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模式及找矿方向

鄂东南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模式及找矿方向

论文题目: 鄂东南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模式及找矿方向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马光

导师: 刘继顺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型铜金矿,夕卡岩型铜铁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铜绿山矿床

文献来源: 中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区域成矿学理论为指导,从铜绿山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构造入手,通过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对夕卡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探讨了铜绿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建立了铜绿山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指出了找矿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 1、通过区域成矿背景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铜绿山矿田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印支运动形成了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与褶皱,燕山运动不仅改造了早期的北西西向构造,而且新生了规模较大的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北北东向断裂褶皱与北西西向的构造叠加控制铜绿山花岗闪长斑岩株就位和矿床的产出,矿体则受更次一级构造控制,两组构造交汇部位有利于形成富矿体。 2、从矿田角度研究了铜绿山矿床与外围鸡冠嘴、桃花嘴、鲤泥湖、石头嘴等矿床的关系,首次提出铜绿山矿床处于矿田及鄂东“黄石热点”的中心地带,矿化类型齐全,矿化强度最大,具有超大型铜、金找矿前景。 3、通过坑道和地表的系统调查和深入研究,发现原作为Ⅺ号夕卡岩型矿体及周边“废石”为隐爆角砾岩型铜金矿体,它们是在夕卡岩化之后,经隐爆角砾岩化并叠加后期的金矿化而成,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构造控制,特别是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易于形成厚大矿体。 4、通过对-305m中段详细研究,发现含铜云煌斑岩脉。该脉形成于隐爆角砾岩型铜金矿化之后,并与之空间上伴生,亦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这一云煌斑岩型铜矿体的发现,佐证了“黄石热点”的存在,也反映了本区具有强烈的壳—幔成矿作用。 5、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的研究,发现矿区存在多个北西西向的断裂—破碎带,在各个破碎带的深部(-300m~-600m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岩石和碎裂的黄铁矿及玉髓等中低温热液矿物,铜、金均达到工业品位,并且这些断裂—破碎带具有与形成Ⅺ号矿体相同的地质和成矿环境,拓展了本区的找矿空间。 6、通过H、O、Sr、Pb、S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论证了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晚期有大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矿床勘查与开发简史

1.1.2 夕卡岩及夕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思路

1.3 主要成果

第二章 铜绿山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地球化学

2.5.1 地层地球化学

2.5.2 侵入岩地球化学

2.6 铜绿山矿田地质

2.6.1 矿田地层组合

2.6.2 矿田构造

2.6.3 铜绿山岩株

2.7 铜绿山矿田矿床特征

2.7.1 桃花嘴矿床

2.7.2 鸡冠嘴矿床

2.7.3 石头嘴矿床

2.7.4 鲤泥湖矿床

2.7.5 铜绿山矿床

第三章 铜绿山矿床夕卡岩型铜铁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结构构造

3.2.2 矿石矿物成分

3.3 接触变质作用

3.4 铜的富集分带特征

3.5 矿床成矿分带

第四章 铜绿山矿床隐爆角砾岩型铜金矿体地质特征

4.1 控矿构造及矿体特征

4.1.1 控矿构造特征

4.1.2 隐爆角砾岩的形成及其特征

4.1.3 矿体特征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物成分特征

4.2.2 成矿元素特征

4.3 隐爆角砾岩型矿与夕卡岩型矿的对比

4.3.1 控矿构造

4.3.2 时空关系

4.3.3 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4.3.4 成矿元素

4.3.5 稀土元素

4.3.6 矿物包裹体

4.3.7 成矿温度

第五章 铜绿山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铜绿山矿床地球化学

5.1.1 稀土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1.3 硫同位素

5.1.4 铅同位素

5.1.5 锶同位素

5.1.6 氢、氧同位素

5.1.7 包裹体特征

5.2 矿床成因

5.2.1 成矿物质来源

5.2.2 成矿物质的活化

5.2.3 成矿物质的运移

5.2.4 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

5.3 矿床成矿温度

5.4 成矿作用

5.5 成矿模式

第六章 铜绿山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6.1 控矿因素

6.1.1 地层条件

6.1.2 构造条件

6.1.3 岩浆岩条件

6.2 找矿标志

6.2.1 地层标志

6.2.2 构造标志

6.2.3 岩浆岩标志

6.2.4 围岩蚀变标志

6.2.5 物探及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6.3 找矿地质模型和找矿方向

6.3.1 找矿地质模型

6.3.2 找矿方向

主要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3-28

参考文献

  • [1].冀南邯邢地区夕卡岩铁矿成矿流体及成矿机制[D]. 郑建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2].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重要含金(铜)夕卡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张轶男.中国地质科学院1999
  • [3].云南个旧锡矿集中区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贾润幸.西北大学2005
  • [4].西藏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演化与不同类型夕卡岩矿床的研究[D]. 姚鹏.成都理工大学2006
  • [5].湖北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D]. 赵海杰.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相关论文

  • [1].湖北阳新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和银山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 颜代蓉.中国地质大学2013
  • [2].西昆仓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成矿模式研究[D]. 匡文龙.中南大学2003
  • [3].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D]. 高珍权.中南大学2002
  • [4].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 耿文辉.成都理工大学2005
  • [5].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岩浆作用与流体成矿[D]. 陆三明.合肥工业大学2007
  • [6].澜沧江火山弧云县段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D]. 张彩华.中南大学2007
  • [7].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重要含金(铜)夕卡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张轶男.中国地质科学院1999

标签:;  ;  ;  ;  ;  

鄂东南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模式及找矿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