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及其完善

论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及其完善

论文摘要

运用公权力对刑事被害人受损的民事权益进行救济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一个法律问题,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作为刑事被害人救济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法律规定不足,以及“重刑轻民”司法观念等原因,实践中附带民事诉讼的操作十分混乱,理论界及司法实务者对附带民事诉讼的价值以及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争论不休。为此,笔者从现行附带民事诉讼存在的问题入手,并跳出现行附带民事诉讼的框架,从为被害人提供合理救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进行梳理,并提出完善意见,以期有益于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完善。除前言及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被害人救济的历史沿革,以及现代世界各国被害人救济制度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即附带民事诉讼为主的模式、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模式、多种救济途径混合的模式。第二章介绍我国现行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实践运作中存在法律规定不足、操作混乱,不利于被害人保护的情况。第三章论证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采取的模式及具体构架,即应采取以附带民事诉讼结合依职权裁判为主,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为补充的模式。第四章在前述论述的基础上对附带民事诉讼、依职权裁判、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三种救济途径的衔接提出具体建议,并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依职权裁判制度亟须完善的几个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救济概述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现代各国刑事被害人救济模式概况
  • 一、被害人救济途径种类
  • 二、被害人救济制度模式
  • 第二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现状
  • 第一节 相关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
  • 一、附带民事诉讼
  • 二、法院依职权裁判
  • 三、追缴、责令退赔
  • 四、民事诉讼
  • 第二节 实际运作的救济途径
  • 一、附带民事诉讼与追缴、责令退赔的依职权裁判相互结合,共同构成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的救济途径
  • 二、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范围受到限制
  • 三、《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被虚置
  • 四、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基本不用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规定不足
  • 二、操作混乱
  • 三、程序繁琐
  • 四、效果不佳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途径的重新整合
  •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
  • 一、存与废——是否保留附带民事诉讼的争论
  • 二、从观念层面分析附带民事诉讼能为我国正义观念所接受
  • 三、从制度层面分析附带民事诉讼不会对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各自目标、价值的实现产生根本性影响
  • 四、从效益追求的角度出发,附带民事诉讼是必然之选
  • 五、从贯彻刑事司法政策的角度考量,附带民事诉讼亦是当然之选
  • 六、保留死刑的司法制度也宜采用附带民事诉讼
  • 第二节 依职权裁判的肯定
  • 一、依职权裁判的可行性
  • 二、依职权裁判的必要性
  • 三、依职权裁判地位的界定
  • 第三节 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补充
  • 一、专业不足的弥补
  • 二、过分影响刑事诉讼的弥补
  • 三、被害人权益及时保护的弥补
  • 四、其他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一节 相关救济途径衔接的设计
  • 一、扩大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将犯罪行为造成具体被害人民事权益损害的情形原则上都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 二、明确规定法院的依职权裁判义务,以及相关规定的告知义务,以便被害人选择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三、规定特定情形下法院有是否受理附带民事诉讼的决定权
  • 四、规定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例外情形
  • 第二节 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一、赔偿范围、赔偿原则、责任承担方式应明确规定依《民法通则》确定
  • 二、规定共同犯罪侵权分案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三、明确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如何适用时效
  • 四、将法律援助范围由刑事诉讼扩大到附带民事诉讼
  • 五、取消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
  • 第三节 完善依职权裁判制度
  • 一、扩大依职权裁判的范围
  • 二、完善依职权裁判的相关程序规定
  • 第四节 建立国家补偿(救助)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虚假民事诉讼的识别与控制机制[J]. 人民司法 2019(20)
    • [2].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6)
    • [3].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认定的困境与出路[J]. 区域治理 2019(46)
    • [4].民事诉讼生成权利规制探析——以“人脸识别第一案”为切入点[J]. 法学杂志 2020(03)
    • [5].仲裁送达对民事诉讼送达的借鉴作用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05)
    • [6].我国民事诉讼释明规范问题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诉答规范的设想[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民事诉讼线上作证方式的完善[J]. 法制博览 2020(17)
    • [9].民事诉讼中远程庭审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2)
    • [10].民事诉讼中证据搜集的法律适用研究[J]. 法制博览 2018(35)
    • [11].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的理论与实务分析[J]. 法制博览 2018(36)
    • [12].从执行角度看民事诉讼调解及其完善策略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9(03)
    • [13].责令退赔后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9(04)
    • [14].论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应用[J]. 河北农机 2019(09)
    • [15].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缺席规制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30)
    • [16].虚假民事诉讼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S2)
    • [17].判决既判力问题的反思——以国际民事诉讼为视角[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06)
    • [18].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之重构[J]. 法制与经济 2017(07)
    • [19].民事诉讼中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J]. 中国检察官 2017(13)
    • [20].论我国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发展与完善[J]. 法制博览 2017(24)
    • [21].论我国民事诉讼转型中的诚信原则[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2].论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之理性规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0)
    • [23].浅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J]. 商 2016(01)
    • [24].清代民事诉讼规则概述[J]. 商 2016(08)
    • [25].遏制民事诉讼中规避管辖问题的建议[J]. 商 2016(11)
    • [26].民事诉讼目的视阈下程序性制裁考察[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7].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民事诉讼率——转型期中国民事诉讼率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 2014(10)
    • [28].论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社会组织的原告资格——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5(04)
    • [29].反垄断民事诉讼中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问题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0].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主体[J]. 法制与经济 2015(03)

    标签:;  ;  ;  

    论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及其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