放量最高,CO2累积排放量排序为割草11301.9 Kg·C·hm-2·a-1>围封10055.3 Kg·C·hm-2·a-1>放牧7526.247 Kg·C·hm-2·a-1。2.羊草典型草原土壤根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38.25-42.50%,土壤微生物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57.50-61.75%。3.相对于割草和放牧处理,围封增加了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相对于割草和围封处理,放牧利用增加了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相对于放牧和围封处理,割草利用增加了典型草原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4.土壤因子、气候因子、微生物因子、植被因子对土壤呼吸的解释度依次减小,土壤因子中土壤容重、p H、土壤含氮量对土壤呼吸影响显着(P<0.05)。5.长期(15年)放牧、割草、围封改变了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围封下细菌和真菌在属水平上丰富度最高,放牧利用显着降低(P<0.05)了典型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6.放牧、割草、围封下的典型草原土壤碳输入的主要来源为植被地下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密度占土壤碳储量的97%,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无差异(P>0.05),与割草、围封利用相比,放牧利用削弱了土壤CO2排放能力,减少了典型草原碳输出。因此适度放牧不仅可以增加草原物质循环,而且可以提高草原生产力,是发展低碳高效草牧业的重要方式。

白玉婷[3](2020)在《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割草地作为牲畜所需饲料的储备仓库,在解决草畜季节不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越冬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年割草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养分的输入与输出失衡,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草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本研究于2014年-2017年依托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的施肥控制实验平台,以植物种群、功能群、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从植物功能性状、种群、功能群到群落各个组织层次,结合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的多个指标,进行多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阐释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对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过程和恢复途径,从而为退化割草地的改良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及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株高是切根+化肥改良措施下羊草的敏感性状,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可以增加羊草株高和茎长,茎长成为羊草株高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对羊草株高、羊草茎长和茎干重增长效果逐年凸显。2.切根+高浓度化肥和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有利于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功能群重要值随着切根+化肥浓度增加而增大,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也逐渐增加,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占比下降。3.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不同改良措施下群落丰富度逐年降低。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群落生物量最高。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更有利于提升植物群落相对饲用价值。4.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年增加,且切根+高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更有利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下土壤0-10cm全碳和全氮含量最高。5.羊草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均显示羊草割草地植物生长受氮抑制。切根+化肥和切根+有机肥改良措施可分别从短期、长期改善氮抑制程度。6.羊草割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短期植被恢复有利,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长期植被恢复有利。建群种羊草数量特征决定群落功能,解决土壤氮限制是植被恢复的关键。

邢小青[4](2020)在《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羊草、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表型性状、养分含量、种群和群落密度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于2017年在植物群落生长高峰期取样,测定经过2012-2016年5年单纯放牧与牧刈混合下优势植物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1.两种利用方式均使羊草表型矮小化、N含量降低,单纯放牧降幅>牧刈混合;茎干重为敏感性状,平均最大叶宽、叶数为惰性性状;单纯放牧加强了表型性状与C、N、P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羊草在利用胁迫下,倾向于把更多的地上总物质分配给叶。2.两种利用方式对针茅各表型性状及茎P、C含量的影响为单纯放牧>牧刈混合;单纯放牧使茎N、P含量与表型性状变为权衡关系,而牧刈混合使二者变为协同关系,针茅采取增加叶数、生殖枝数和维持较高的总叶面积和光合竞争能力来弥补株高、丛幅下降的矮小-密枝化的适应策略。3.单纯放牧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影响>牧刈混合;糙隐子草通过采取提高叶P含量的养分获取策略,以及增加营养枝数、降低高度和减小丛幅的矮小-密枝化的适应策略以适应干扰胁迫,单纯放牧减弱其表型性状与养分含量的关系。4.三个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响应机制明显不同,羊草个体生物量减少是造成种群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非密度影响),即羊草种群生物量明显受个体性状的影响,而针茅和糙隐子草个体性状并没有对种群生物量产生明显影响,影响种群生物量增加的是种群密度的增加。5.群落生物量主要受羊草个体水平和针茅、糙隐子草种群水平(密度)的影响,且3个种群间明显互补,通过比较,个体性状最不稳定,种群的稳定性高于个体,群落的稳定性更高。

魏莉颐[5](2020)在《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条件下羊草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羊草是北方典型草原中主要的优势种和建群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和经济学价值。羊草作为典型的根茎型克隆植物,在受到干扰之后能够产生生理整合作用,使克隆分株从相连的分株获得足够的资源,从而缓解局部环境不利带来的影响。由于羊草分布范围广,生境差异明显,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羊草种群。基因型多样性具有促进植物的生产力、增强植物的抗干扰能力、缓解外界干扰带给植物的危害等能力。刈割作为一种人为干扰的栽培利用技术,不仅能够影响牧草个体性状,还影响着草地群落的生产力。然而关于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干扰下羊草的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便为羊草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本试验选择了9种不同基因型的羊草,设计了4个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即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通过研究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下刈割分株端和未刈割分株端羊草的生物量、单株性状和营养指标,进一步研究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干扰下羊草的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株数,总生物量和株高及羊草分株对群体的总生物量随着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增加,在根茎连接刈割30%,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切断刈割30%和根茎切断刈割60%条件下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6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根茎连接及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根茎切断下,刈割60%处理下刈割端羊草的株数,总生物量和株高均低于刈割30%处理下的值。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30%及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60%处理下羊草分株对群体的总生物量在根茎连接下均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30%及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60%处理下刈割端羊草的株数,总生物量和株高在根茎连接下均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同时,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30%处理下未刈割端羊草的分株数,总生物量和株高在根茎连接下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但是,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60%处理下,未刈割端羊草的分株数,总生物量和株高在根茎连接下低于根茎切断下的值。(2)随着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增加,在根茎连接刈割30%,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切断刈割30%和根茎切断刈割60%条件下,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单株株高,茎长,茎粗,茎生物量,叶片数,总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单叶叶长,单叶叶宽,单叶叶厚度,单叶叶生物量和单叶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根茎连接刈割30%,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切断刈割30%和根茎切断刈割60%条件下,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单株株高,茎长,茎粗,茎生物量,叶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在6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单株株高,茎长,茎粗,茎生物量,叶片数,总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根茎连接及根茎切断状态下刈割30%处理下均高于刈割60%处理下的值。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下刈割30%及刈割60%后未刈割端羊草的单株株高,茎长及刈割端的羊草的单株株高,茎长,茎粗,茎生物量,叶片数,总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单叶叶长和单叶叶面积在根茎连接下均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30%处理下,根茎连接下刈割端羊草的单叶叶宽,单叶叶厚度,单叶叶生物量和比叶面积及未刈割端羊草的茎生物量,叶片数,总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单叶叶厚度和比叶面积均高于根茎切断下的值。但是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60%处理下,根茎连接下未刈割分株端羊草的茎粗,单叶叶长,单叶叶宽,单叶叶生物量和单叶叶面积低于根茎切断下的值。(3)在根茎连接刈割30%,根茎连接刈割60%,根茎切断刈割30%和根茎切断刈割60%条件下,随着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增加,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总碳含量和总氮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6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下达到最大值。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根茎连接和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根茎切断处理下,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总碳含量和总氮含量在刈割60%处理均低于刈割30%处理下的值。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60%及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30%条件下,根茎连接下未刈割端的羊草总碳含量低于根茎切断下的值。但是在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30%及1,3,6和9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刈割60%处理下,刈割端羊草的总碳含量和未刈割端总氮含量在根茎连接状态下均高于根茎切断状态下的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刈割强度的增加会降低刈割端和未刈割端羊草的生长。对于刈割分株端,生理整合作用可以缓解在刈割30%和刈割60%处理下刈割带给羊草的伤害。生理整合作用在刈割30%强度下会提高未刈割分株端羊草的生长,但是在刈割60%处理下,生理整合作用无法弥补重度刈割带给未刈割分株端羊草的影响。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羊草在受到刈割干扰后的生理整合作用,且在本研究中6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可以最大的提高刈割后羊草的生理整合作用。此研究结果将为羊草草原的合理利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高榕择[6](2020)在《刈割、氮添加对典型草原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同时维持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能力,刈割作为草原上最常见的草地利用方式之一,常通过改变植物光竞争环境、养分返还等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在草原植物的功能性状、群落组成和净初级生产力等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是独立的研究,缺少从不同的生态学层次上探讨刈割对植物群落组成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潜在后果;同时也很少有研究检验刈割后的养分添加是否会改善刈割带来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两年的刈割与氮素(N)添加实验,通过选取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puarrosa),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的11种性状:植物高度、叶形态特征(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厚)和叶化学特征(碳、氮、磷含量和碳氮比),计算植物的功能特征与群落结构,并分析了其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在物种水平上,三种植物的叶形态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表现出的响应并不一致:刈割显着降低了上层植物(羊草和克氏针茅)的高度、叶长和叶面积,但对下层植物(糙隐子草)的干扰程度较低;对植物叶化学计量特征没有显着影响。N添加对植物形态特征没有显着影响,但羊草和克氏针茅的叶片氮含量显着升高,C:N降低。刈割与氮添加对物种水平的植物功能性状没有交互作用。(2)在群落水平上,刈割后加权平均功能性状与物种水平的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刈割与氮添加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对各功能性状几乎都没有显着交互作用。不同性状间虽具有明显的年际间差异,但不导致刈割和养分添加对植物群落功能特征的影响产生趋势性的变化。(3)刈割对群落结构组成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促进了多样性,尤其是在较高氮水平下。但不刈割、施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物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对刈割和N添加的响应没有明显一致的格局。(4)刈割和氮供应增加对本研究区草地的多功能性(植被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也相对较弱,仅在个别N添加处理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有所增加。(5)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在不割草样地与功能性状的关系更密切,但当受到刈割干扰后,二者之间没有任何显着相关关系。同时,草地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各物种多样性之间也没有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群落中的一些关键物种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而非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整体的功能性状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验区在实验开始前的过度利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能限制了不同功能的物种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贡献。

白杨[7](2020)在《刈割、施肥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羊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草草原是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主要植被类型,也是主要割草场,在畜牧业生产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草原管理与植被生产力维持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拉丁方-裂区设计,分析了刈割、施肥和年份(降水量、温度和年限)对羊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刈割和施肥提高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施肥的独立作用显着。2.刈割和施肥提高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连续施肥提高克氏针茅种群地上生物量;刈割连续施肥提高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种群地上生物量;施肥和年份对克氏针茅种群的独立作用显着,年份对羊草和糙隐子草种群的独立作用显着。3.刈割和施肥提高物种丰富度和种间竞争强度,年份的独立作用显着。4.刈割提高杂类草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相对地上生物量,施肥一次提高灌木半灌木和杂类草的相对地上生物量,连续施肥提高高大丛生禾草、杂类草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相对地上生物量,刈割施肥一次提高灌木半灌木、杂类草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相对地上生物量,刈割连续施肥提高灌木半灌木、高大丛生禾草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相对地上生物量;刈割、施肥和年份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灌木半灌木的影响显着,刈割和年份对根茎型禾草的独立作用显着,施肥和年份对高大丛生禾草的独立作用显着,年份对矮丛生禾草的独立作用显着,施肥对杂类草的独立作用显着,刈割、施肥和年份对一二年生植物的独立作用显着。5.未干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年动态取决于年降水量和1-7月降水量;其它处理下取决于干扰引起的种群、物种丰富度和功能群组成的变化,施肥一次和刈割连续施肥时1-7月降水量通过羊草种群和灌木半灌木产生间接影响。

王识宇[8](2019)在《中国北方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根茎型禾草,营养繁殖力强,具有极强的抗逆性,是欧亚大陆草原广布种。羊草在中国不同草地类型如在显域性的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以及隐域性的草甸经常形成优势种或单一优势种群落。羊草草地是优良的放牧场和割草场,在北方草原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过度利用,不同地区的羊草草地普遍发生不同程度退化,使不同类型羊草草地也普遍存在恢复演替系列群落。因此,开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系列的植物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以及优势种羊草种群特征的空间动态比较,结合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关系的分析,揭示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的生态机制,可为羊草草地的保护,开发利用乃至草地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草地羊草主要分布区内不同类型的退化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于群落生产量积累的高峰期,对松嫩平原南部草原(吉林省长岭种马场)、松嫩平原北部大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草原(扎赉特旗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呼伦贝尔草原(谢尔塔拉牧场)和锡林郭勒草原(白音锡勒牧场)进行了两年的植被调查和羊草种群取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四个地区在两年中样地调查共记录植物182种,隶属于37科114属。菊科、禾本科、豆科为我国北方草原羊草草地的优势科,两个年份分别占总属数的49.47%和51.58%、总种数的46.62%和48.57%。两年中长岭共记录植物22科49属66种,图牧吉28科74属111种,呼伦贝尔29科67属95种,锡林郭勒25科62属93种。物种丰富度以图牧吉最高,长岭最低。2.植物种的频度分布等级中,四个地区均以E级比例较低,并在刈割利用方式下草场退化相对严重,恢复演替前期多为D大于E。四个地区恢复演替后期的群落均以羊草重要值最高,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放牧条件下恢复演替中期和恢复演替前期的群落分别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和大针茅(S.grandis)重要值较高。3.不同利用方式演替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中长岭为一年生植物占比率均较高,其它则以地面芽植物比率较高。在株生长型上,长岭和图牧吉以分枝型植物占优势地位,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以丛生型植物占优势地位;四个地区草原整体以直根型植物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占优势,并且均以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MNDC)比例最高。4.四个地区两年中在利用方式上与围封相比,刈割和放牧干扰下羊草群落生产力显着降低。优势种生产力除2014年长岭放牧干扰下恢复演替群落间差异不显着外,2013年长岭的割草与封围,以及其它地区两个年份不同利用方式下均随恢复演替进程显着增高。在2014年,四个地区刈割和放牧干扰下羊草群落植物种α多样性普遍增高。两个年份四个地区放牧干扰下β多样性普遍降低。图牧吉和呼伦贝尔地区物种γ多样性高于长岭和锡林郭勒。四个地区羊草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封围多为显着相关,刈割和放牧干扰下多为不相关。5.四个地区放牧干扰相对封围羊草种群营养株高度均显着降低,图牧吉和呼伦贝尔刈割干扰也均显着降低。四个地区羊草种群根茎长度在演替群落之间均差异显着,在利用方式之间普遍以封围相对较高,部分达到显着水平。四个地区羊草种群分蘖株数量随着恢复演替进程显着增加,羊草种群分蘖株密度长岭在放牧干扰下显着增高,呼伦贝尔2013年放牧和刈割干扰下显着降低。除个别外,四个地区和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分蘖株生物量均随恢复演替进程而增加,并且恢复演替群落之间其差异显着。6.四个地区羊草种群各龄级营养分蘖株数量以1a占绝对优势,2a次之,仅部分地区或年份有3a,且数量和比例均较低,为增长型年龄结构。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亦为1a占绝对优势,部分年份或利用方式下有2a和3a,整体表现为增长型年龄结构。长岭、图牧吉和呼伦贝尔的羊草种群根茎长度均以2a占绝对优势,1a或3a次之,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四个地区羊草种群分蘖株生物量也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生物量也均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四个地区不同龄级间羊草种群分蘖株生产力均以1a最高,各龄级间差异显着,不同龄级间根茎储藏力大体相同,仅部分差异显着。四个地区不同恢复演替群落的羊草种群均以1a和2a分蘖株营养繁殖力高于3a,根茎营养繁殖力以1a最高,依次为2a和3a。综上,中国北方退化羊草草地在恢复演替进程中出现两个共性结果:一是羊草群落植物种α多样性普遍降低,二是羊草种群分蘖株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其主要生态机制在于羊草具有极强的营养繁殖能力,羊草通过不断营养繁殖增加密度和生产力提高其种群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致使一年生植物不断丧失生长空间而从群落中消失;羊草种群分蘖株在各种干扰强度条件下总是保持其种群分蘖株的增长型年龄结构,是退化羊草草地自组织恢复演替的根源和最基本的重要保障。

宋敏[9](2019)在《施氮和刈割对杂交象草(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认为土壤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被认为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健康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敏感指标。牧草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促进和保障牧草生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对牧草种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本研究选取南方高产、优质牧草品种桂牧1号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设置长期定位正交试验,于2018年采集土壤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施氮量和刈割频率及刈割留茬高度对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多样性等特征的影响,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和网络分子生态学模型,探讨分析了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机制。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施用氮肥除了对桂牧1号种植土壤p H有显着影响外,对其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等的影响不显着;不同刈割频率和强度对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无明显影响;施用氮肥对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没有显着影响,但对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具有负效应;刈割频率对其土壤MBC和MBN没有影响;刈割留茬高度影响其土壤MBN,表现为中等程度刈割留茬高度的土壤MBN含量最高。除了土壤SOC与TN外,土壤TP也是影响桂牧1号种植土壤MBC的重要因素。2.本研究结果表明桂牧1号种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由少数丰度较高的物种主导。其土壤细菌共42门、101纲、219目、304科、444属,真核微生物共11门、31纲、82目、159科、298属。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为酸杆菌门、变形菌、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其真菌群落的优势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等菌群;在不同管理措施处理下,桂牧1号种植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在门水平上类群相对丰度均不显着,这表明长期不同施氮量和刈割频率及强度管理措施对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影响不显着,需在更细分类学水平上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响应特征。3.本研究土壤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施氮量和刈割频率及强度管理措施对桂牧1号种植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影响均不显着,而对细菌和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影响显着。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物种丰富度都以1000 kg·hm-2·年-1施尿素量、3次/年刈割、刈割留茬高度5 cm处理(A3B3C1)的为最高值,即施氮量和刈割频率及强度等管理措施居中的情况下,桂牧1号种植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丰富度达到峰值,说明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同样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基于Bray-curtis距离矩阵的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细菌β多样性聚类结果不及真菌的明显,表明施氮量、刈割(频率和强度)等管理措施可极大地影响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稳定性。4.桂牧1号种植土壤细菌门群落结构分布主要的驱动因子为全氮(TN)、碱解氮(AN);在OTU水平上的主要驱动因子为AN、p H、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其土壤真菌的担子菌门与土壤p H、全磷(TP)分别呈显着水平负相关(p<0.05);接合菌门与土壤全钾呈显着水平正相关(p<0.05);土壤门水平上真菌群落主要受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TN等环境因子的驱动;OTU水平上土壤MBN(土壤微生物量氮)、TP、AN是主要的驱动因子。5.本研究基于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构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刈割频次和刈割留茬高度可改变牧草品种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网络模块数量、模块的大小,也可改变网络中模块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网络中的关键种。土壤细菌网络中,施氮量和刈割次数的增加可导致其土壤细菌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在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土壤细菌网络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不同管理措施下桂牧1号种植土壤真菌网络结构拓扑规律性不太明显,不施氮肥和1年刈割3次频度的桂牧1号种植土壤真菌网络易受到外界环境扰动;而刈割留茬高度为5cm时的桂牧1号种植土壤真菌网络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6.基于不同氮肥和刈割处理的植物生长、土壤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结构的综合生态效益,采用欧氏距离、Ward法聚类分析获得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欠发展型、植物生长改良型、土壤环境改良型和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协调发展型四类,且以A2B1C2处理(即氮肥500 kg·hm-2·a-1,1次刈割,刈割留茬高度15cm处)的植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综合生态效益最佳。

鞠晓峰[10](2019)在《刈割对禁牧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地区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频度等指标,对比分析禁牧围封、禁牧刈割、放牧3种管理模式的差异,研究草地禁牧恢复过程中刈割管理模式对群落的生产能力、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筛选适宜评价草地恢复指标,提出适宜的恢复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禁牧8年期间,草地围栏封育和刈割两种恢复管理措施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3个数量特征指标影响显着,对群落密度影响不显着。封育草地恢复效果优于刈割草地。禁牧后第1年封育和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禁牧第2~8年封育处理下地下地下生物量、盖度和高度均大于刈割处理。禁牧后采用围栏封育能够有效的促进草地群落的恢复。8年封育处理,灌木、半灌木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持续增长,促使封育群落呈灌丛化趋势,而刈割能够有效降低灌木、半灌木地上生物量,抑制灌丛化的发生。对放牧草地、传统割草场和禁牧刈割草地进行了6年的调查,放牧处理下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盖度和高度指标均低于刈割处理,而传统割草场则高于禁牧刈割处理。(2)禁牧1~8年,禁牧后封育和刈割处理对物种数影响并不显着,两个处理下群落的物种频度分布趋于合理,群落稳定性系数趋近20/80,群落稳定性呈增大趋势,表明禁牧后两种处理均能够促使群落结构得到有效的恢复。放牧处理群落均匀度较高,但物种数小于禁牧刈割处理。传统割草场群落稳定性最好。8年的禁牧群落尚未能恢复到稳定群落水平。(3)封育处理群落α多样性指数小于刈割处理,p多样性指数则高于刈割处理,与刈割相比较封育并不能够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外因影响下,群落多样性的波动程度大于刈割草地。禁牧刈割与放牧相比,则能够显着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4)气候因子仍然是草地群落年度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禁牧1~8年,封育和刈割处理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物种数、盖度、高度和密度5个数量特征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4-9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相一致,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物种数呈正相关。禁牧后刈割能够提高草地群落生产能力、多样性水平和稳定性,是一种可以兼顾草地生产和生态恢复的管理方法。草地群落数量特征指标中,地上生物量和高度可以用来评价禁牧刈割、禁牧封育与放牧处理间的差异性。基于种-倒数模型的稳定性指数适宜评价禁牧围封和刈割处理下草地群落年度间动态变化。

二、羊草草原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草草原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估算方法
        1.2.2 草地蒸散发的影响机制
        1.2.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应
    1.3 研究内容
        1.3.1 草地蒸散发及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1.3.2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1.3.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1.3.4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1.4 本论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特点
        2.1.2 植被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2 观测与仪器
        2.2.1 草甸草原的通量观测
        2.2.2 草地生物多样性观测
    2.3 其他地面数据
        2.3.1 气象数据
        2.3.2 遥感数据
        2.3.3 土地利用数据
    2.4 湍流资料质量控制
    2.5 研究方法
        2.5.1 草地湍流通量观测
        2.5.2 生物多样性计算
        2.5.3 基于SEBAL模型的实际蒸散发模拟
        2.5.4 雨水资源化潜力
第三章 草地生长季气象因子及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1 草地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3.1.1 土壤湿度与降雨变化特征
        3.1.2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3 空气温湿度变化特征
        3.1.4 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
    3.2 草地下垫面辐射与能量平衡
        3.2.1 草地下垫面小气候平均日变化
        3.2.2 草地下垫面辐射平衡与能量闭合
        3.2.3 草地下垫面净辐射与可能蒸散量
    3.3 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3.4 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4.1 区域植被类型及变化
    4.2 区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4.3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4.4 降水与气温对区域蒸散发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影响
    4.5 区域植被的合理保护与修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植被类型变化
    5.2 实际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2.1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5.2.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和蒸降差的变化
        5.3.1 蒸散发的变化
        5.3.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变化
        5.3.3 蒸降差的变化
    5.4 群落特征对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场蒸散发的影响
        5.4.1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多样性对蒸散发的影响
        5.4.2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均匀度对蒸散发的影响
        5.4.3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盖度对蒸散发影响
        5.4.4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生物量对蒸散发的影响
    5.5 草地的保护与利用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6.1 多样性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6.2 结构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群落功能群组成变化
    6.3 质量效应---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质量变化
    6.4 功能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功能变化
    6.5 防风固沙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防风固沙功能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放牧和割草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平衡研究
        1.2.2 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
        1.2.3 放牧利用和割草对羊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2.3.1 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2.3.2 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状况
        2.1.4 植被状况
    2.2 样地设置
    2.3 取样和测定方法
        2.3.1 野外取样及监测
        2.3.2 样品处理与制备
        2.3.3 样品分析方法
        2.3.4 指标计算
    2.4 主要分析统计方法
第三章 放牧与割草对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影响
    3.1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1.1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植被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3.1.2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3.1.3 放牧、割草利用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3.1.4 放牧、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土壤理化性状对放牧、割草利用的响应
        3.2.1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3 土壤微生物特征对放牧、割草利用的响应
        3.3.1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
        3.3.2 放牧、割草利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对放牧、割草利用的响应
    4.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总呼吸变化特征
        4.1.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总呼吸日动态变化
        4.1.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总呼吸月动态变化
    4.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根呼吸变化特征
        4.2.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根呼吸日动态变化
        4.2.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根呼吸月动态变化
    4.3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呼吸特征
        4.3.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呼吸日动态变化特征
        4.3.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呼吸月动态变化
    4.4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呼吸各组分年际间动态变化
    4.5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分配
        4.5.1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
        4.5.2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呼吸对总呼吸的贡献
    4.6 小结
第五章 环境对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诱导途径
    5.1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
        5.1.1 土壤呼吸与降水的关系
        5.1.2 土壤呼吸与温度的关系
        5.1.3 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5.1.4 土壤呼吸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5 冗余分析
        5.1.6 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
    5.2 放牧、割草利用下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放牧、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土壤碳储量估算
    6.1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6.1.1 放牧和割草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
        6.1.2 放牧和割草对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6.2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土壤碳输入-输出的影响
        6.2.1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碳输入的影响
        6.2.2 放牧和割草对典型草原碳释放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7.1.2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7.1.3 放牧和割草利用下典型草原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7.1.4 放牧和割草利用对典型草原土壤碳输入-输出的影响
    7.2 结论
    7.3 研究成果实绩贡献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与资助
作者简历

(3)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切根改良研究
        1.2.2 施肥对草地的影响
        1.2.2.1 施肥对羊草的影响
        1.2.2.2 施肥对种群的影响
        1.2.2.3 施肥对功能群的影响
        1.2.2.4 施肥对群落的影响
        1.2.2.5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6 施肥对植物营养元素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性
        2.1.4 植被组成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羊草功能性状
        2.3.2 植物种群特征
        2.3.3 植物功能群特征
        2.3.3.1 功能群丰富度
        2.3.3.2 功能群重要值
        2.3.4 植物群落特征
        2.3.4.1 物种丰富度
        2.3.4.2 地上生物量
        2.3.4.3 地下生物量
        2.3.5 植物营养元素
        2.3.6 植物群落营养品质
        2.3.7 土壤理化性质
        2.3.7.1 土壤容重
        2.3.7.2 土壤养分
        2.3.8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2.4 统计方法
        2.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2.4.2 相关分析
        2.4.3 主成分分析
        2.4.4 因子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3.1.1 羊草株高
        3.1.2 羊草茎性状
        3.1.3 羊草叶性状
        3.1.4 可塑性指数
    3.2 不同改良措施对主要植物种群特征的影响
        3.2.1 高度
        3.2.2 密度
        3.2.3 地上生物量
        3.2.4 生物量比例
    3.3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3.3.1 丰富度
        3.3.2 重要值
        3.3.3 生物量比例
    3.4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4.1 物种丰富度
        3.4.2 群落生物量
        3.4.2.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3.4.2.2 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
        3.4.3 群落营养品质
        3.4.3.1 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
        3.4.3.2 粗蛋白
        3.4.3.3 相对饲用价值
    3.5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5.1 羊草营养元素
        3.5.2 羊草种群化学计量学特征
        3.5.3 群落营养元素
        3.5.4 群落化学计量学特征
    3.6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3.6.1 土壤容重对比
        3.6.2 土壤全量养分
        3.6.3 土壤速效养分
        3.6.4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
    3.7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3.7.1 基于羊草的综合评价
        3.7.2 基于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
        3.7.3 最优处理筛选
4 讨论
    4.1 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4.2 不同改良措施对主要种群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4.3.1 功能群特征
        4.3.2 群落物种丰富度
        4.3.3 群落生物量
        4.3.4 群落营养品质
    4.4 不同改良措施对群落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4.1 羊草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学特征
        4.4.2 群落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学特征
    4.5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4.5.1 土壤养分
        4.5.2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
    4.6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功能性状
    1.2 种群密度及生物量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主要物种选择
        2.2.3 功能性状的测量
        2.2.4 养分含量的测量
        2.2.5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的影响
        3.1.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羊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3.1.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针茅表型性状的影响
        3.1.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3.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可塑性变化的影响
        3.2.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方式下羊草表型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2.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方式下针茅表型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2.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方式下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3.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羊草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3.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针茅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3.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3.4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N、P、C含量的影响
        3.4.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羊草N、P、C含量的影响
        3.4.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针茅N、P、C含量的影响
        3.4.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糙隐子草N、P、C含量的影响
    3.5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和茎叶N、P、C的相关关系
        3.5.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羊草表型性状和茎叶N、P、C之间的关系
        3.5.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针茅表型性状和茎叶N、P、C之间的关系
        3.5.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糙隐子草表型性状和茎叶N、P、C之间的关系
    3.6 群落、种群不同层面对单纯放牧和刈牧混合利用的响应
        3.6.1 种群对单纯放牧和刈牧混合利用的响应
        3.6.2 群落特征对单纯放牧和刈牧混合利用的响应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优势植物表型性状的影响
        4.1.1 对羊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4.1.2 对针茅表型性状的影响
        4.1.3 对糙隐子草表型性状的影响
    4.2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优势植物养分含量的响应
        4.2.1 对羊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4.2.2 对针茅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 对糙隐子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4.2.4 对三种植物表型性状与养分含量相关关系的影响
    4.3 单纯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下种群及群落密度及生物量的变化
        4.3.1 不同利用方式对种群的影响
        4.3.2 不同利用方式对群落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条件下羊草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基因型多样性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
    1.2 生理整合的研究进展
        1.2.1 生理整合概述
        1.2.2 刈割条件下植物生理整合的研究进展
    1.3 刈割对植物的影响
        1.3.1 概述
        1.3.2 刈割对植物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2.3.1 生物量的测定
        2.3.2 性状指标的测定
        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1.1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各分株端羊草株数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1.2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各分株端羊草总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1.3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分株对群体总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1.4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各分株端羊草株高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单株性状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1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单株株高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2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在羊草茎长,茎粗和茎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3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叶片数和总叶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4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地上生物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2.5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单株叶片性状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3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营养指标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3.1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总碳含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3.3.2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处理下羊草总氮含量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后羊草生物量,单株性状和营养指标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
    4.2 生理整合对刈割后羊草生物量,单株性状和营养指标的影响
    4.3 刈割对羊草生物量,单株性状和营养指标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6)刈割、氮添加对典型草原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及其研究进展
    1.2 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1.3 群落水平的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区气候特征及物种名录
        2.2.1 内蒙古典型草原气候年动态特征
        2.2.2 群落物种调查名录
    2.3 实验设计
    2.4 数据测定
        2.4.1 植物群落调查、取样
        2.4.2 植物功能性状指标的选取和测定
        2.4.3 土壤样品采集和理化性质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测定
    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5.1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
        2.5.2 功能多样性的计算
        2.5.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计算
        2.5.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刈割与氮添加对功能性状的影响
        3.1.1 刈割与氮添加对优势种植株高度的影响
        3.1.2 刈割与氮添加对优势植物叶形态性状的影响
        3.1.3 刈割与氮添加对优势种叶化学性状的影响
        3.1.4 刈割与氮添加对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影响
    3.2 刈割与氮添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2.1 刈割与氮添加对功能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3.2.2 刈割与氮添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2.3 刈割与氮添加对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3 刈割与氮添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3.3.1 刈割与氮添加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3.3.2 刈割与氮添加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3.4 群落的功能性状和多样性指数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刈割与氮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4.1.1 物种水平上,刈割与氮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4.1.2 群落水平上,刈割与氮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4.2 刈割与氮添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刈割与氮添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群落功能性状的关系
    4.5 刈割和氮添加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刈割、施肥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羊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2.2 种类组成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2.3 刈割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2.4 施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植物群落调查
        2.3.2 气象数据获取
        2.3.3 功能群组成分析
        2.3.4 多样性计算
        2.3.5 基尼系数计算
        2.3.6 统计分析
    2.4 技术路线
三、结果与分析
    3.1 刈割、施肥和年份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 刈割、施肥和年份对主要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 刈割、施肥和年份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3.4 刈割、施肥和年份对植物群落功能群组成的影响
    3.5 刈割、施肥和年份对植物群落种间竞争强度的影响
    3.6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3.6.1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气候的关系
        3.6.2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主要种群的关系
        3.6.3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3.6.4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功能群组成的关系
        3.6.5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种间竞争强度的关系
四、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刈割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2 施肥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3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年动态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北方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的研究
        1.1.2 草地植被的退化演替机制研究
        1.1.3 草原植被的恢复演替机制研究
        1.1.4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1.2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构件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1.2.2 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进展
    1.3 羊草种群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松嫩平原南部长岭种马场
        2.1.2 松嫩平原西部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3 呼伦贝尔东部谢尔塔拉牧场
        2.1.4 锡林郭勒东部白音锡勒牧场
    2.2 羊草群落数量特征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群落调查方法
    2.3 羊草种群构件数量特征的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与取样方法
        2.3.2 羊草种群数量特征研究方法
        2.3.3 分蘖株构件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
        2.3.4 根茎构件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
    2.4 羊草种群营养繁殖力的研究方法
    2.5 数据处理分析
        2.5.1 群落数量特征计算方法
        2.5.2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2.5.3 种群构件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系列群落特征的空间变化
    3.1 群落组成及其基本数量特征
        3.1.1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3.1.2 植物组成的频度特征分析
    3.2 群落物种重要值
        3.2.1 演替系列内物种重要值的比较
        3.2.2 不同地区及利用方式间物种重要值的比较
    3.3 植物组成生态结构
        3.3.1 生活型谱的比较
        3.3.2 生长型结构的比较
        3.3.3 水分生态类型结构的比较
        3.3.4 分布区型结构的比较
    3.4 讨论
        3.4.1 不同地区羊草草地植物区系组成及差异分析
        3.4.2 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地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分析
        3.4.3 羊草草地植物种频度等级和重要值的差异分析
        3.4.4 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生态型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系列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4.1 群落与优势种生产力
        4.1.1 群落生产力的比较
        4.1.2 优势种生产力的比较
    4.2 群落物种多样性
        4.2.1 物种α多样性的比较
        4.2.2 物种β多样性的比较
        4.2.3 物种γ多样性的比较
        4.2.4 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4.4 讨论
        4.4.1 不同地区羊草群落生产力与优势种生产力的差异分析
        4.4.2 不同地区羊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4.4.3 羊草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差异分析
第五章 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系列羊草种群数量特征的空间变化
    5.1 种群营养株高度与根茎长度
        5.1.1 营养株高度的比较
        5.1.2 根茎长度的比较
    5.2 种群分蘖株密度及其生物量
        5.2.1 分蘖株密度的比较
        5.2.2 生物量的比较
    5.3 讨论
        5.3.1 羊草种群分蘖株高度和密度的差异分析
        5.3.2 羊草种群生物量的差异分析
        5.3.3 羊草种群根茎长度的差异分析
第六章 退化羊草草地种群构件年龄结构的空间变化
    6.1 种群构件数量年龄结构
        6.1.1 分蘖株数量年龄结构及其各龄级的比较
        6.1.2 根茎长度年龄结构及其各龄级的比较
    6.2 种群构件生物量年龄结构
        6.2.1 分蘖株生物量年龄结构及其各龄级的比较
        6.2.2 根茎生物量年龄结构及其各龄级的比较
    6.3 种群不同龄级构件生产力和储藏力
        6.3.1 分蘖株的生产力及其各龄级的比较
        6.3.2 根茎的物质储藏力及各龄级的比较
    6.4 种群不同龄级构件的营养繁殖力
        6.4.1 不同龄级分蘖株营养繁殖力的比较
        6.4.2 不同龄级根茎营养繁殖力的比较
    6.5 讨论
        6.5.1 羊草种群分蘖株年龄结构的差异及种群更新机制分析
        6.5.2 羊草种群根茎年龄结构的差异分析
        6.5.3 羊草种群不同龄级构件生产力和储藏力的差异分析
        6.5.4 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机制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9)施氮和刈割对杂交象草(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1.2.2 草地土壤微生物特征
        1.2.3 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施氮和刈割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2.3.4 统计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施肥和刈割对桂牧 1 号种植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2.4.2 施氮和刈割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4.3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5 讨论
第3章 施氮和刈割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地设置方法
        3.2.2 土壤样品取样方法
        3.2.3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和扩增方法
        3.2.4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预处理方法
        3.2.5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布特征
        3.3.2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
        3.3.3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
        3.3.4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
    3.4 讨论
第4章 施氮和刈割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与样地设置方法
        4.2.2 土壤样品取样方法
        4.2.3 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处理方法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环境因子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管理措施干扰的响应
        4.4.2 施肥和刈割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4.3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物种分析
        4.4.4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
        4.4.5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5 讨论
        4.5.1 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2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第5章 施氮和刈割处理下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响应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分子生态学网络构建方法
        5.2.2 分子生态学网络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桂牧1 号种植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5.3.2 桂牧1 号种植土壤真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不同管理措施对桂牧1 号的综合效应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地设置方法
        6.2.2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6.2.3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6.2.4 光合作用测定方法
        6.2.5 株高、分蘖和产量的测定方法
        6.2.6 桂牧1 号品质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分析方法
    6.3 氮肥和刈割措施对桂牧1 号光合特性的影响
    6.4 氮肥和刈割对桂牧1 号生长、产量和品质的调控
        6.4.1 株高和分蘖数的动态变化
        6.4.2 产量的年动态变化
        6.4.3 管理措施对桂牧1 号品质的影响
    6.5 氮肥和刈割对草地土壤生态效应的调控
    6.6 桂牧1 号施氮和刈割管理模式的优化筛选
    6.7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对管理措施干扰的响应
        7.1.2 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1.3 基于分子生态学网络模型土壤微生物对牧草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
        7.1.4 不同管理措施对桂牧1 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评估
    7.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土壤细菌名录
    附录2 土壤真菌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刈割对禁牧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禁牧封育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1.1.1 草地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
        1.1.2 物种组成
        1.1.3 凋落物
        1.1.4 多样性
    1.2 刈割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1.2.1 群落物种组成对刈割的响应
        1.2.2 多样性
        1.2.3 地上生物量
    1.3 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
        1.3.1 多样性指数
        1.3.2 多样性与稳定性
        1.3.3 群落稳定性影响因素与评价
    1.4 植物功能群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动植物
        2.1.5 草地类型
    2.2 试验设计
        2.2.1 禁牧区
        2.2.2 放牧与刈割处理
        2.2.3 多年割草与禁牧刈割处理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2.4.1 群落数量特征
        2.4.2 多样性
        2.4.3 频度分布
    2.5 群落稳定性评价
    2.6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数量特征对刈割的响应
        3.1.1 地上生物量
        3.1.2 群落密度
        3.1.3 总盖度
        3.1.4 高度
    3.2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3.2.1 植物群落物种
        3.2.2 物种数
        3.2.3 频度分布
        3.2.4 多样性
    3.3 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年度变化趋势
        3.3.1 气候因子和群落数量特征指标相关关系
        3.3.2 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回归分析
        3.3.3 围封和刈割样地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年度变化趋势
        3.3.4 放牧与刈割处理群落数量特征年度变化趋势
        3.3.5 割草场与禁牧草地刈割群落特征年度变化趋势
    3.4 群落稳定性对刈割的响应
        3.4.1 围封和刈割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3.4.2 放牧和刈割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3.4.3 割草场和禁牧草地刈割对群落稳定性影响
4 讨论
    4.1 数量特征指标对禁牧封育和刈割的响应
    4.2 群落数量特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5 结论
6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羊草草原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D]. 张小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放牧和割草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纪磊. 内蒙古大学, 2021
  • [3]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白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4]放牧和牧刈混合利用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表型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D]. 邢小青. 内蒙古大学, 2020
  • [5]基因型多样性对刈割条件下羊草生理整合作用的影响[D]. 魏莉颐. 辽宁大学, 2020(01)
  • [6]刈割、氮添加对典型草原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D]. 高榕择.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刈割、施肥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羊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D]. 白杨. 内蒙古大学, 2020
  • [8]中国北方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演替机制[D]. 王识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施氮和刈割对杂交象草(桂牧1号)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D]. 宋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刈割对禁牧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稳定性影响研究[D]. 鞠晓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羊草割草处理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