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

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代修辞批评自维切恩斯《演讲的文学批评》(1925)发表以来,在西方修辞学界广受重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已成为当代修辞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中心。目前我国在这一方向上的著述还十分稀少并且明显滞后,还未出现对修辞批评所作的系统性研究。而西方修辞批评研究中有相当一些批评模式或存在修辞本位不清,或范畴笼统、所指不明,或适用范围小等情况。鉴于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聚焦于修辞批评的模式研究对修辞批评进行系统探索,以推进其本位性、可操作性以及适用性,并努力构建一个符合此三种条件、适于分析多种语篇类型的修辞批评新模式。本项研究重点参考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采用以语言为主附加文字图表的描述性分析,通过层层论证,以严谨的逻辑性获取效度。修辞批评新模式的应用分析依据质的研究中目的性抽样原则下的具体策略,从五种语体中分别选取两个代表性语篇来验证所构模式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此外,本研究还吸收了哲学(尤其是逻辑学)、语言学(语法学、语义学及语用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而对修辞理论的借鉴,本课题始终以西方古典修辞学为基石,以当代修辞学研究为走向,以中国修辞学相关成果为参照,各项论证倚重一手资料,在吸收与反驳、继承与创新并举中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在构建和应用修辞批评新模式的过程中,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推进:1)合理界定了关键术语“修辞批评”;2)明确了修辞批评的本位功能;3)首次对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修辞批评模式进行了多维度的综合对比研究,揭示了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4)在严实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范畴围绕策略(本位鲜明)、范畴间关系明确、范畴内部层层细化(操作性强)的修辞批评新模式;5)通过对广告、新闻、演讲、公文及科学五种语体中的十个语篇的详尽分析和评价验证了修辞批评新模式的广泛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此外,本研究对颇具争议的修辞批评对象、修辞批评的过程步骤,以及对“修辞发明”、“争议点”、“修辞推论”等概念的辨析,在比较和论证的基础上都提出了自己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观点。本项研究最主要的创新体现在通过重新界定和分层细化两大途径丰富和发展了修辞学研究中一些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使其由原先的模糊笼统而变得清晰具体,如对“修辞批评”和“修辞情景”所作的合理化新界定以及对所创模式中“修辞发明”、“文体”和“修辞情景”三个范畴的多层细化。在应用分析中本文将“修辞发明”下的争议点和修辞推论相结合,并将“文体”与此两要素相联系来评断其得体性与清晰性,突破了已有修辞批评分析中的单一维度或隔离状况。该项系统研究将有助于确立修辞批评在我国语篇分析众多方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展现其独特的解释力和理论价值。围绕模式的本位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所作的探索可为已有修辞批评模式的改进和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本研究还将为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提供直接可行的方法,对演讲、广告设计等实践性领域也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题解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述评
  • 2.1 引言
  • 2.2 西方修辞批评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2.3 西方修辞批评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 2.4 修辞批评与语篇分析
  • 2.5 结语
  • 第三章 修辞批评:对象、功能及过程步骤
  • 3.1 引言
  • 3.2 “修辞批评”定义
  • 3.2.1 “修辞”定义
  • 3.2.2 “批评”定义
  • 3.2.3 “修辞批评”定义
  • 3.3 修辞批评的对象
  • 3.4 修辞批评的功能
  • 3.5 修辞批评的过程步骤
  • 3.6 结语
  • 第四章 西方五大修辞批评模式解析
  • 4.1 引言
  • 4.2 新亚理斯多德主义批评(Neo-Aristotelian Criticism)
  • 4.3 戏剧五范畴批评(Pentadic Criticism)
  • 4.4 女权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
  • 4.5 类型批评(Generic Criticism)
  • 4.6 后现代主义批评(Postmodern Criticism)
  • 4.7 五大修辞批评模式比较
  • 4.8 结语
  • 第五章 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
  • 5.1 引言
  • 5.2 “修辞情景”范畴及所含要素
  • 5.2.1 古典凯洛斯(Kairos)理论
  • 5.2.2 以比彻尔为代表的当代修辞情景研究
  • 5.2.3 新模式“修辞情景”定义及所含要素
  • 5.2.4 “修辞情景”四要素考察的主要方面
  • 5.2.5 “修辞情景”范畴与下属要素、方面图示
  • 5.2.6 “修辞情景”与“语境”之异同
  • 5.3 “修辞发明”范畴及所含要素
  • 5.3.1 “修辞发明”研究简述
  • 5.3.2 “修辞发明”基本要素:争议点和修辞推论
  • 5.3.3 争议点要素与考察方面
  • 5.3.3.1 古今争议点理论研究
  • 5.3.3.2 突显理论与争议点取舍及主次两考察面的选择
  • 5.3.4 修辞推论要素及考察方面
  • 5.3.4.1 修辞推论的含义和地位
  • 5.3.4.2 修辞推论的两大特征
  • 5.3.4.3 修辞推论的七种表现形式
  • 5.3.4.4 非完整性与或然性:修辞推论要素两大考察面
  • 5.3.5 “修辞发明”范畴及下属要素、方面图示
  • 5.4 “文体”范畴及所含要素
  • 5.4.1 西方“文体”(Style)研究简评
  • 5.4.2 “文体”核心要素:得体性与清晰性
  • 5.4.3 各要素考察面:语体特征与修辞手段
  • 5.4.4 “文体”范畴及下属要素、方面图示
  • 5.5 修辞批评新模式三范畴关系及总图示
  • 5.5.1 “修辞情景”、“修辞发明”、“文体”三范畴关系
  • 5.5.2 修辞批评新模式总图示
  • 5.6 结语
  • 第六章 修辞批评新模式应用
  • 6.1 引言
  • 6.2 语篇样本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各项说明
  • 6.3 广告语篇的应用示例
  • 6.4 新闻语篇的应用示例
  • 6.5 演讲语篇的应用示例
  • 6.6 公文语篇的应用示例
  • 6.7 科学语篇的应用示例
  • 6.8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研究的核心观点
  •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7.3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表图总汇
  • 附录2:西方五大修辞批评模式范例集
  • 文献
  • 普通参考
  • 语料参考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历时性考察[J]. 中国电视 2011(04)
    • [2].论左翼文艺运动的斗争性批评模式[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3].翻译批评的三种中国古典批评模式[J]. 外语研究 2011(05)
    • [4].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及张力性的文学批评模式[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5].中国电视剧批评模式嬗变初探[J]. 中国电视 2010(10)
    • [6].《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的“自序”与“后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7)
    • [7].对《兄弟》的三种批评模式的批评[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9(04)
    • [8].形态辨析与价值审思:论非遗语境下艺术批评模式的构设[J]. 艺术学界 2019(01)
    • [9].文学批评的模式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12(29)
    • [10].审美批评模式下对近期古装电视剧的审美反思[J]. 新闻知识 2013(12)
    • [11].从两个批评模式看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J]. 文艺研究 2010(03)
    • [12].论品级式书法批评模式[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20)
    • [13].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鉴赏与批评模式[J]. 新课程(综合版) 2010(01)
    • [14].由“宗经”至“宗骚”——刘师培与传统文论批评模式的现代转换[J]. 管子学刊 2008(02)
    • [15].艾斯纳的“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3(Z3)
    • [16].在形式与政治之间——论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与批评模式之关联[J].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8)
    • [17].延安美术意识形态批评模式的形成[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1)
    • [18].中国书法中的比喻式批评模式探究[J]. 书法 2016(10)
    • [19].电视剧受众批评模式嬗变初探[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6)
    • [20].中国电视剧叙事批评模式的嬗变历程[J]. 南方电视学刊 2011(01)
    • [21].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及其得失[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22].“审美-实践”文学: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考察(一)[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3].“审美-实践”文学: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考察(二)[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4].略论中国电视剧本体批评模式的建构[J]. 当代电影 2012(11)
    • [25].本土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结合——以铜陵市政府办公楼建筑设计为例[J]. 安徽建筑 2016(03)
    • [26].以大文化思维方式构建中国当代艺术学理论批评模式[J]. 艺术学界 2012(02)
    • [27].理论如何运用?——对一种批评模式的思考与分析[J]. 外语研究 2013(01)
    • [28].媒介理论的本土立场与批评实践——评《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J]. 南方文坛 2015(01)
    • [29].廖红球《苍天厚土》的叙事艺术[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2)
    • [30].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对二元对立批评模式的突破[J]. 求索 2009(03)

    标签:;  ;  ;  ;  ;  

    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