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

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

论文题目: 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分析化学

作者: 李大志

导师: 林炳承

关键词: 贝类毒素,现代分析技术,地理分布,季节变化,种间富集差异,致毒机理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以自行发展的系列贝类毒素(简称贝毒)现代分析方法为基础,系统研究了贝毒的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和贝类富集能力的差异。包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大连海域17 种经济贝类和虾类为对象,研究了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和记忆缺失性贝毒的季节变化和种间富集能力差异;采用胶束电动色谱技术,以大连周边海域3 种经济贝类为对象,研究了腹泻性贝毒的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和种间富集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以渤海5 种经济贝类为对象,测定了赤潮爆发期和消退期腹泻性贝毒的的含量,显示出贝毒与赤潮发生的正相关性;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以21 种沿海经济贝类为对象,普查了中国沿海记忆缺失性贝毒的地理分布。 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上述针对我国沿海经济贝类的大样本量、多品种的系统、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反映了贝毒分析方法的创新和普查结果的突破,为深化我国海洋环境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支撑。首次将毛细管电泳和无胶筛分芯片电泳技术用于贝毒和dsDNA相互作用研究,了解了该体系的相互作用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贝类毒素致毒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论文目录:

第一章 贝类毒素的现代分析技术及致毒机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贝类毒素及成因

1.3 贝类毒素的种类、来源及理化性质

1.3.1 腹泻性贝类毒素

1.3.2 麻痹性贝类毒素

1.3.3 神经性贝类毒素

1.3.4 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

1.3.5 西加鱼毒素(CTX)

1.4 贝类毒素的分布

1.5 贝类毒素的分离、分析

1.5.1 生物检测法

1.5.2 免疫分析法

1.5.3 受体结合检测法

1.5.4 细胞毒性/细胞培养检测

1.5.5 化学分析法

1.5.5.1 气相色谱分析

1.5.5.2 薄层色谱分析

1.5.5.3 毛细管电泳分析

1.5.5.4 液相色谱分析

1.5.5.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1.5.6 贝类毒素分析技术展望

1.6 贝类毒素致毒机理研究

1.6.1 腹泻性贝类毒素

1.6.2 麻痹性贝类毒素

1.6.3 神经性贝类毒素

1.6.4 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

1.6.5 贝类毒素致毒机理研究展望

1.7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胶束电动色谱(MEKC)技术研究大连海域主要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和贝类种间富集差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以HPLC-MS技术研究大连海域常见经济贝类和虾类三种主要贝类毒素分布的季节变化和种间富集差异

2.2.1.1 仪器

2.2.1.2 标准品和试剂

2.2.1.3 样品采集

2.2.1.4 样品制备

2.2.1.4.1 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A)

2.2.1.4.2 腹泻性贝类毒素-软海绵酸(OA)

2.2.1.4.3 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STX)

2.2.1.5 HPLC-MS分析

2.2.1.5.1 DA的HPLC-MS/MS分析

2.2.1.5.2 OA的HPLC-MS/MS分析

2.2.1.5.3 STX的HPLC-MS分析

2.2.1.6 结果

2.2.1.6.1 DA的HPLC-MS/MS分析结果

2.2.1.6.1.1 分析条件的优化

2.2.1.6.1.2 样品中DA的LC-MS~n分析

2.2.1.6.2 OA的HPLC-MS分析

2.2.1.6.2.1 分析条件的优化

2.2.1.6.2.2 样品中OA的HPLC-MS分析

2.2.1.6.3 STX的HPLC-MS分析

2.2.1.6.3.1 分析条件的优化

2.2.1.6.3.2 样品中STX的HPLC-MS分析

2.2.1.7 讨论

2.2.2 以MEKC技术研究大连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OA、鳍藻毒素-1(DTX-1)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和贝类种间富集差异

2.2.2.1 仪器

2.2.2.2 标准品和试剂

2.2.2.3 样品采集

2.2.2.4 样品制备

2.2.2.5 OA、DTX-1的MEKC分析

2.2.2.6 结果和讨论

2.2.2.6.1 贝类富集OA、DTX-1毒素能力的种间差别

2.2.2.6.2 OA、DTX-1的地理分布特点

2.2.2.6.3 OA、DTX-1的季节变化特点

2.3 结论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D)技术研究渤海辽东弯赤潮爆发期和消退期腹泻性贝类毒素-软海绵酸(OA)的分布特点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标准品和试剂

3.2.3 样品采集

3.2.4 样品制备

3.2.5 OA的HPLC-FD分析

3.2.6 小白鼠生物学法测定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赤潮爆发期和消退期软海绵酸水平比较

3.3.2 小白鼠生物学测定法结果比较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带毛细管电泳(CZE)技术研究中国沿海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A)的地理分布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预柱制备法

4.2.1.1 仪器

4.2.1.2 标准品和试剂

4.2.1.3 样品采集

4.2.1.4 样品制备

4.2.1.5 DA的CZE分析

4.2.1.6 结果和讨论

4.2.1.6.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1.6.2 分析条件的优化

4.2.1.6.3 样品分析

4.2.2 非预柱制备法

4.2.2.1 仪器

4.2.2.2 标准品和试剂

4.2.2.3 样品采集

4.2.2.4 样品制备

4.2.2.6 结果和讨论

4.3 结论

4.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贝类毒素致毒机理的毛细管电泳、无胶筛分芯片电泳研究

5.1 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STX)、去胺甲酰石房蛤毒素(dcSTX)与寡聚双链DNA(dsDNA)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无胶筛分芯片电泳研究

5.1.1 引言

5.1.2 实验部分

5.1.2.1 STX、dcSTX与dsDNA相互作用的CZE研究

5.1.2.1.1 仪器

5.1.2.1.2 标准品和试剂

5.1.2.1.3 样品制备

5.1.2.1.4 运行条件

5.1.2.1.5 结果和讨论

5.1.2.1.5.1 3mMHCl对14-merdsDNA的影响

5.1.2.1.5.2 14-merdsDNA 的定量

5.1.2.1.5.3 STX、dcSTX与14-merdsDNA的相互作用

5.1.2.1.5.4 STX、dcSTX与18-merdsDNA的相互作用

5.1.2.2 STX、dcSTX与dsDNA相互作用的无胶筛分芯片电泳研究

5.1.2.2.1 仪器

5.1.2.2.2 标准品和试剂

5.1.2.2.3 样品制备

5.1.2.2.4 运行条件

5.1.2.2.5 结果和讨论

5.2 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A)与dsDNA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无胶筛分芯片电泳研究

5.2.1 引言

5.2.2 实验部分

5.2.2.1 DA与dsDNA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研究

5.2.2.1.1 仪器

5.2.2.1.2 标准品和试剂

5.2.2.1.3 样品制备

5.2.2.1.4 运行条件

5.2.2.1.5 结果和讨论

5.2.2.2 DA与dsDNA的无胶筛分芯片电泳研究

5.2.2.2.1 仪器

5.2.2.2.2 标准品和试剂

5.2.2.2.3 样品制备

5.2.2.2.4 运行条件

5.2.2.2.5 结果和讨论

5.3 结论

5.4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15

相关论文

  • [1].麻痹性贝类毒素控制与降解技术研究[D]. 张松山.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 [2].我国贝类中赤潮毒素腹泻性贝毒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 刘仁沿.大连海事大学2008
  • [3].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转化、排出过程及预警诊断指标研究[D]. 田华.中国海洋大学2009
  • [4].河豚毒素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海洋生物毒素融合单链抗体的初步研究[D]. 孟宪梅.吉林大学2010
  • [5].獐子岛养殖区扇贝质量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体内细菌消长特征的研究[D]. 李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 [6].麻痹性贝毒毒素的制备和活性研究[D]. 王云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 [7].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1.天然海藻抗氧化剂—吲哚恶唑生物碱Martefragin A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麻痹性贝毒之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s的制备及其测定方法研究[D]. 缪宇平.复旦大学2003
  • [8].中国沿海贝类中的生物毒素研究[D]. 李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9].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D]. 李爱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10].失忆性贝毒(AST)在欧洲大扇贝Pecten maximus体内的积累及其影响[D]. 刘慧.中国海洋大学2007

标签:;  ;  ;  ;  ;  ;  

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