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尊唐抑宋”之争——摘自《沧浪诗》

诗歌中“尊唐抑宋”之争——摘自《沧浪诗》

一、诗之“尊唐抑宋”辩——从《沧浪诗话》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杨若柳[1](2020)在《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文中提出“格调”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一个极具集成性与包容性的概念,一直贯穿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格调”并非从一开始就以自觉、成熟的形态存在,而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萌芽与唐宋元的沉淀,直到明代格调诗论才成熟与完善,“格调”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其具体内涵亦不同。为此,本文以“格调”为研究对象,对古代诗学进程中的“格调”进行细致梳理,注重把握不同阶段“格调”的内涵变化,明确茶陵派格调论在格调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茶陵派领袖李东阳及其成员的格调理论,探究李东阳格调论乃至于整个明代格调诗论的理论作用与历史意义。本文的绪论首先明确了本论题的研究缘起,对以格调与茶陵派为对象的研究着作、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厘清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与成绩,进而表明了本论题的研究空间与价值意义。本文的第一章先对“格”与“调”的基本涵义进行梳理、阐释,对“格调”一词的涵义进行初步界定。进而从众多文论专着中爬梳“格调”一词的发展变化,明晰“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程中的演变历程。该部分以明代格调理论为界,将古代格调诗学分为三段:前格调诗学、明代格调诗学与后格调诗学。其中,前格调诗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四部分梳理;明代格调诗学以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为主线贯穿明代格调理论发展进程;后格调诗学主要阐释清代格调派代表沈德潜的诗学理论。通过梳理格调诗学的发展演变,明确茶陵派的格调理论在整个格调理论发展史中的关捩地位。本文的第二章具体阐释格调论视野下茶陵派的格调理论,以分析李东阳的格调论为主,兼考察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理论。通过分析茶陵派的格调论,明晰茶陵派,尤其是李东阳的格调论在整个格调诗学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本文的第三章将格调论与风骨论、意境论进行对比,从古代诗学的大视野中评析格调理论的特色与价值,并探索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与意义。

盛誉[2](2020)在《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文中研究表明千百年来,仿佛只有提到山水田园诗的时候,人们才会第一时间想到王维。诚然,山水田园诗是王维的代表性作品,但实际上他在诗歌上的影响远不限于这一题材,游侠、边塞等都有佳作传世。而被称为“天下文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的王维也有着更加多维的形象,他不单单是位超脱于世外的“诗佛”。王维所处的时代盛唐,不仅是唐代的高峰,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潮。盛唐之际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鼎盛状态,也因此形成了其他时代所不能实现的盛唐气象。整个人生都在盛唐气象下成长的王维必定要受到时代的积极影响。在这个方面,林庚先生在1967年的《唐代四大诗人》中首创性地提出了“少年精神”的概念,认为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具有一种少年人般蓬勃向上、积极新鲜的力量,而在解释的时候就是以王维的《陇头吟》为例。且林庚先生更在《中国文学简史》中提出“在盛唐解放的高潮中,王维主要的成就,正是那些少年心情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新鲜事物敏感的多方面的歌唱,那也就是当时诗歌的主流。”“少年精神”观点的提出在王维诗歌的研究上是一个新的角度。从王维诗歌中少年精神的情感类型上来看,大体可分为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有志之士的昂扬进取以及天才诗人的盛世豪情三部分。不同的情感类型展现了不同状态的少年意气。他有游侠少年的蓬勃气势,也为所处的时代自豪,同时也充满了为其建功立业的理想。从王维诗歌中少年精神的艺术特征上来看,他大比例的使用了“青”、“白”二色来描绘画面,从而形成了开阔、明亮的氛围和底色。这种色彩的选择对于画家王维而言,是一种习惯,更是内心积极情感、少年精神的一种折射。同时他还多次营造了“云”意象,用流动变化的云彩,营造出了希望与转机,展现了少年人般不息的意志与生机。而将王维的少年精神放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之中,他上承了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潇洒与壮志,下有龚自珍“寄言后世艰难子,白日青天奋臂行”的呼唤与坚持,也有着其不可取代的文学史意义。少年精神是王维诗歌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禅宗佛理之下静谧超脱的王维只是他性格和成就的一个侧面,实际上生活于盛唐时代的王维应该更加的立体、鲜活。

武玥[3](2018)在《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文中研究说明明人喜好探讨诗学,热衷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总结诗歌创作鉴赏的经验。近年来伴随研究深入,明代诗学重“声”的特点变得清晰起来,明代诗声理论的轮廓初显。发声地吟诵诗歌是古人创作、鉴赏诗歌的重要辅助,但由于声学保存方式上的局限,古人如何借助发声地吟来艺术实践的记录仍未引起大多数研究者重视。从诗歌发展早期的吟咏性情到明清时期蒙学借助吟诵来教育幼童,都是借助声来启发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吟诵是根据诗歌韵律节奏来读诗的方式,当下会吟诵的人多是曾接受过私塾教育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口头相传少有明确的理论标准,因此保存、学习和传播都比较困难。本文以明代诗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立足明代卷轶浩繁的诗话、诗社活动的文献及选本评点之中有关诗声的资料,以尤其讲究声韵和法度的律诗为切入点,力图揭示明代诗声理论的研究价值,凸显中国古典诗人以声赏诗、论诗的真实变化。研究从问题出发,主要分为六章来说明:第一章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研究缘起,陈述研究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对声读等基本概念进行追溯和阐释,分析古法吟诵的内在机制。其次明确吟诵作为古人诗歌创作、鉴赏必备要素的理论价值。第三节围绕“律变”和“律诗吟诵”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律诗作为代表诗体研究诗声的价值。第二章阐释传统诗声的理论基础,按照时间和影响选取历史上诗声理论的代表文献。第一节从诗歌的发端讨论传统诗声理论的起源;第二节重点探讨以声律意识萌生为代表诗声理论奠基时期的代表文献;第三节以明前传统诗声理论拓展期的基本文献为研究对象;第四节梳理成熟阶段的明代诗声理论基本分期,初步探索明代诗声的发展轨迹。论文主体以明代诗声的中心论点为对象,以典型诗论家的律诗创作理论为例深入分析其构成,梳理发展脉络,总结不同时期诗声理论的侧重。第三章以发轫期的诗声代表李东阳《麓堂诗话》为研究对象,从诗体特征、论诗取声和追求“圆活生动”的美调等三部分来明确以律诗创作技巧为代表的诗声在明代初期受到重视。第四章以前后七子等人为例讨论成熟、反思期的明代诗声理论。第一节选取了前后七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李梦阳、谢榛等人诗学观点来说明成熟期的诗声理论价值;第二节则发掘代表理论反思的杨慎、许学夷等人的诗声观念,分析明代中后期诗歌创作中声学因素的核心化与理论化。第五章设置专题诗评点与明代吟诗方式的转变,首先以《唐诗品汇》中刘辰翁评语为代表的吟咏感悟批语探讨明初社会认可的吟诗鉴赏方法;其次讨论明晚期金圣叹解析式评诗的特点与价值;分析其与明早期诗评点的差异,对比了律诗的两种评点方式,揭示出声学因素逐渐弱化的诗评发展趋势。第六章律诗吟诵与明诗声拾遗及价值:第一节汇总记录在诗社活动,或散落在诗话、诗法等载体中个别诗人的诗声理论,并分析其价值及传承;第二节根据上文的研究成果总概括以律诗吟诵论明代诗声学的意义。第三节总结性地分析以律诗吟诵研究明代诗声学的创新和价值。

张雪梅[4](2017)在《毛先舒《诗辩坻》格调诗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辩坻》是明清格调诗论发展脉络上重要的诗学理论着作之一,毛先舒论诗上承明前后七子,下接清代沈德潜。《诗辩坻》在继承明代格调论核心观点的基础上,规避七子泥古弊端,综合公安、竟陵两派诗学主张,以情入格,兼采“格调”、“性灵”之长。结合明末清初学术背景,毛先舒论诗崇尚复古与儒家诗教,建立了以“摅情有方”、“稽古日新”、“法格融浑”为主要内涵的格调诗论,显示了明清两代格调诗说的发展演变。本文梳理了毛先舒格调诗论的历史语境,归纳了其论诗主张,呈现了其诗学价值。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介绍毛先舒及其诗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以此说明选题意义。正文分为三章,包括《诗辩坻》格调诗论的历史语境、主要内涵及诗学价值。最后,对毛先舒《诗辩坻》格调诗论进行总结并给予评价。第一章分析毛先舒格调诗论的历史语境。首先,从诗歌理论自身发展变化的理路进行讨论。梳理“格调”内涵,确定毛先舒的“格调”兼具形式与内容两重意蕴。以明代格调诗学发展路径为中心,历时性分析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为清代格调诗论的展开作理论上的铺垫。其次,考虑毛先舒格调诗论产生的外部环境。梳理以公安派为代表的“性灵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格调诗学的影响。此外,以复古和诗教回归为切入点,分析明末清初社会现实对学术思想的影响。第二章阐释《诗辩坻》的格调论主张。从诗歌本质论、复古观、诗歌创作技法等三个方面理解毛先舒建立的格调诗论。首先,毛先舒主情,持诗缘情而发的观点,同时,他也强调所抒之情的雅正,情感抒发的节制,主张以诗人的人格修养来实现情感的合理抒发。其次,以师古为作诗路径,确定《诗经》源头风尚,以汉魏盛唐为宗,适当拓展至晚唐,同时坚持新变,要求“始于稽古,终于日新”。最后,论诗崇法,对字句篇法均有具体要求,以“敛才就格”突显法的重要,在求法时要求法格浑融,推崇含蓄诗风。第三章讨论毛先舒格调诗论的价值。首先,毛先舒论诗虽主张“温柔敦厚”诗教说,但更强调诗歌的审美特征,与诗歌的政教传统有一定疏离。其次,他论诗修正明代格调论遗留问题,在诗歌情感方面丰富了格调说内涵,在“温柔敦厚”诗教说与“重人格”等论说中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同中有异,客观上发展了格调论并沟通了明清两代格调诗说。总之,毛先舒《诗辩坻》修正、发展了明代格调论,辩证吸收“性灵”观点,发清代格调论先声,是明清格调诗论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牛浩昌[5](2017)在《王世贞的优劣批评研究 ——以《艺苑卮言》为中心》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优劣批评从早期人物品目中衍生,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王世贞作为明代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批评家。在他的文学批评中,优劣批评尤为集中,是研究其文学理论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以王世贞的代表作《艺苑卮言》为中心,结合《弇州山人四部稿》来探讨王世贞的优劣批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对王世贞的研究现状进行总体描述,简要介绍优劣批评的源流,学界对优劣批评的研究概况,阐述其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对王世贞的作家优劣予以探析,重点梳理其对李杜优劣的比较研究以及其他众多作家优劣的品评,以此概括王世贞作家优劣所体现的审美倾向与文学批评思想。第二章,主要研究王世贞的作品优劣,简要归纳其作品优劣的批评形态,分析王世贞作品优劣批评的意图,探究作品优劣的演化形式——压卷论。而压卷论的背后反映了王世贞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思想。第三章,重点研究王世贞的时代优劣,结合明际复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背景,具体分析王世贞的时代优劣观。最后在结语部分,对王世贞的优劣批评研究作简要总结,在当代文学批评的视野中探究优劣批评的现实意义。

冀鹏燕[6](2016)在《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研究》文中指出对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的研究,学界一般侧重于对其“兴趣”、“妙悟”、“以禅喻诗”等理论的探讨,常忽视其批评实践。《沧浪诗话·诗评》作为严羽的批评实践,呈现的是其作为全书总纲的《诗辨》中的诸多诗学观念,研究《诗评》的批评方法和实践标准等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严羽的诗学理念和美学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诗评》为中心,通过《诗评》的批评标准,《诗评》的批评方法以及严羽诗歌的尊崇对象等几方面问题的探讨,力图全面的评价严羽的诗歌美学理想,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关于严羽《沧浪诗话》研究资料的分析总结,点明《诗评》研究的意义及目的。第一章分析《诗评》对历代诗歌的品评。在诗史观念的指引下,通过梳理文学史现象来印证严羽对不同时期作品的评价。包含《楚辞》批评、汉魏及六朝诗歌品评、唐诗批评和宋代本朝诗歌批评四个部分。严羽通过对宋代诗歌艺术的反思,旨在构建自己的诗歌理想。第二章探究《诗评》的批评标准。对于批评标准的设定,归结为五类即“兴趣”标准、“气象”标准、“音节”标准、“体制”标准和“风骨”标准,并在详细的论述中对“风骨”与“格力”范畴加以简单区分,以弥补前人在此的不足。第三章介绍《诗评》的批评方法。着重阐释印象式批评、辨体批评、源流批评三种批评方法。对印象式批评的阐述,按照初步印象和继起印象这两个过程来进行。对于辨体批评,一方面详细分析其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指明其与“以识为主”的学诗途径的内在关联。对于源流批评,详细分析其对诗风与诗法的寻源溯流。第四章归纳总结严羽《诗评》的批评理想。在“以盛唐为法”的论诗宗旨的指引下,确立推尊李、杜的批评倾向,从而达到“入神”之境。“入神”之境具体包含含蓄蕴藉的艺术风范、浑融自然的意象风神和沉郁雄浑的情感基调三个方面。第五章评述《诗评》在《沧浪诗话》中的重要理论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文论创作的影响。最后的结语部分,归结全文的中心内容,强调严羽批评观念的历史意义。

任永刚[7](2014)在《方回诗歌批评研究》文中指出方回是宋末元初着名诗论家、诗人、学者。方回的诗歌批评内容见于其着作《文选颜鲍谢诗评》、《瀛奎律髓》、《桐江集》、《桐江续集》中。以往对于方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瀛奎律髓》,本文试图将其有关诗歌批评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本文共七章,绪论概述了方冋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从第一章到第七章的正文中,对方冋诗歌批评的着作、产生的渊源、形成的过程、理论、实践、得失和影响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形成了对方冋诗歌批评的全面看法。我们认为,方回思想独尊儒家,尤其推崇他所认为的承续孔孟儒家正脉的理学家朱熹。方回的诗歌批评也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把方回诗歌批评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观照,方回诗歌批评的渊源还与其家庭教育、所读着作密切相关,方回还特别阐述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其的影响。方回的诗歌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有法到无法,从推崇汉魏晋、唐代诸家、"一祖三宗"到自成一家的过程。其诗歌批评有诸多原因,而最根本的动力则是因"惧时意识"而产生的对不朽的渴望与追求。方回在诗歌批评理论方面的创新,一是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如"一祖三宗"和"老杜之派"等。在唐诗与宋诗之间,方回提出的"一祖三宗"表明了其评诗的宋诗取向,"老杜之派"则摆脱了狭隘的宗派藩篱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博采众长,以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诗作诗之法,传授后学。二是对前人提出的格高、响字、活句、拗字和变体等理论进行了新的整合与总结,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方回诗歌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标准。方回提出的诗歌批评基本标准是"古诗以汉魏晋为宗,而祖三百五篇、《离骚》","律诗以唐人为宗,而祖老杜";"律为骨,意为脉,字为眼"。具体诗歌批评中,又以"格高"为最高标准,同时又以诸多的其它具体标准作补充。在诗歌批评的方法上,方回采用的方法大致包括知人论世等六种。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在具体的诗歌批评中,方回往往综合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诗歌批评效果。通过方回所用的六种诗歌批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方回诗歌批评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回有着丰富的诗歌批评实践,从《诗经》、《离骚》一直到同代诗人的诗作都进行了点评,这是方回诗歌批评理论的具体体现。这不仅能让人看到宋诗与《诗经》、《离骚》、汉魏六朝诗、唐诗之间的渊源关系,而且能够明晰诗人之间的师承关系。本文以时间为序,对方回的诗歌批评实践进行了梳理。从这个梳理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方回诗歌批评兼收并蓄以救弊补偏的针对性,也可以看出其兼顾形式、风格、内容的批评完整性。方回的诗歌批评实践,尽管对不同时期的诗歌批评标准不同,但体现出对《诗经》、《离骚》以来的言志抒情传统的一脉相承。方回的诗歌批评实践,表现出其诗歌批评的鲜明特征:一、扬江西,贬晚唐。二、重作法,轻原理。三、重背景、源流,不尚空谈。方回在诗歌批评方面的创新和整合,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做出了一些新的贡献,在诗歌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因而也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徐步乙[8](2014)在《《宋五家诗钞》研究》文中认为朱自清先生的遗稿中有《古诗歌笺释三种》、《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三种讲义,“所选均属先秦至北宋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诗作,时间上前后衔接,呈露出朱先生关于古代诗歌史的构想”。其中,《宋五家诗钞》最能体现先生偏爱“散文化”的诗学观,故本文以《宋五家诗钞》为研究对象,兼及同时代的宋诗选本,并在晚清民国宋诗研究和新旧文学交替的背景下,探讨朱先生的宋诗观,评估《宋五家诗钞》的学术地位。《宋五家诗钞》是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开“宋诗”课时编撰的宋诗选本,选录了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五位大家的152首诗。本文首先梳理了朱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概况和《宋五家诗钞》的编撰背景及目的。其次,论述《宋五家诗钞》的选诗概况,通过旧注与新注的对校看出朱先生扎实的文献学功底,而从批评材料的取舍即可看出先生在搜集和裁剪上的匠心。朱先生认为诗虽是多义的,但并非不可解的,解诗必须用分析的方法。由文义、情感、口气、用意来解诗,这既借助了西方的“意义学”,也继承了传统小学的训释方法。这需要充分利用前人的考据、批评资料,“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再次,在文学史的观照下,《宋五家诗钞》重新审定了五古长篇的价值,体现了宋诗由体物到议论的发展趋势,从名篇的取舍、文学集团、唱和活动的角度揭示了宋诗生成的历程,体现了朱先生“辨体”宋诗观。最后,从作为教材的宋诗选本的角度,探讨了在新旧交替时期朱先生的宋诗观与其散文家视角、现代立场的密切关系。再以《唐宋诗举要》《宋诗精华录》为参照,论证《宋五家诗钞》一方面继承了桐城派以文解诗的方法,及宋诗派去唐诗本位说的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文学运动对朱先生的影响,《宋五家诗钞》所表达的“辨体”的宋诗观蕴含着朱先生对新诗建设的构想。

陈芳[9](2013)在《《沧浪诗话》明代接受研究》文中提出《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作品。南宋末年,严羽作《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篇于风雨飘摇的时局之中,呼唤盛唐盛世的诗歌气象。明人将五篇合为《沧浪诗话》一卷,独立于诗集传世,回应复古崇唐的诗美理想。明代众诗家对《沧浪诗话》的研究、接受、反应有较大部分记录在明代诗话、诗论之中。从中寻觅接受痕迹的过程,是再现《沧浪诗话》经典诗学的过程,更是梳理明代诗歌批评理论发展流变的过程。本文以时为序,以人为论,将明代文学初、中、晚三个时期重要诗论家对《沧浪诗话》的理论接受作为研究主体,通过考察不同阶段严沧浪诗学的接受热度、关注侧重、褒贬变化,从而了解各时期《沧浪诗话》诗学地位的升降转变及接受状况的不同特点,进而从中串联出明代诗学理论和诗美旨趣的流变,并细致分析不同接受状况背后的原因,多维度、多元化地展现明代诗学生态。引言阐述了选题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沧浪诗话》争议未断、影响不衰,每个时代都有再读经典的必要;《沧浪诗话》各关键诗学范畴尚待细致界定;明代诗话等论诗之作量多质优,是阐释、讨论、评价《沧浪诗话》的极佳文本载体,而多样态、差异性的接受状况需要整理归类;对《沧浪诗话》的接受、阐释、评价与明代诗学的发展流变间的关系亦有探究的必要。正文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作为绪论,综述了严羽生平、《沧浪诗话》版本及严沧浪诗学本体理论、影响接受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也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章先讨论了《沧浪诗话》的诗学渊源及产生背景,认为它是针对宋诗发展流弊而产生的。然后将其诗论体系细分为“以禅喻诗”、“妙悟”、“兴趣”、“别材别趣”、“法盛唐”几大范畴进行研究阐释,它们渊源有自,内在统一。正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四、五章以时为序,按明代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列举代表性诗评家及其作品,渐次分析各家对《沧浪诗话》的接受情况。并且,得出几种具有明显差异的接受倾向,类分众位诗论家,得出各期接受《沧浪诗话》正、反等方面的力量对比与接受热点。第三章介绍明代初期十位诗论家对严羽的接受状况,在是否接受严羽崇唐抑宋、师法盛唐上自然分为两个阵营,遵从严羽尊唐抑宋为当时的主流形态,仅少数诗家反对抑宋。此阶段诗评家们的接受热点是师法盛唐、妙悟、性情、别趣与格调。第四章罗列十五位明代中期诗论家及其代表作品,对严羽诗学进行补充、反拨的比例极大加重,与正面接受几乎持平。正面接受热点为复古、盛唐、格调、性情、兴趣、别材、别趣与悟,反面则集中于推崇宋诗、不专盛唐的取法门径与抒写个性、反对摹拟的创作方法。明代后期七个诗派、诗家是第五章的研究重点,他们表现出各取所需的接受风貌,他们有的从“性灵”角度接受严羽诗学,不惜对其诗论加以曲解,突出个性,反对强制取径;有的以“格调”为根基,吸收严羽诗学中神韵、性灵之要素,补救或引导格调论的发展;亦有人推举“神韵”,但不再将神韵与盛唐挂钩,要求拓宽取径;更有甚者几乎全盘否定严羽诗学,反对诗必盛唐、唐诗分期、妙悟言诗及以禅喻诗诸说,体现出明末时局动荡之下,论诗家渴望突破旧习、融合新说的接受策略。第六章为《沧浪诗话》明代接受之总结。首先,纵观明代三期,尊唐是主流,但各家对严羽崇唐抑宋、诗必盛唐的取法门限体现出微妙的接受差异。明代前期赞成崇唐抑宋的诗论家居多,是呼唤盛世之声在诗论中的回响;中期,抑宋与崇宋势均力敌,展现出明中期不少诗家对严羽诗学持补充、反拨、要求拓宽取法门径以适应时变的接受态度;后期评诗家倾向于凸显严羽诗学的某一特质而不顾全貌,甚至全盘否定严羽诗学,此乃明末复杂局势在诗学领域的折射。此后,以“以禅喻诗”、“妙悟”、“兴趣”、“别材”、“别趣”、“师法盛唐”各说贯穿概括明代各期的接受态度与评价策略,从横向还原了严羽诗学各概念的接受境遇,呈现了明代诗学对严沧浪诗学的取舍、阐释与发展。最后,交代了研究尚欠火候之处。

廖启明[10](2013)在《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论史艺廊中,最感人肺腑又独具艺术魅力的,不仅仅是深邃的思想、缜密与匠心独运的结构,而是如沉浸在宏伟肃穆的艺术殿堂内,顿感自身的渺小,继而由衷惊叹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诗论家穷尽一生追寻的诗学真谛,似高僧大德般虔敬地透过挖掘诗歌中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美学意义,以凝结与灌注着心血的宝典奉献予世人面前,既体现了崇高的淑世情怀与胸襟,又涵盖生命、亲友、民族、自然、和谐、宗教、历史意识等人文关怀与终极理想。由于涉及的范围广泛,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悟,清涤心灵也敦促重新学习。当中不乏具有辩析价值的课题,如“诗穷而后工”、 “诗与禅关系”与“唐宋诗之争”等,不期然而然由一方挑起议题,引发学界良好的反响。尤其是后者,更是影响最深远、持续最久,也是古今中国诗界最嘱目的现象之一。“诗必盛唐”主导明代诗坛方向,台阁体笼罩下的诗坛,间有倡宋微音,但难成气候。明末,鉴于前后七子剽窃因袭、优孟衣冠流弊的加剧,标榜性灵的公安派与竟陵派群起矫之。特别是力主发展文变观的袁中道,论宋诗因唐而变,反复古、倡宋诗以与“诗必盛唐”论抗衡,让宋诗进入世人的视野。清初承明末绪余,既矫七子弊病,复痛惩公安、竟陵的偏失。此时以明末遗民诗人为主,诗坛宗唐派仍立于强势。宗宋之风在文柄钱谦益、王士禛等人倡议下,创作上唐宋兼采。经黄宗羲、吴之振等响应推广,喜宋诗者除吕留良、吴自牧外,尚有陈莳、高旦中等。吴之振与吕留良不满选宋诗者失当,遂有《宋诗钞》问世。宋诗派深信:“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汪琬、叶燮、宋荦等欣赏宋诗,于是宗宋派渐由弱转强,形成与尊唐派抗衡之局面。康熙17年,颁布博学鸿词诏书,圣祖文治策略于焉启动。冯溥、王嗣槐整饬诗坛,宣扬温柔敦厚诗教,呼吁盛世唐音。王嗣槐“尚赖英绝领袖人,至指大道扫旁辙”,锐意罢黜宋诗。明谏文魁王士禛逃宋归唐。“未尝左宋及袒唐,强分部党相角犄”,婉劝王又旦出宋入唐。祭酒王士禛少学唐诗、中年由唐入宋,晚岁重返唐音与整饬诗坛关系密切。而尊唐的朱彝尊亦晚染宋习。本文旨在以清初唐宋诗之争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发展文变观为贯穿此现象的主线,以肇自唐宋优劣价值取向而形成的诗学宗尚、师法取径为基点,试图以环绕唐宋审美认知而展开的论争为微观考察重心;并通过基于以尊唐宗宋流派及个别诗论家,在诗学宗尚理念中“尚意兴”与“尚理”对踱并比而展开的交锋下,执其两端,力图作宏观俯瞰。精微深入地揭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递嬗流变,秉持历史发展的眼光,透视文学内外部交互作用与关系,试图剖析它的内容和意义,观察诗潮盛衰嬗变、消长起伏,进而归结清初的诗学发展两大规律:抱负、传统、历史意识,以及不断创新是诗歌诗学发展的第一规律。与时并进的发展文变观是诗歌诗学创新的第二规律。并据此以作文化的纵深反思。全文分为七章:绪论分三节:首先,详论研究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初衷与旨趣;次为文献综述,评论专家学者研究现况与已取得的成果;第三则界定研究的范围、梳爬剔抉,搜集史料与筛选材料、标示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步骤。最后为预期研究成效。第一章 明代诗坛风貌与唐宋诗之争的历史背景第一节:追根溯源,论述“诗必盛唐”、尊唐抑宋的明初诗坛概况;第二节:探讨明代“祧唐祢宋”的先导者,代表人物有孙作、黄容、宋濂和方孝孺等;第三节:剖析公安派三袁的诗论主张。第四节:阐明钟惺、谭元春统领的竟陵派,立场与公安派都是反对七子主张,但矫枉过正,诗风因此流于“幽深孤峭”。第五节:剖析云间派宗唐复古诗观—以明末清初唐宋诗之争为考察中心,以易代诗学为观测点。第六节:廓清“祧唐祢宋”—清代诗学的主轴。第七节:本章小结。第二章钱谦益与明末清初唐宋诗之争第一节:析论钱谦益与复古派之颉颃抗辩。第二节剖析钱谦益与竟陵派之抵牾争端。第三节定位钱谦益开启一代“以诗论诗”风气。第四节论述钱谦益与清初唐宋诗之争。首开清初宗宋风气,牧斋为始作俑者。第三章清初围绕唐宋诗审美认知展开的论争—兼及论诗诗在诗学论争上的意义。第一节论述祧唐祢宋纷争背景下的清初诗坛论争一:汪懋麟与徐乾学间之论争:一汪懋麟、施闰章的论诗摩擦;二 汪懋麟、毛奇龄议宋诗起冲突;三 汪懋麟与徐乾学唐宋诗之争,议题围绕学宋诗而展开。第二节 细察汪琬与叶燮之论争二:一 汪、叶之争;二 叶氏诗学体系专着: 《原诗》;第三节 论析赵执信与王士禛之论争;二 王士禛诗学主张。第四节清初诗论家与论诗诗—以唐宋诗之争为中心。第四章宏观俯瞰:清初尊唐抑宋之各家诗论分七节包括顾炎武、朱彝尊、李因笃、王夫之、田同之、冯班、吴乔等人。世称“南朱北王”的朱彝尊在本章着墨较多,原因是朱氏的诗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一致性强,具备典型意义。诗作前期格调激越、内容充实,诗论明显宗唐。越后期则日渐颓萎空廓,甚至染有宋习。掇拾综合,清晰揭示清初诗学的衍化嬗变轨迹。第五章 多元视角观照下的省察:清初推崇宋诗之各家诗论分六节。先论黄宗羲,后评吴之振、吕留良、查慎行、田雯与其他诗论家。清代宋诗选本,在康熙朝出现高峰。 《宋诗钞》作为宗宋派宣传宋诗举足轻重的载体,影响深远,尤其值得探讨。其他诗论家则选论贺贻孙,剖析贺贻孙及其《诗筏》的诗学主张。第六章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反思分三节。一为清初诗论家对“因革”、“新变”的反思;二为“踩‘宗唐祧宋’泥淖”辨;三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影响。第七章结论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跟后续发展,与时运风会紧密相关,与升斗百姓生活紧密联系,也和艺术家的参与分不开,广义上的文学发展,确切分析,并非仅仅受宰制于或取决于孤立的文学发展本身的规律。田雯与田同之亲为祖孙,一宗宋,一尊唐,关键因素是诗坛唐音复炽,时空环境产生巨大的变革;王士禛与赵执信皆祖籍山东,论诗南辕北辙,成为论敌,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均需置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观照,个别仔细梳厘。清初唐宋诗之争绝非无谓的命题,首先是史无前例地汇集了众多的诗人、诗论家积极投身到论坛中来,努力不懈地创作,着书立说,仅诗论就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绩,诗话、笔记小说、论诗诗收获尤丰,堪称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而无数的优秀诗论家都付出心力,提出了真知灼见,多推崇集大成者杜甫,或祖述白、韩、苏、黄、陆,反依傍,恶偏狭的唐宋之争。.在承先启后上,聚焦于复古与汲古、厚古薄今、师古师心、摹拟创新等议题论争上,慷慨发声,殚精竭虑地为诗歌发展图谋出路,仅此奋斗精神,足以为清中期的诗学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经验教训和深刻反思。清初环绕唐宋诗审美认知展开的论争,涉及诗学核心本质问题、批评原则与审美特征,同时关乎文学思潮、流派衍变。笔者从微观角度审视汪懋麟、徐乾学之论争;叶燮与汪琬之论争及赵执信与王士禛之论争,以案例作具体论述,凸显诗学流变与诗学见解。从清初视角观照唐宋诗学,清人的因革新变、意、象、阳刚与阴柔之美等范畴与批评理论,甚至可远溯《周易》。在《周易》矛盾统一规律直接影响下,形成了批评理论体系完备的专着:’包括《诗品》、《文赋》和《文心雕龙》等,并持续对历代的诗学思想发挥影响力。清初唐宋诗之争也毫不例外,其盛衰嬗变、消长起伏,无疑推进并影响清中期的诗学理论发展,繁荣诗歌创作。再度印证创新与诗学发展关系。因此笔者的结论是:清初诗论家无论是尊唐宗宋,或融会唐宋,是对待传统选择上的区别而言;在学习、继承传统诗学的态度上各有侧重,祖述对象上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诗歌理论及创作上,皆作出大小不一的贡献,成就且超越前朝。

二、诗之“尊唐抑宋”辩——从《沧浪诗话》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之“尊唐抑宋”辩——从《沧浪诗话》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1)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写作思路与论文的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格调的渊源及发展
    1.1 格调的涵义
        1.1.1 格的基本含义
        1.1.2 调的基础义项
        1.1.3 格调综论
    1.2 格调的生成与发展
        1.2.1 前格调诗学——格调的萌芽与积淀
        1.2.2 明代格调诗学——格调的繁盛
        1.2.3 后格调诗学——格调的复兴
第二章 格调论视野中李东阳及其茶陵派的格调诗学
    2.1 李东阳的格调论
        2.1.1 李东阳的生平及着述
        2.1.2 李东阳的格调理论
        2.1.3 李东阳格调论对后世的影响
    2.2 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论
        2.2.1 茶陵派成员考
        2.2.2 茶陵成员的格调论
第三章 明代格调论的理论作用及历史意义
    3.1 古代诗学视野中的格调理论评析
        3.1.1 风骨论与格调论
        3.1.2 意境论与格调论
    3.2 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王维思想人格研究
        (二)王维诗歌中佛学禅理研究
        (三)王维诗歌各题材体裁专题研究
        (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研究
        (五)王维诗歌的“少年精神”研究
    二、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一、“少年精神”的提出
    二、盛唐气象的社会性氛围
    三、“少年精神”的个性化呈现
第二章 王维诗歌“少年精神”的情感类型
    一、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
    二、有志之士的昂扬进取
    三、天才诗人的盛世豪情
第三章 王维诗歌“少年精神”的艺术特征
    一、色彩:开阔的“青白”色调
    二、意象:流动的“希望之云”
第四章 王维诗歌“少年精神”的文学史意义
    一、对前代的继承
    二、在后世的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研究缘起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吟诵是“声读”的表达之一
        二、“吟法”与“诵法”的合称
        三、内在机制:“涵咏”与“熟诵”
        四、传统“声读”的转变
    第二节 “律变”与律诗吟诵
        一、律诗在“律变”诗史进程自然产生
        二、律诗艺术关涉七项要素不止于“声”
        三、律诗艺术与审美特征让吟成为必要
        四、杜甫是律诗吟诵的典范诗人
    第三节 “诗声”与“声诗”
        一、“诗声”的特指含义
        二、历史文本中诗声的传承
        三、“诗声”含“声诗”特指的近体绝句
第二章 传统诗声理论基本文献
    第一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发端及代表文献
        一、传统诗学开山纲领:《尚书·尧典》
        二、先秦诗(乐)教经典《礼记·乐记》
        三、功用的儒家经典诗论《毛诗序》
        四、东汉经师郑玄的《六艺论》
    第二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奠基及代表文献
        一、陆机《文赋》论咏诵
        二、《文心雕龙·声律篇》
        三、《文心雕龙·丽辞篇》
        四、两书载沈约“声律说”
    第三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拓展及代表文献
        一、对属即对偶专论:《文镜秘府论·北卷》
        二、皎然《诗式》:论“四声”、“取境”
        三、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论学诗功夫
        四、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诗法的总结
    第四节 明代诗声理论基本分期
        一、发轫:强调诗学审美中自然声律的追求
        二、成熟:追求自然审美的具体诗法理论化
        三、反思完善:自然、人为声律的理论调和
第三章 《怀麓堂诗话》与探索期的明诗声
    第一节 论诗体特征“以其有声律讽咏”
        一、以声辨体与“诗家语”
        二、论诗专取声与论声的思路
    第二节 论诗取声但须“眼耳兼用”
        一、耳眼并用,诗声入心,妙识自来
        二、通过耳眼并用来辨识“格调”
        三、辨识“时代格调”是基于整体感知
    第三节 论律诗声读:追求“圆活生动”的美调
        一、论古体重“意”而近(律)体重“调”
        二、论律诗“美调”的两大特征
        三、论杜律“音响与格律正相称”
第四章 律诗吟诵与成熟期的明诗声
    第一节 过度追求人为声调的反思
        一、竞骋浮华
        二、偏离本质
        三、体制渐多
    第二节 创作模仿“唐人声调”——前后七子
        一、前七子代表:“学唐调”李梦阳
        二、后七子代表:“求声调”谢榛
    第三节 诗声价值认识深化——“反苦吟”杨慎
        一、以声断诗学论争
        二、主情的创新者
    第四节 复古继承人许学夷的革新——“兴趣说”
        一、《诗源辩体》中的“声”
        二、格调诗学集大成——声气论
第五章 诗评点与明代吟诗鉴赏的转变
    第一节 《唐诗品汇》中的唐诗分期引发的诗学讨论
        一、“以声调选诗”
        二、选诗分体的讨论
    第二节 明早期注重声感的短评
        一、《唐诗品汇》的传播影响
        二、《唐诗品汇》与声相关的刘评摘录
        三、明早期诗歌评点的声学价值
    第三节 明中后期注重解析的长评
        一、重视解析——金圣叹分解式评点方法
        二、分解式诗歌评点的诗声价值
        三、早晚期两种评点声学侧重点对比
    第四节 评点中“声”消退与明代诗声理论化
第六章 律诗吟诵与明诗声拾遗及研究价值
    第一节 诗声拾遗——明代诗社活动及诗法着作
        一、吟在明代诗社活动中体现——诗学交流
        二、诗歌创作技法总结出现——探索古人遗矩
        三、“以声调论诗”——明中后期诗法着作
    第二节 明代吟诗方式变化的意义
        一、点到为止的语言艺术
        二、心理延留的审美艺术
        三、艺术鉴赏的明确趋势
    第三节 律诗吟诵视角下的明代诗声价值
        一、社会层面的诗文化传播
        二、单向诗歌接受的突破
        三、律诗吟诵的典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毛先舒《诗辩坻》格调诗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依据
第一章 毛先舒格调诗论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格调诗论发展路径
        一、“格调”内涵的流变
        二、明代格调诗学的路径
    第二节 《诗辩坻》格调论的诗学背景
        一、“格调”与“性灵”之争
        二、复古与诗教的回归
第二章 毛先舒《诗辩坻》的格调论主张
    第一节 摅情有方,以诗征心
        一、有节制地抒发雅化之情
        二、重人格以实现“温柔敦厚”
    第二节 博文依古,稽古日新
        一、“入门须正”的复古原因
        二、“法至晚唐”的诗法范围
        三、“稽古日新”的复古原则
    第三节 法格融浑,含蓄蕴藉
        一、字、句、篇法的创作要求
        二、“敛才就格”的创作原则
        三、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毛先舒格调诗论的价值
    第一节 回归诗歌审美性
        一、诗与政教的疏离
        二、雅与艳的融合
    第二节 发展格调诗论
        一、修正格调诗论
        二、沟通沈德潜格调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王世贞的优劣批评研究 ——以《艺苑卮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王世贞的作家优劣论
    1.1 李杜优劣:王世贞作家批评的典范
    1.2 李杜优劣论之外的其他优劣讨论
    1.3 王世贞作家优劣所体现的审美倾向与文学批评思想
2.王世贞的作品优劣论
    2.1 作品比较:王世贞作品优劣批评的形态
    2.2 王世贞作品优劣批评的意图
    2.3 压卷论:王世贞作品优劣的演化形式
3.王世贞的时代优劣论
    3.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代文学批评中的时代优劣论
    3.2 王世贞时代优劣观: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矫正与时代不可优劣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诗评》对历代诗歌的品评
    (一)严羽对《楚辞》的品评
    (二)严羽对汉魏及六朝诗歌的品评
    (三)严羽对唐诗的评价
    (四)严羽对宋诗的评价
    (五)严羽的诗史意识
二 《诗评》的批评标准
    (一)“兴趣”标准
    (二)“气象”标准
    (三)“风骨”标准
    (四)“体制”标准
    (五)“音节”标准
三 《诗评》的批评方法
    (一)印象式批评
    (二)辨体批评
    (三)源流批评
四 《诗评》的批评理想
    (一)以盛唐为法
    (二)推尊李、杜的批评倾向
    (三)“入神”之境
        1.含蓄蕴藉的艺术风范
        2.浑融自然的意象风神
        3.沉郁雄浑的情感基调
五 《诗评》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一)《诗评》的理论地位
    (二)《诗评》对后世诗歌批评的影响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方回诗歌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选题意义与本文结构
第一章 方回的身世背景与诗歌批评着作
    第一节 方回的身世背景
    第二节 方回有关诗歌批评的四部着作
第二章 方回诗歌批评的渊源、形成过程及原因
    第一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渊源和形成过程
    第二节 方回进行诗歌批评的原因
第三章 方回的诗歌批评理论
    第一节 方回思想及其诗歌理论
        一 方回思想
        二 方回诗歌理论
    第二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基本标准
    第三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具体标准
        一 以"格高为第一"的批评标准
        二 其它具体的诗歌批评标准
第四章 方回诗歌批评的方法
    第一节 知人论世
    第二节 以诗论诗
    第三节 纵横比较
    第四节 字句细读
    第五节 作法分析
第五章 方回的诗歌批评实践
    第一节 方回的先唐诗歌批评
        一 方回对《诗经》、《离骚》的批评
        二 方回对汉魏晋南朝诗歌的批评
    第二节 方回的唐宋诗歌批评
        一 方回评以"一祖三宗"为代表的老杜派
        二 方回评西昆体派
        三 方回评晚唐派
        四 方回评《瀛奎律髓》以外的南宋诗人
    第三节 方回对同代诗人的诗歌批评
        一 方回《桐江续集》中的诗歌批评
        二 方回《桐江集》中的诗歌批评
第六章 方回诗歌批评的特征、得失
    第一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特征
    第二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得失
第七章 方回诗歌批评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地位
    第二节 方回诗歌批评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8)《宋五家诗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朱自清与《宋五家诗钞》
    第一节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概论
    第二节 分家宋诗选本的发展
    第三节 《宋五家诗钞》选编的背景与目的
第二章 《宋五家诗钞》选评的概况
    第一节 底本的选定与选诗的概况
    第二节 旧注与新注
    第三节 前人的批评与选家的观点
第三章 文学史的观照:“辨体”的宋诗观
    第一节 重估五古长篇的价值
    第二节 从咏物到议论
    第三节 名篇的取舍与“辨体”的宋诗观
    第四节 注重创作背景、唱和活动与文学集团
第四章 新与旧:作为教材的诗歌选本
    第一节 散文家的视角与新时代的精神
    第二节 与《古诗歌笺释三种》《十四家诗钞》的诗歌史图像
    第三节 从模范本到作品选:与《唐宋诗举要》《宋诗精华录》的异同
    第四节 旧学新知:点评、模拟、创作与教学
馀论与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沧浪诗话》明代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严羽和《沧浪诗话》
        二、《沧浪诗话》本体研究综述
        三、《沧浪诗话》影响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回归传统的诗论体系
        二、借鉴接受史的研究视阈
        三、运用分类整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沧浪诗话》的诗学渊源和理论本体
    第一节 宋诗的发展和《沧浪诗话》的产生
    第二节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本体
        一、以禅喻诗——谈诗方法论
        二、妙悟——诗歌创作论
        三、兴趣——诗歌本质论
        四、别材别趣——诗材诗旨论
        五、以盛唐为法——诗体风格论及师法对象论
第三章 《沧浪诗话》明代前期接受分析
    第一节 遵从严羽尊唐抑宋的主要倾向
        一、黄清老《诗法》:妙悟者,意之所向,透彻玲珑
        二、宋濂:儒道论诗,宗法古人,吟咏性情
        三、高启:情致意趣,推崇盛唐
        四、林鸿和高棅《唐诗品汇》:诗宗盛唐,四期分唐
        五、解缙《说诗三则》:别长别趣,直悟上乘
        六、周叙《诗学梯航》:吟咏性情,求古人心
        七、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留心体制,识其时代格调
    第二节 反拨严羽、推崇宋诗的另类声音
        一、方孝孺《谈诗五首》:难诋熙丰作后尘
        二、瞿佑《归田诗话》:举世宗唐恐未公
第四章 《沧浪诗话》明代中期接受分析
    第一节 正面接受严羽诗学的主要倾向
        一、李梦阳等前七子复古派:诗必盛唐,情以发之
        二、徐祯卿《谈艺录》:因情立格,妙骋心机
        三、李攀龙等后七子复古派:汉魏盛唐,尺寸摹拟
        四、王世贞《艺苑卮言》:熟读涵泳,一师心匠,神与境会
        五、谢榛《四溟诗话》:诗以兴为主,非悟无以入其妙
        六、顾起纶《国雅品》:格高调雅,嗣响唐音
        七、王世懋《艺圃撷余》:本性求情,自运成家
        八、胡应麟《诗薮》:体格声调,兴象风神
    第二节 局部反拨严羽诗学的接受倾向
        一、祝允明等吴中诗派:缘情随事,不拘一格
        二、都穆《南濠诗话》:雅意于宋,性情之真
        三、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诗溯六朝,意境融彻
        四、俞弁《逸老堂诗话》:岂可以唐、宋轻重论之
        五、徐泰《诗谈》:理学诗亦格调高古,吴中诗思致独胜
        六、杨慎《升庵诗话》:不专一代,兼收并蓄
        七、唐宋派:直写真本色,人人有眼目
第五章 《沧浪诗话》明代后期接受分析
    第一节 独取性灵,不必法唐
        一、公安派:诗何必唐,独抒性灵
        二、竟陵派:孤怀孤诣,性灵真诗
    第二节 蕴神韵、性灵于格调
        一、许学夷《诗源辩体》:本乎情兴,神与境会
        二、谢肇淛《小草斋诗话》:由格调而神韵
    第三节 神韵独举,不专盛唐
        一、陆时雍《诗镜总论》:推举神韵,不满“诗必盛唐”
        二、金圣叹评诗:镜花水月,言尽意长
    第四节 严羽论诗,翳热之病
        一、虞山诗派:以禅喻诗,无知妄论;唐诗分期,承讹踵谬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沧浪诗话》明代各期接受小结
    第二节 《沧浪诗话》各范畴明代接受小结
        一、诸家对“以禅喻诗”、旨在“妙悟”的接受与评价
        二、诸家对“兴趣”说的接受与评价
        三、诸家对“别材”、“别趣”说的接受与评价
        四、诸家对“以盛唐为法”的接受与评价
    第三节 余论
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后记

(10)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绪言
    二 研究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初衷与旨趣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范围、材料、方法与步骤
    五 预期研究成效
第一章 明代诗坛风貌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历史背景
    一 诗必盛唐、尊唐抑宋的明初诗坛
    二 明代祧唐祢宋的先导者
    三 公安派的诗论主张
    四 竟陵派的诗说特点
    五 云间派宗唐复古诗观
    六 祧唐祢宋—清代诗学的基调
    七 本章小结:唐宋诗之争的文学罩门—唐宋诗优劣观
第二章 钱谦益与明末清初唐宋诗之争
    第一节 钱谦益与复古派之颉颃抗辩
    第二节 钱谦益与竟陵派之抵牾端
    第三节 钱谦益开启一代“以诗论诗”之风气
    第四节 钱谦益与清初唐宋诗之争
第三章 清初围绕唐宋诗审美认知而展开的论争
    第一节 祧唐祢宋纷争背景下的清初诗坛论争一:汪懋麟、徐乾学之论争
        一 汪懋麟、施闰章的论诗摩擦
        二 汪懋麟、毛奇龄议宋诗起冲突
        三 汪懋麟与徐乾学唐宋诗之论争
    第二节 汪琬与叶燮之论争二
        一 汪、叶之争
        二 叶氏诗学体系专着:《原诗》
        三 叶燮崇杜、韩;偏向宋调主文学进化说:钱氏诗学思想的延续
    第三节 赵执信与王士禛之论争三:清初诗坛关于“诗中无人”的一场纷争
        一 赵、王之争
        (一) 关于秋谷抨击渔洋“诗中无人”的争论
        (二) 关于秋谷“诗外尚有事在”与渔洋展开的争论
        二 王士禛诗学主张
        (一) 倡导神韵
        (二) 反对唐宋诗之争
        (三) 从诗选学看王士禛诗学观:以《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例
    第四节 清初诗论家与论诗诗—以唐宋诗之争为省察中心
        一 清初“以诗论诗”的先驱者:钱谦益与王士禛
        二 论诗绝句文学批评体制— 为作家、流派与集团诗学理论张目的利器
        三 论诗绝句补诗话的不足:钱、顾与黄三人都无诗话传世
第四章 宏观俯瞰:清初尊唐抑宋之各家诗论
    第一节 顾炎武(1613—1682)
        一 师承杜甫,追慕白居易诗风
        二 主张“真”独创之文学发展观—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三 开清代学人之诗先例、创清初宗唐一派楷模
    第二节 李因笃(1631—1692)
        一 效法于唐,至盛唐止
        二 方法论:墨守七子之说
        三 美学思想:宁拙毋纤,宁朴毋艳,宁厚毋漓;臻于“秀令”
        四 李因笃之杜诗学
    第三节 王夫之(1619—1692)
        一 主张诗文代变
        二 反对摹拟与厌恶门户之见
        三 尊情达性与以意为主
        四 从《唐诗评选》、《明诗评选》选诗标准论王夫之诗学观
        五 评点诗歌的贡献
        六 小结
    第四节 朱彝尊(1629—1709)
        一 尊唐抑宋诗学观
        二 崇“博学”重“醇雅”
        三 后期圆融弘通诗学观
        四 从诗选学角度看竹垞诗学观
    第五节 田同之(1677—1749)
    第六节 冯班(1614—1671)
    第七节 吴乔(1611—1695)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元视角观照下的省察:清初推崇宋诗之各家诗论
    第一节 黄宗羲(1610—1696)
        一 诗以道性情说
        二 与吕留良倡宋诗,与唐诗颉颃
        三 痛恶明人门户之见,不满七子“诗必盛唐”垄断诗坛
        四 顾炎武与黄宗羲诗学思想的异同
    第二节 吴之振(1640—1717)
        一 编《宋诗钞》,诗学宋人
        二 学语辨唐宋,锯坐称老宿一 元之递嬗:诗“变”观
        三 诗学对后世影响
    第三节 吕留良(1629—1683)
        一 师承与诗观
        二 诗学宋调,不尚华藻
        三 小结
    第四节 查慎行(1650—1727)
        一 清初宗宋代表—诗观很大程度受袁宏道影响
        二 主张唐宋应互参
        三 反对七子与竟陵
    第五节 田雯(1635—1704)
    第六节 其他诗论家—贺贻孙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反思
    第一节 清初诗论家对“因革”、“新变”的反思
    第二节 “踩‘宗唐祧宋’泥淖”辨
    第三节 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明代唐宋诗论争集评一览表
谢辞
ACKNOWLEDGEMENTS

四、诗之“尊唐抑宋”辩——从《沧浪诗话》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D]. 杨若柳. 山西大学, 2020(01)
  • [2]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D]. 盛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D]. 武玥.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毛先舒《诗辩坻》格调诗论研究[D]. 张雪梅. 江南大学, 2017(02)
  • [5]王世贞的优劣批评研究 ——以《艺苑卮言》为中心[D]. 牛浩昌. 宁波大学, 2017(02)
  • [6]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研究[D]. 冀鹏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7]方回诗歌批评研究[D]. 任永刚.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7)
  • [8]《宋五家诗钞》研究[D]. 徐步乙. 广西大学, 2014(02)
  • [9]《沧浪诗话》明代接受研究[D]. 陈芳. 复旦大学, 2013(02)
  • [10]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D]. 廖启明. 南京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诗歌中“尊唐抑宋”之争——摘自《沧浪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