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源负荷研究

洱海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源负荷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洱海流域面积2565km2,孕育了大理地区近四千年的文明历史。洱海既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也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整个流域乃至大理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堪称大理人民的“母亲湖”。目前,洱海正处于中营养水平向富营养过渡的阶段,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在逐年加剧。多年的研究表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受面源性污染物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水体功能受到损害,加速水体老化过程;大量藻类细胞繁殖,密度增加,导致蓝藻型水华多次爆发。所以开展对洱海及其面源性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价,对保护洱海意义重大。方法2009年5月~2010年4月采用湖泊水质常规监测方法,对洱海全年水质进行动态观察,系统地描述了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初步评价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状态;通过对26条主要入湖河流和干湿沉降的监测,估算了洱海外源性污染物的通量。结果1、洱海全年TN在0.20~0.96mg/L之间,平均值为0.62mg/L:TP为0.014~0.047mg/L,平均值0.03mg/L,CODMn在2.65~4.86mg/L之间,平均值为3.88mg/L;叶绿素在3.715~13.25mg/L之间,平均值为9.66mg/L,透明度在1.26~3.04m之间,年平均值为1.69m;卡森指数(TSI)在39.42~51.41之间,平均值为45.06。2、通过模型计算全年入湖通量TN为813.779 t,TP为50.150 t,分别占洱海外源污染负荷的67.69%和67.32%,CODMn为2033.915 t;从入湖通量时间上看,6月份最大,TN、TP和CODMn分别为225.046 t,15.748 t和278.592 t,所占总入湖比例为27.654%、31.401%和13.697%;2月份入湖通量最小,TN、TP和CODMn分别为16.831 t,0.667 t和49.142 t;入湖空间上,北部入湖通量TN、TP和CODMn分别为421.95 t,18.82和1315.36 t;西部十八溪TN、TP和CODMn分别为284.368 t,24.831 t和605.847 t,南部TN>TP和CODMn分别为106.84 t,6.47 t和109.14 t.a-1;东部溪TN、TP和CODMn分别为0.619 t,0.030 t和3.575t。3、洱海湖面干湿沉降TN输入量为388.5t,TP为24.35t,分别占洱海总污染负荷的32.31%和32.68%;沉降通量时间分布上,7月份总沉降通量最大,TN和TP分别为66.35 t和3.55 t;12月份最小为6.63 t和0.13 t。结论1、2009年5月~2010年4月全年洱海水质评价为中营养水平,局部水域出现富营养化;全湖水质为Ⅱ~Ⅲ类。从时间分布上,洱海水质最好是2月份,为Ⅰ类;最差为8月份为富营养,达Ⅲ类,其余月份介于Ⅱ~Ⅲ类之间。2、洱海外源性污染主要以入湖河流为主,总氮、总磷占洱海外源污染负荷的比例分别为67.69%和67.32%;入湖通量时间分布上,2月入湖通量最小,6月最大;入湖通量构成比区域特征呈现为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弥苴河入湖污染通量为本次调查河流之首,对洱海水质富营养化的贡献较大,应该重点整治。3、全年洱海湖面干湿沉降总氮、总磷占洱海外源污染负荷的比例分别为32.31%和32.68%,干湿沉降对洱海富营养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应加强污染源来源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洱海地理位置
  • 1.2 流域地质地貌
  • 1.3 洱海水系
  • 1.4 湖泊生态
  • 1.5 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
  • 1.6 气象
  • 1.7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洱海历年水质状况分析
  • 2.1 洱海1992~2008年水质状况分析
  • 2.2 洱海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三章 洱海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 3.1 洱海水质调查
  • 3.2 洱海水质调查结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洱海入湖河流氮磷通量变化特征
  • 4.1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监测
  • 4.2 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结果
  • 4.3 结论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洱海干湿沉降氮磷通量变化特征
  • 5.1 沉降的测定
  • 5.2 干湿沉降结果
  • 5.3 干湿沉降结论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 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洱海入湖河流黑龙溪河道治理[J]. 低碳世界 2020(04)
    • [2].入湖河流对南四湖水质的影响[J]. 水资源保护 2013(02)
    • [3].基于洪泽湖(泗洪片区)国考断面超标的入湖河流污染来源影响权重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20(10)
    • [4].入湖河流水质对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响应研究:以洱海北部流域为例[J]. 环境科学 2016(08)
    • [5].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11(04)
    • [6].洱海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有机碳氮来源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03)
    • [7].西洞庭湖入湖河流磷的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1)
    • [8].洱海流域北部入湖河流污染特征分析[J]. 净水技术 2013(05)
    • [9].浅析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特征[J]. 环境科学导刊 2019(S1)
    • [10].滇池入湖河流治污新技术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7)
    • [11].太湖入湖河流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利用性[J]. 环境科学 2015(03)
    • [12].青海湖周边入湖河流近半数已经干涸[J]. 青海气象 2010(01)
    • [13].宿迁市洪泽湖入湖河流水系调整方案研究[J]. 治淮 2019(06)
    • [14].巢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湖泊科学 2016(03)
    • [15].白马湖西岸入湖河流污染特征解析[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7(06)
    • [16].利用水生生物指标识别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水质污染因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01)
    • [17].不同湖泊入湖河流沉积物可转化态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18(03)
    • [18].滆湖污染源调查与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5)
    • [19].巢湖水源地水质对入湖河流的响应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8(01)
    • [20].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对洱海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03)
    • [21].巢湖西半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的模糊评价及结果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11)
    • [22].新疆艾比湖主要入湖河流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的季节变化[J]. 湖泊科学 2018(06)
    • [23].洱海入湖河流弥苴河下游氮磷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11(23)
    • [24].2015年洱海入湖河流磷负荷时空变化与洱海富营养化浅析[J]. 人民珠江 2017(07)
    • [25].2010年洱海全湖氮负荷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04)
    • [26].洪泽湖7条入湖河流的水质动态及其关联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27].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 湖泊科学 2011(01)
    • [28].2010年洱海全湖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05)
    • [29].太湖出入湖河流水质多元统计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06)
    • [30].抚仙湖水质现状对两栖动物生存的影响初探[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标签:;  ;  ;  ;  ;  

    洱海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源负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