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改性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改性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论文摘要

氧化钛(TiO2)是一种非牺牲性的光阴极保护材料,它的保护作用源于其光电化学性能。在能量大于其能隙的光子的照射下,TiO2价带电子激发至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正电空穴与TiO2表面的水发生氧化反应,而负电电子则由导带进入金属基体,使金属的电极电位降低至不发生腐蚀的阴极保护区。TiO2的光阴极保护性能取决于其光电效率,非金属掺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高TiO2光电效率的改性方法,具有稳定性高、可见光响应好和成本低的优点。利用非金属掺杂改性TiO2,使其在可见光下即能够产生较好的光阴极保护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意义。本论文针对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非金属掺杂改性及光阴极保护性能,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纳米TiO2粉体,研究了TiO2的溶胶-凝胶过程及温度、pH值等因素对TiO2晶相的影响。水与钛醇盐的体积比、乙醇添加量及水解温度决定了溶胶体系的胶凝过程;前驱体溶胶的pH值和热处理温度决定了TiO2晶体的晶相结构和晶型转变。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优选的不同pH值溶液中前驱体的结构模型,模型的键长和Mulliken电荷分析表明,在低pH值的溶胶中,前驱体易发生共顶点连接,形成类金红石结构,从而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形成金红石相或者作为相变诱导剂,减小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变温度和临界粒径。溶胶pH值增大,配位多面体之间易发生共边连接,形成锐钛矿相。通过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初步建立了前驱体溶胶工艺参数与TiO2晶型的联系。在TiO2溶胶中掺杂少量SiO2溶胶可使TiO2晶粒减小、晶型转变温度提高,掺杂粉体的红外光谱在960cm-1处出现了不同于TiO2和SiO2的吸收峰。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优化计算了SiO2/TiO2二元氧化物可能的生长基元及两相界面的团簇结构,能量分析及红外光谱的理论与实验对照证实了二元氧化物界面环状Si-O-Ti键的形成。界面结构的形成同时引起TiO2团簇原子Mulliken电荷减小,最终导致SiO2掺杂抑制TiO2的晶体生长和晶型转变。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优化计算了(TiO2)n (n =1-9)团簇各种可能的结构和红外光谱,提出了(TiO2)n (n =1-9)团簇的最稳定构型,为掺杂团簇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团簇结构及能量的分析发现,在n=19的范围内,结构紧凑、原子间达到最大程度交联的团簇稳定性较高,过高的钛配位数(≥5)和终端Ti-O键的存在是TiO2团簇的能量不稳定因素。团簇结构的平均结合能、能隙大小及二次能量差分的结构表明, n=3、5、7时,团簇的相对稳定性较高。理论红外光谱表明,所有稳定构型均在1070cm-1出现了终端Ti-O键的伸缩振动引起的红外吸收,800 cm-1900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对应着团簇六元环的振动,600~700 cm-1附近的峰对应着团簇Ti-O2-Ti四元环的振动吸收,团簇结构的理论振动吸收与体相氧化钛的红外光谱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探索了不锈钢表面制备纳米TiO2薄膜的工艺参数,在粘度为3.0的TiO2溶胶中浸渍提拉可在不锈钢表面获得均匀致密的TiO2薄膜,一次膜厚约为40nm。在溶胶中添加N,N-二甲基甲酰胺能够有效地减少TiO2薄膜表面的裂纹分布。紫外光照的条件下,500℃热处理获得的TiO2薄膜使不锈钢的电位负移、失重减小,对不锈钢起到了光阴极保护作用,在模拟海水中浸泡15天的平均保护度可达85.7%。薄膜的热处理温度大于500℃时,不锈钢中的铁元素向薄膜中大量渗透,在TiO2晶体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杂质能级,杂质能级可成为电子-空穴的复合中心,降低TiO2的光阴极保护效率。分别以三乙胺、氨水和氯化铵为N前驱体,硫脲为S前驱体,制备了非金属N、S掺杂的纳米TiO2,三乙胺由于较小的N-C键能,能够在TiO2晶体中引入更大的N掺杂量,而硫脲则由于较高的C=S键能,导致同样条件下S在TiO2中的最大掺杂量低于N的掺杂量。XRD结果表明,非金属N、S掺杂能够抑制TiO2晶体生长和晶相转变,并引起TiO2晶体的晶型畸变。在兼顾掺杂位和计算量的条件下选择TiO2团簇的一个最稳定构型,在不同掺杂位分别引入N原子和S原子。能量分析证明N原子在TiO2团簇中容易以替代O原子的形式掺杂,而S原子则容易在替代Ti原子位形成掺杂。非金属掺杂降低了TiO2团簇原子间的作用势,提高了团簇稳定性,表现在宏观上就是抑制了TiO2的晶体生长和晶相转变。非金属N、S掺杂使TiO2晶体的光吸收限红移,从而产生可见光响应。在TiO2周期性体系中分别引入不同浓度的N原子和S原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非金属N、S掺杂TiO2晶体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发现N掺杂能够使TiO2晶体的电子平均自由程变大,有利于电子在光电反应过程中的输运。掺杂N原子的2p态与O 2p态发生耦合,使TiO2晶体价带变宽、能隙减小,提高其在可见光区的响应;而掺杂S原子的3p态在TiO2晶体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杂质能级,是S掺杂TiO2晶体能隙减小,产生可见光响应的原因。非金属掺杂引起TiO2晶体的可见光响应,从而使掺杂TiO2在白光条件下的光阴极保护效果显著增强。与N掺杂相比,虽然S掺杂TiO2晶体的能隙较小,但由于S掺杂引入的杂质能级的电子态密度较高,使杂质能级成为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部分减少了迁移到TiO2表面的光生载流子的量,从而使S掺杂TiO2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效果低于N掺杂的TiO2薄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1.2 氧化钛概述
  • 1.2.1 氧化钛的性能及应用
  • 1.2.2 氧化钛的晶体结构
  • 1.2.2.1 锐钛矿的晶体结构
  • 1.2.2.2 金红石的晶体结构
  • 1.2.3 氧化钛的光电效应
  • 1.2.3.1 氧化钛的光电效应原理
  • 1.2.3.2 氧化钛的改性方法
  • 1.3 氧化钛的光阴极保护性能
  • 1.3.1 海洋环境中金属的腐蚀及影响因素
  • 1.3.2 氧化钛的光阴极保护原理
  • 1.3.3 氧化钛光阴极保护涂层的研究现状
  • 1.4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1.4.1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1.4.2 溶胶-凝胶法简介
  • 1.5 理论研究
  • 1.5.1 DFT 方法简介
  • 1.5.2 CASTEP 简介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及晶体生长的理论研究
  • 2.1 前言
  • 2.2 样品制备及表征
  • 2.3 氧化钛溶胶-凝胶过程研究
  • 2.4 溶胶工艺对氧化钛晶型转变的影响
  • 2.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2 氧化钛晶型转变的理论分析
  • 2.4.2.1 晶体生长理论
  • 2.4.2.2 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方法
  • 2.4.2.3 理论结果分析
  • 2.5 氧化硅掺杂纳米氧化钛晶体界面结构的形成
  • 2.5.1 界面结构模型的建立及理论计算方法
  • 2.5.2 样品制备及表征
  • 2.5.3 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2)N (N=1-9)]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及红外光谱'>第三章 氧化钛[(TIO2N(N=1-9)]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及红外光谱
  • 3.1 前言
  • 3.2 计算方法
  • 3.3 氧化钛团簇的结构与稳定性
  • 3.4 氧化钛团簇的红外光谱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 4.1 前言
  • 4.2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工艺
  • 4.3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
  • 4.3.1 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表征
  • 4.3.2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机理分析
  • 4.3.3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工艺对光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氮掺杂纳米氧化钛的结构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 5.1 氮掺杂改性氧化钛的结构
  • 5.1.1 前言
  • 5.1.2 样品制备及表征
  • 5.1.3 氮掺杂对氧化钛晶体结构和晶体生长的影响
  • 5.1.4 氮掺杂位及影响氧化钛晶体生长的理论分析
  • 5.1.4.1 模型建立及理论方法
  • 5.1.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 氮掺杂对氧化钛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5.2.1 前言
  • 5.2.2 样品制备及表征
  • 5.2.3 理论方法
  •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氮掺杂对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硫掺杂纳米氧化钛的结构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 6.1 前言
  • 6.2 硫掺杂氧化钛的结构
  • 6.2.1 样品制备及表征
  • 6.2.2 模型建立及理论方法
  • 6.2.3 结果与讨论
  • 6.3 硫掺杂对氧化钛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6.3.1 理论方法
  • 6.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硫掺杂对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 6.5 氮掺杂与硫掺杂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改性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