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研究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研究

论文摘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中期,总体上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这一阶段工农业均有大步发展,但是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社会矛盾交替激荡。“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坚持“五个统筹”,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是新时期新阶段新条件下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和谐、社会和谐和全面小康的现实选择。“五个统筹”首要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县域既是城乡结合部,又是工农汇集地。县域经济囊括工农、涵盖城乡,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历代都受到高度关注:《史记》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重新审视县域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县域范围内城镇乡经济共生,三次产业并存,多种经济形式和谐共存。发展县域经济,形成特色,是协调三次产业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地域依托。目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矛盾突出、城乡结构不协调、区域发展特色不鲜明等诸多矛盾,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到位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县域经济发展不到位的和谐是不长久、不稳固的和谐。县域经济首先必须“壮大”,夯实经济基础、壮大经济实力;着眼建立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效机制、把握“两种趋向”,县域经济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走“发展”之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增长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现实道路是培育经济增长点。县域的空间范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等都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面开花,应该是立足资源禀赋特点、发挥比较优势、采取重点突破,发展特色经济,这也就是走增长点培育道路。培育增长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在西部地区的具体体现。西部县域经济培育就是要依据县域的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相辅相承的产业和地域两个空间上培育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增长点,和以县城牵头、中心镇承接的链式接续的空间增长点,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壮大县域经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全文将分析对象聚焦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包括六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从概述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内涵着手,对有关县域经济增长点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现状和困境。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和六章,是专题研究部分,分别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机理分析、模式构建、路径探索和制度创新四个侧面展开。论文根据新时期、新形势,进一步阐述了县域经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区域格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作为城乡结合部和工农业交汇点的县域经济,历来受到中央的重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县的历史命运如何,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论文总结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央的决策,认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相互交织、同步推进的道路。占我国国土面积70.4%,承载70.9%人口的县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战场,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沿阵地,也是承载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空间载体。因而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十一五”规划要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正是对县域经济认识的步步到位和充分肯定。论文根据我国的县情和西部地区具体区情,阐明培育增长点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反差强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区情复杂、差异巨大,进行了初步资源开发,但尚未形成优势,开展了小城镇建设,但尚不足以带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因而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既不可能是“均衡发展”,也不宜选取简单的“非均衡发展”,必须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其实现形式既增长点培育。进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动“三产互动”、“城乡相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论文提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是产业阵容和空间载体的统一,必须以小城镇建设支持产业集聚;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建设。论文从经济活动的产业集聚和人口分布的循优推移视角阐述了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机理。县域经济增长点同时涵盖两个空间:既是经济活动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应形成的推进型优势产业部门,又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分布的县城、中心镇和经济活动集中发展区等优势区位。县域经济增长点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推演过程:产业集聚为城市地域空间扩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又为产业集聚的生成、发展和壮大提供空间载体,人口集聚则是产业集聚和空间集聚的指示器,引导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协调。论文通过实证分析,动态描述了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产业成长和空间演进过程。论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模式。论文运用县域经济增长点成长机理,定义了产业区位商和空间集聚指数两个反映产业集聚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的指标,采用二维理论构建起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理论模型,推导出辐射型、自生型、推动型三种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理论模式;分析了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的形成、发展、转换和升级过程。论文探索了西部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制度创新。论文认为,制度创新是西部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前提和保障,探讨了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财政金融制度创新和土地经营制度创新问题。论文认为,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主体是政府,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转变政府职能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内在要求;财政金融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基础。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结构与内容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一节 若干范畴界定
  • 一、县域经济
  • 二、县域经济增长点
  • 第二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的特征
  • 一、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 二、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三节 国内外对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研究述评
  • 一、西方学者的若干理论表述和理论观点
  • 二、我国学者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 三、我国党和政府重要文献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点培育的阐述
  • 四、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二章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现状与思考
  • 第一节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 一、正视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客观存在的不足
  • 二、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 三、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增长点培育
  • 第二节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现状与思考
  • 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现状
  • 二、西部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 三、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基本思路
  • 第三章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产业成长机理
  • 一、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产业成长阶段
  • 二、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产业成长动力机制
  • 第二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空间演进机理
  • 一、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空间演进轨迹
  • 二、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产业与空间耦合机理
  • 一、产业成长对空间演进的作用机理
  • 二、空间演进对产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 三、产业成长与空间演进的耦合机理
  • 第四章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模式构建
  • 第一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统筹性原则
  • 二、比较优势原则
  • 三、市场导向原则
  • 四、效益原则
  •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二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理论模式构建与选择
  • 一、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理论模式构建
  • 二、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理论模式选择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现实模式选择
  • 一、农业产业化模式
  • 二、优势资源开发模式
  • 三、劳务经济模式
  • 四、市场导向模式
  • 五、边境贸易模式
  • 第五章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提供产业支撑
  • 二、实施科技兴农,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 三、深化农村物流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提供载体
  • 第二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
  • 一、培育优势产业,走特色经济之路
  • 二、以园区推进工业集中,加快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 三、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部力量提升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与中心城镇开发
  • 一、调整行政区划,提高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
  • 二、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合理安排城镇的“产业—空间”结构
  • 三、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渠道筹集中心城镇建设资金
  • 第四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坚持科学的资源开发观,合理有序利用资源
  • 二、加强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引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六章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 一、健全行政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二、深化改革,实施政府自我创新
  • 三、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
  • 第二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财政金融制度创新
  • 一、规范财政预算体制,实施“省直管县”
  •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增强县域企业的融资能力
  • 三、开放资本市场,引进风险投资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土地经营制度创新
  • 一、明晰产权,推动土地股份制改革
  • 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增强土地经营的集约性
  • 三、加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规划土地合理使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外文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财会研究 2019(03)
    • [2].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21)
    • [3].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分析[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4].发展总部经济 厚植港南县域经济增长基石[J]. 广西经济 2017(07)
    • [5].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增长——以河北省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6].基于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刍探[J]. 职教论坛 2014(34)
    • [7].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05)
    • [8].京津冀县域经济增长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趋势[J]. 统计与决策 2020(02)
    • [9].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8(18)
    • [10].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7(01)
    • [11].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动力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4)
    • [12].江苏省县域消费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 时代金融 2015(18)
    • [13].县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及结构特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6)
    • [14].安徽县域经济增长能力分析[J]. 中国林业经济 2012(01)
    • [15].甘肃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的成因及政策建议[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04)
    • [16].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1)
    • [17].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空间格局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3)
    • [18].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增长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1)
    • [19].云南县域经济增长动因分析[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02)
    • [20].蚕桑产业在昭通市县域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08)
    • [21].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8(02)
    • [22].山西县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08(05)
    • [23].基于面板数据的河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8(08)
    • [24].四川省民族地区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 价值工程 2019(20)
    • [25].试论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林业科技情报 2016(04)
    • [26].电商产业 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J]. 当代江西 2016(12)
    • [2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J]. 农业经济 2016(06)
    • [28].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5)
    • [29].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广西百色为例[J]. 区域金融研究 2011(10)
    • [30].经济增长及人力资本对广东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分析[J]. 价格月刊 2009(02)

    标签:;  ;  ;  ;  ;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