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论文摘要

滨海旅游是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滨海旅游业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发展滨海旅游业,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带动沿海地区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以及保护滨海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滨海旅游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纷纷加大滨海旅游的投资、开发和营销力度,争取更大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由于对滨海旅游资源的低水平、盲目开发,导致产品雷同,各滨海地区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分析不同地区滨海旅游竞争力的差异,确定导致滨海旅游竞争力差异的主导因素,对指导滨海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滨海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竞争力、海洋科学、区位论等理论,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从基础因素、滨海旅游业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部分构建了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spss统计软件对山东省滨海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对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以及东营七个地区的滨海竞争力做了较为客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滨海旅游竞争力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形式,青岛领先,烟台和威海处于其后,其他地区滨海旅游发展滞后的特征。(1)青岛的竞争力得分远远领先于省内其他滨海城市,成为滨海旅游竞争力超强城市,是山东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带头羊。无论是滨海资源,旅游业发展程度,政府支持,旅游环境要好于省内其它滨海城市,特别是2008年奥帆赛开展以后,在旅游组织能力、住宿接待能力及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表现远远超出其它城市,所以其旅游竞争业绩也明显高于其它地区。(2)威海和烟台都拥有高品质的滨海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条件评价这一因子上的得分都很高。虽然这两个城市综合得分差别不大,但在竞争力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烟台较之威海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旅游组织能力和住宿接待能力强,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多,但其旅游社会经济环境、滨海旅游自然环境还需要改善。(3)日照的滨海旅游资源因子分较高,说明其有相对不错的滨海旅游资源,但在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环境支持力中相对落后,说明其滨海旅游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有资源基础支撑,随着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投入、重视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它的滨海旅游业将有较快的发展。而其他三个地区各项指标得分均相对较低。其它三个地区无论在滨海旅游资源,旅游业实力以及环境中相比于其他几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最后结合山东滨海旅游的发展现状,从提升山东滨海地区整体竞争力和各地区竞争力的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滨海旅游竞争力对策与措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滨海旅游研究
  • 1.4.2 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
  • 1.4.3 存在问题
  • 2 滨海旅游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解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滨海旅游
  • 2.1.2 滨海旅游竞争力
  • 2.2 基础理论
  • 2.2.1 竞争力理论
  • 2.2.2 海洋科学相关理论
  • 2.2.3 区位论理论
  • 3 滨海旅游竞争力系统分析
  • 3.1 影响因素
  • 3.1.1 基础影响因素
  • 3.1.2 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3.1.3 环境支持因素
  • 3.2 竞争力模型
  • 3.2.1 波特模型
  • 3.2.2 IMD 竞争力模型
  • 3.2.3 滨海旅游竞争力模型
  • 4 滨海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 评价原则
  • 4.1.1 系统整体性原则
  • 4.1.2 科学性原则
  • 4.1.3 目的性原则
  • 4.1.4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 4.1.5 可比、可量、可行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定量评价方法的选取与步骤
  • 4.3.1 因子分析法
  • 4.3.2 指标数据处理
  • 4.3.3 因子分析基本步骤
  • 5 山东省滨海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
  • 5.1 山东省滨海地区概况
  • 5.1.1 山东滨海地区地理位置
  • 5.1.2 山东滨海旅游资源
  • 5.1.3 旅游人力资源条件
  • 5.1.4 区位交通条件
  • 5.1.5 旅游企业
  • 5.1.6 山东滨海旅游地区经济收入分析
  • 5.2 山东滨海七地区竞争力分析
  • 5.3 竞争力对比分析
  • 5.3.1 滨海旅游基础竞争力分析
  • 5.3.3 滨海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分析
  • 5.3.4 滨海旅游竞争力总体分析
  • 5.4 提升山东滨海旅游竞争力对策分析
  • 5.4.1 山东滨海七地区各自提升对策
  • 5.4.2 山东滨海旅游竞争力整体提高对策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与贡献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1:专家意见咨询表
  • 附表2:沿海七地区主要节日目录
  • 附表3:专家评分咨询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宁波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与利用[J]. 经营与管理 2017(06)
    • [2].山东滨海旅游资源及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海洋经济 2018(02)
    • [3].茂名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及法律对策[J]. 南方论刊 2014(10)
    • [4].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分析与发展历程[J]. 新经济 2011(07)
    • [5].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及特征[J]. 海洋信息 2010(04)
    • [6].青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1)
    • [7].两层次定量评价法在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广西滨海为例[J]. 热带地理 2010(05)
    • [8].广西滨海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建议[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 [9].广西滨海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及开发构想[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10].秦皇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旅游 2019(02)
    • [11].两层次定量评价法在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广西滨海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2].海南莺歌海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6)
    • [13].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北方经贸 2014(11)
    • [14].滨海旅游国内研究综述[J]. 旅游学研究 2010(00)
    • [15].加快山东滨海旅游业发展之路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10)
    • [16].基于AHP法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厦门滨海旅游资源为例[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17].基于二分式问卷的青岛浒苔绿潮灾害对滨海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影响评估[J]. 海洋环境科学 2019(03)
    • [18].南通滨海旅游营销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3)
    • [19].保持“最热” 争取“最好”[J]. 今日海南 2011(02)
    • [20].基于AHP的滨海旅游资源定量分析——以川岛镇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09)
    • [21].国内滨海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海洋经济 2015(04)
    • [22].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及发展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26)
    • [23].泰国滨海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兼论茂名市滨海旅游提升之策[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7(03)
    • [24].基于AHP法滨海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连云港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25].广西滨海旅游资源开发评价[J]. 东南亚纵横 2009(10)
    • [26].川山群岛发展滨海旅游的对策研究——基于舟川两群岛滨海旅游资源条件的比较[J]. 海洋信息 2013(04)
    • [27].辽宁滨海旅游资源[J]. 今日辽宁 2015(11)
    • [28].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川岛镇滨海旅游开发策略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10)
    • [29].滨海旅游地评价模式及实证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6)
    • [30].湛江滨海旅游的发展对策探讨[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05)

    标签:;  ;  ;  

    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