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不同途径干预的实验研究

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不同途径干预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细菌性脑室炎是颅内感染最严重的类型,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鉴于当前的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讨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的建立方法及不同方法应用抗生素干预的实验研究。方法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手术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动物侧脑室注入表皮葡萄球菌混悬液(浓度为1×106CFU/ml),B组动物侧脑室注入生理盐水,C组动物,不予任何干预。模型成功后监测肛温,检测血常规,脑脊液常规、生化及血、脑脊液细菌学培养,12h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新西兰兔50只,按上述方法制作成细菌性脑室炎模型,随机分为单纯静脉组(Ⅰ组)、单纯动脉组(Ⅱ组)、联合静脉组(Ⅲ组)、联合动脉组(IV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V组)。每组动物留取血液、脑脊液标本后开始抗生素干预(每12小时一次,共6次)。对Ⅰ组动物:静脉注射舒普深(?);对Ⅱ组动物:颈内动脉注射舒普深(?);对Ⅲ组动物:静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舒普深(?);对IV组:颈内动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舒普深(?);对V组动物: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后监测肛温、存活率,检测脑脊液头孢哌酮浓度及血、脑脊液常规。结果接种细菌后,A组肛温,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脑脊液细胞总数、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脑脊液含糖量、氯化物均降低,血细菌学培养阴性,脑脊液细菌学培养阳性;B组及C组肛温,血、脑脊液指标无明显改变,血、脑脊液细菌学培养阴性。病理观察示A组室管膜下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B组及C组所见正常。首次抗生素干预后联合动脉组脑脊液头孢哌酮浓度最高,其余依次为单纯动脉组、联合静脉组、单纯静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动脉组在给药后96h存活率较联合静脉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动脉组、单纯静脉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此时无一动物存活;给药后96h时联合动脉组肛温,血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与联合静脉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兔细菌性脑室炎动物模型符合临床所见的细菌性脑室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研究细菌性脑室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动物模型。2.经颈内动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舒普深(?)治疗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或动脉注射舒普深(?)以及经静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舒普深(?)的效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感染率
  • 1.2 危险因素与预防
  • 1.2.1 术前危险因素
  • 1.2.2 术中危险因素
  • 1.2.3 术后危险因素
  • 1.2.4 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
  • 1.3 诊断
  • 1.3.1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革兰氏染色涂片
  • 1.3.2 细胞指数
  • 1.3.3 溶菌酶
  • 1.3.4 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 1.4 治疗
  • 1.4.1 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和抗生素的选择
  • 1.4.2 给药途径
  • 1.5 问题与展望
  • 第2章 前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菌株
  • 3.1.3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3.1.4 药物配置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菌性脑室炎模型的建立
  • 3.2.2 抗生素干预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细菌性脑室炎模型建立
  • 4.1.1 接种细菌后一般情况
  • 4.1.2 各组动物血常规检查分析
  • 4.1.3 脑脊液检查分析
  • 4.1.4 细菌学培养
  • 4.1.5 病理学观察
  • 4.2 不同方法应用舒普深?干预的结果
  • 4.2.1 一般情况
  • 4.2.2 首次给药后脑脊液头孢哌酮浓度测定
  • 4.2.3 血白细胞数
  • 4.2.4 脑脊液白细胞数
  • 第5章 讨论
  • 5.1 动物模型
  • 5.2 不同方法抗生素干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不同途径干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