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湟流域寺族的形成与演变

明清时期河湟流域寺族的形成与演变

论文摘要

“寺族”是明清时期在河湟流域特有的一种以寺院为中心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藏族部落组织形式,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到永乐时期的巩固、发展,再到清雍正以后的削弱直至衰落,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很短,但它确曾在河湟流域藏族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中产生过一定影响。本文主要在前人对河湟流域藏族史研究基础上,对寺族的概念、形成、发展及其衰落的历史过程作了研究。全文分为前言、正文和余论三部分。前言主要对寺族概念作了界定,介绍了学术界对与寺族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河湟流域藏族史研究的现状及其成果,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寺族的概念、形成、发展与巩固及其衰落过程分三大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为寺族概念的界定。交待了寺族的概念,通过分析明代史料和清代官方文书中对“寺族”一词的记载来说明在明清时期的河湟流域确实存在寺族这种部落组织,通过对史料记载的解读分析了寺族概念的内涵。论文的二、三部分重点论述了寺族的形成和巩固、发展及其演变、衰落的过程。元末明初,青海草原的藏族部落不断被招降内迁,定居河湟流域,建立一些寺院并围绕寺院而居,到明朝洪武年间以寺院为中心而管理藏族部落的寺族开始形成。永乐时期,寺僧世袭关系的确立和寺僧朝贡关系的建立,使寺族作为一种部落组织实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由于罗布藏丹津叛乱事件中河湟流域多数藏族部落和寺院参与,使寺族也受到牵连,清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收回了它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一些特权,寺族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由于不能适应新型格鲁派寺院发展的需要,寺族寺院原有的特殊地位被这些兴起寺院所代替,在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分布“星罗棋布”的寺族,在清政府的制约和藏传佛教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双重因素影响下逐渐衰落了。余论部分是正文的补充部分,有助于读者对寺族有一个较为准确、明了地认识,将寺族地区与河湟流域其他实行政教合一模式的地区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地方史
  • (二) 藏传佛教及其寺院
  • (三) 藏族部落及其制度
  • (四) 明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施政政策
  • 一、寺族的概念
  • (一) 寺族的概念
  • (二) 寺族的记载
  • (三) 寺族的内涵
  • 二、寺族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元末明初藏族部落入居河湟流域及其分布状况
  • 1、西宁十三族的内附与分布
  • 2、河州地区藏族部落的分布
  • (二) 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与寺族的形成
  • 1、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僧纲司的设立
  • 2、僧纲司的设立及其特点
  • (三) 寺族势力的巩固和发展
  • 1、僧职世袭关系的确立
  • 2、寺僧朝贡关系的建立
  • (四) 寺族的特点
  • 三、罗布藏丹津叛乱与寺族的演变与衰落
  • (一) 罗布藏丹津叛乱
  • 1、罗布藏丹津叛乱事件
  • 2、河湟流域藏族部落及其寺院参与叛乱情况
  • 3、平定叛乱后清政府对藏族地区及其寺院的整顿
  • (二) 寺族的衰落
  • 1、清政府对寺族的制约与寺族势力的削弱
  • 2、格鲁派的发展与寺族的衰落
  • 余论
  • (1) 土司统治地区的政教合一制
  • (2) 寺院统治地区的政教合一制
  • (3) 寺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异同点
  • 参考资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明清时期河湟流域寺族的形成与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