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方向是目前西方学界普遍关注的主体间性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在我国已经引起讨论,但远未达到重视的程度。从国情来说,我国目前尚处于现代社会,但仍遗留某些前现代社会的特征,而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和全球化的趋势,又不可避免地融合了一些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状况。虽然有学者认为,在当前国情下,并不适合谈后现代问题。时下存有这样一种担心:现代性尚未建立,便要被后现代性摧毁。尽管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但是后现代性的入侵事实上已经无法避免。在目前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社会里,一味地回避后现代问题,并不见得有利于现代性的建设。因此,本文认为,主体间性问题,作为被认为是和现代社会无关的问题,恰恰是能够最好地解决现代性危机、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根本出路,理当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主体间性的理论之间,长期存在激烈的论战,各理论之间的矛盾之处也显而易见。因此,本文对主体间性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根据目前西方学界的长期论战,将主体间性的相关理论分为两个不同的研究进路,揭示两者之间矛盾,并分析其根源;2、就主体间性理论的两条矛盾进路,各选取其中一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进行介绍和论述,并比较双方的矛盾之处;3、以主体间性理论的矛盾引入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根源,并寻找解决的路径;4、本文涉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多个领域的思想和观点,以期使主体间性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同时被人所理解,也试图寻找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使主体间性理论走出本身的局限,能够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也能将自身的生命力长久地保持下去。本文除导论外,共分四章。导论部分分析了主体间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分析目前主体间性研究所存在的状况和问题同时,揭示了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意义,并就本文主要研究线索作了概括。第一章首先对主体间性的概念和范畴做了介绍和界定,并就主体间性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最后揭示出研究主体间性的理论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之处。第二章从主体间性的否定性进路出发,介绍了后结构主义大师拉康的相关理论,共分三个小节。根据拉康思想中三个部分(也是三个阶段)即:想象域、象征域、真实域进行分类。因为拉康的理论涉及人的存在论问题,通过本章的介绍,也能引起对自身的反思,乃至对社会的反思。这也是本文引入拉康理论的其中一个原因。第三章从主体间性的肯定性进路出发,将主体间性的问题由认识论层面引入实践维度。本章共分四个小节,首先就生活世界的概念进行探讨,其中引入的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并对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四种类型的划分,揭露出交往行为合理性的原因,并引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为三个世界的分化,和交往行为寻找认识论依据。第四章作为对上述的回应和对全文的总结,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个小节分析了主体间性问题存在矛盾和争论的深层原因,第二小节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主体间性中存在的矛盾,并尝试提出解决之道。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01)
- [2].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34)
- [3].主体间性理论视野内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J]. 创新 2017(02)
- [4].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可能[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5].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生管理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1)
- [6].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J]. 鸭绿江(下半月) 2020(15)
- [7].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J]. 东西南北 2019(17)
- [8].基于主体间性理论改革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 物理通报 2017(10)
- [9].主体间性理论在古代西方和当代中国的诠释[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11)
- [10].主体间性理论与情境体验教学实证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06)
- [11].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思考[J]. 图书馆建设 2015(03)
- [12].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0)
- [13].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师角色的定位分析[J]. 文教资料 2015(10)
- [14].基于主体间性理论 优化小学师生沟通[J]. 新课程(小学) 2015(01)
- [15].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小说(下半月) 2009(06)
- [16].论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 [17].主体间性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理论 2012(17)
- [18].从主体间性理论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7)
- [19].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J]. 教学与管理 2010(03)
- [20].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
- [21].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2)
- [22].论主体间性理论与课堂教学[J]. 理论导刊 2008(11)
- [23].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05)
- [24].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5(12)
- [25].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理论[J]. 大众心理学 2010(06)
- [26].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实现“思政”课优势转化[J]. 安顺学院学报 2012(04)
- [27].论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 [28].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29].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探究[J]. 江苏高教 2018(11)
- [30].例谈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建构教学价值的新思维[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