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响应型超分子结构构造子的合成与表征

刺激响应型超分子结构构造子的合成与表征

论文摘要

分子识别是许多生命过程和生命现象发生的基础,是超分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外界刺激人为控制分子识别过程是理解分子识别机制,开拓分子识别应用的关键。在过去20年里,分子识别过程的人工控制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类研究可为新型智能材料、新型传感器以及分子机器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理论上,任何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条件改变都可能用于对分子识别过程的控制,其中,以光照、pH、温度和电化学控制研究得最多。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电化学方法具有原理清楚,对体系无污染等优点,因此成为近年来可控分子识别过程研究的热点。 在电化学可控分子识别研究中,涉及的分子识别过程主要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电化学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控制主要是基于主体或客体的氧化态变化会强烈影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主客体包结物的稳定性。 环糊精(CD)作为主体化合物能与多种有机、无机以及生物分子形成主客体包结物。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受客体尺寸、极性和电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体系的温度、pH、介质极性以及场效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通过选择客体或调整环境条件等方式来调节这种相互作用。 基于上述思想,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刺激响应型超分子结构构造子,并研究了双客体试剂与主体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为搭建刺激响应型超分子结构和制备刺激响应性软物质奠定基础。本论文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以二茂铁甲酸为原料合成了二茂铁甲酰氯和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确证了合成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等手段研究了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与β-CD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两端的二茂铁基可同时与β-CD发生主客体相互作用。这一作用有可能在设计搭建新颖超分子结构、制备新型软物质材料等方面获得应用。 (2)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发现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差。为了提高这类双客体交联剂在水中的溶解性,合成了一组新的双客体试剂,试图通过调节pH值来改善交联剂在水中的溶解性。首先,以二茂铁和乙二胺等为原料合成了二茂铁甲醛和双二茂铁甲醛缩乙二胺,经还原后制得了交联剂Ⅰ。同样,以类似的方法合成了交联剂Ⅱ和Ⅲ。通过红外光谱、1HNMR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合成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为搭建刺激响应型超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电化学控制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1.1 环糊精主体
  • 1.2 杯芳烃主体
  • 1.3 葫芦脲主体
  • 1.4 环番主体
  • 1.5 前景和展望
  • 第二章 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的合成及其与β-环糊精相互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二茂铁甲酰氯的制备
  • 2.2.3 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的制备
  • 2.2.4 溶液配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二茂铁甲酰氯的组成和结构
  • 2.3.2 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的组成和结构
  • 2.3.3 N,N'-双(二茂铁甲酰)乙二胺与β-环糊精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 2.4 结论
  • 第三章 含仲氨基电场响应型双客体交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二茂铁甲醛的制备
  • 3.2.3 双二茂铁甲醛缩乙二胺的制备
  • 3.2.4 交联剂Ⅰ的制备
  • 3.2.5 双二茂铁甲醛缩丙二胺的制备
  • 3.2.6 交联剂Ⅱ的制备
  • 3.2.7 双二茂铁甲醛缩丁二胺的制备
  • 3.2.8 交联剂Ⅲ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茂铁甲醛的组成和结构
  • 3.3.2 双二茂铁甲醛缩乙二胺的组成和结构
  • 3.3.3 交联剂Ⅰ的组成和结构
  • 3.3.4 双二茂铁甲醛缩丙二胺的组成和结构
  • 3.3.5 交联剂Ⅱ的组成和结构
  • 3.3.6 双二茂铁甲醛缩丁二胺的组成和结构
  • 3.3.7 交联剂Ⅲ的组成和结构
  • 3.4 结论
  • 第四章 侧链携带β-环糊精的水溶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单-6-脱氧-6-β-环糊精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
  • 4.2.3 单-6-脱氧-6-氨基-β-环糊精的合成
  • 4.2.4 单-6-脱氧-6-丙烯酰胺基-β-环糊精的合成
  • 4.2.5 苊烯标记的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 4.2.6 苊烯标记的β-环糊精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6-脱氧-6-β-环糊精对甲苯磺酸酯的组成和结构
  • 4.3.2 单-6-脱氧-6-氨基-β-环糊精的组成和结构
  • 4.3.3 单-6-脱氧-6-丙烯酰胺基-β-环糊精的组成和结构
  • 4.3.4 苊烯标记的β-环糊精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
  • 4.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煤超分子结构及研究方法进展[J]. 煤炭技术 2014(05)
    • [2].超分子研讨前沿:动力学和自适应[J]. 国际学术动态 2013(05)
    • [3].一种新型超分子的合成及其表征[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4].基于杯[4]芳烃基超分子凝胶组装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8(09)
    • [5].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8(03)
    • [6].行在科研 惠及四方——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J]. 科学中国人 2019(15)
    • [7].超分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7(04)
    • [8].锌(Ⅱ)配合物超分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9].甲氨蝶呤柱撑水滑石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的插层组装[J]. 分子科学学报 2011(04)
    • [10].应用有机大环超分子结构进行CO_2的吸附与转化[J]. 化学进展 2010(10)
    • [11].柔性二芳醛通过弱相互作用键构筑的超分子结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2].超分子除垢剂在油田除垢中的性能的实验测试[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13].超分子结构环糊精及其染整加工中的应用(二)[J]. 印染 2011(16)
    • [14].超分子结构环糊精及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一)[J]. 印染 2011(15)
    • [15].基于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超分子手性自组装[J]. 化学进展 2018(06)
    • [16].不同干燥方式对纤维形态和超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J].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13(06)
    • [17].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的中药制剂体系可调配性研究[J]. 中草药 2018(24)
    • [18].杭州超分子系统和生物材料国际研讨会[J]. 国际学术动态 2011(05)
    • [19].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分析的中药毒与效整合模式探讨[J]. 药学学报 2018(11)
    • [20].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J]. 中草药 2019(12)
    • [21].菲啰啉修饰的Keggin结构磷钼酸盐超分子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质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8(04)
    • [22].超分子水凝胶材料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19(05)
    • [23].超分子复合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综合实验[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7)
    • [24].基于双苯并咪唑和钼氧链的二维超分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5].[(PW_(12)O_(40))_2(H_2O)_2]~(6-)拓展的二维超分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6].[Cu(N_3)_2(phen)]_n和[CoNiL(Hcam)(H_2O)]单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荧光性质[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7].基于超分子结构的光电子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英文)[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9(02)
    • [28].含肟基的Schiff碱Cu(Ⅱ)和Ni(Ⅱ)配合物的合成、超分子结构和光谱性质(英文)[J]. 无机化学学报 2018(12)
    • [29].基于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载体构建超分子水凝胶[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5)
    • [30].四核铁-氧簇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  

    刺激响应型超分子结构构造子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