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体间性德育探析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探析

论文摘要

主体间性德育是在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教育理论,它不仅应和了当前世界注重交往与对话的特性,而且也为德育研究提供了突破单一主体研究的新的范式。系统研究主体间性德育问题对德育理论的现代构建,对高校德育更趋向科学化,对增强高校德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和比较法,在分析、掌握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和挖掘。主体间性德育,是主体间性理论视域内的德育,它是以主体间性为价值取向,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建构起来的道德教育的新的理论和实践形态。主体间性德育在运行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平等性原则、交互主体性原则、理解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主体间性德育理论的意义在于,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是对传统德育的一种超越:它主张从以“道德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道德灌输转向道德交往;从单一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论文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了高校主体间性德育的实施。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高校主体间性德育注重理解、对话和交往的实施理念,以及建构良好的道德情境,开展以交往活动为基础的德育活动,实现师生德育共同生长等实施途径。主体间性德育的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避免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绝对平等、避免重言语交往而轻非语言交往的德育交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系统阐述主体间性德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主体间性新的德育理念和视角探讨了高校主体间性德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1.2.2 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哲学思想概述
  • 2.1 主体性哲学思想及其评价
  • 2.1.1 主体性哲学思想内容
  • 2.1.2 对主体性哲学思想的评价
  • 2.2 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及对主体性的超越
  • 2.2.1 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内容
  • 2.2.2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理论的内容
  • 3.1 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 3.1.1 道德是主体间的共识
  • 3.1.2 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
  • 3.2 主体间性德育理论简述
  • 3.2.1 主体间性德育的内涵
  • 3.2.2 主体间性德育的运行原则
  • 3.3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对当前德育的突破
  • 3.3.1 从以“道德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3.3.2 从道德灌输转向道德交往
  • 3.3.3 从单一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的实施
  • 4.1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的实施理念
  • 4.1.1 理解:主体间性德育的方法论基础
  • 4.1.2 对话:主体间性德育得以进行的平台
  • 4.1.3 交往:主体间性德育过程的实质
  • 4.2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的实施途径
  • 4.2.1 构建师生间的道德交往情境
  • 4.2.2 开展以交往活动为基础的德育活动
  • 4.2.3 实现师生道德共同成长
  • 4.3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实施中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 4.3.1 避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绝对平等
  • 4.3.2 避免重言语交往而轻非言语交往的德育交往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高校主体间性德育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