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何以为信 ——对专家证言的知识论考察

专家何以为信 ——对专家证言的知识论考察

论文摘要

确证案件事实是诉讼证明活动的最主要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专业化不断加深,事实认定的复杂性增强,事实认定者再也不能像传统上完全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识能力来实现事实的确证,专家证人的介入成为必然的结果,因此就带了事实确证的新问题,即专家何以为信,事实认定者如何去确证专家证言。案件事实的确证是一种特殊的确证活动,但其也必须符合知识论中的一般规律。因此专家证人作证制度和知识上的确证路径也存在着某种的一致性,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以知识论中的一般确证路径为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来解释西方主要国家的专家证人作证制度,并对我国的现有专家证人作证制度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的专家证人作证制度提供某种立法上的建议。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从知识论的角度介绍关于确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确证途径的分析,提出“混合模式”的分析框架,从而奠定本文的论证基础。确证的概念是知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研究知识论的学者大致从两个角度、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内在主义的。内在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和“一致主义或者融贯论(coherentism)”。是当代证据法的一个基本理论根源,也是专家证人的证言通常具有可采性的重要原因。另一个是外在主义的。外在主义有两种形态,即“可能主义”与“可信赖主义”,这是专家证人的证言能被认可的根本性原因。第二章对专家证人作证制度做历时性的梳理,并以“混合模式”为基础比较各国的实践,特别在作证资格、确证程序和事实认定者的作用等方面,两大法系在专家作证制度中的异同以及这种异同对确证专家证人证言的影响。第三章考察我国专家作证的实践与制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在“混合模式”下对我国专家作证制度的建构提出一些设想。我国将来的立法应该注意到专家证人的出庭作证制度,作证资格上的确保机制,专家质证制度的合理性、平等性和科学性,专家证人的作证范围以及判决书的规范等方面。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知识论与事实确证
  • 第一节 知识的确证:一般性进路
  • 1.1.1 知识:信念与确证
  • (一) 知识
  • (二) 信念
  • (三) 确证
  • 1.1.2 内在主义的确证路径
  • (一) 基础主义
  • (二) 一致主义
  • 1.1.3 外在主义的确证路径
  • (一) 可能主义
  • (二) 可信赖主义
  • 1.1.4 知识与事实
  • (一) 事实
  • (二) 事实是一种知识
  • 1.1.5 混合模式
  • 第二节 证据法中的事实确证
  • 1.2.1 证据与事实
  • (一) 证据
  • (二) 证据和事实的关系
  • 1.2.2 事实确证与证据法的功能
  • (一) 事实确证的规范化
  • (二) 证据法的功能:确证的依据、标准与程序
  • 第三节 知识专业化与事实确证
  • 1.3.1 知识专业化
  • (一) 概述
  • (二) 知识专业化的特点
  • 1.3.2 知识专业化时代的确证途径:混合模式
  • 第二章 混合模式下的专家作证制度考察
  • 第一节 专家证人
  • 2.1.1 专家证人概述
  • (一) 概念
  • (二) 专家证人与一般证人的关系
  • 2.1.2 专家作证制度的变迁
  • 第二节 两大法系专家作证制度
  • 2.2.1 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可信性
  • (一) 科学知识
  • (二) 生活经验知识
  • 2.2.2 专家作证资格的确证
  • (一) 专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 (二) 专家在其所在领域的权威
  • (三) 专家此前类似的作证情形
  • 2.2.3 专家证言的确证程序
  • (一) 专家证人必须出庭的制度
  • (二) 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制度的确立
  • 2.2.4 事实认定者与专家证人
  • 第三章 我国专家作证的现状与立法走向
  • 第一节 我国的专家作证
  • 3.1.1 我国专家作证的实践
  • 3.1.2 难得一见的鉴定人
  • 第二节 我国的专家作证制度及其原因分析
  • 3.2.1 有关专家证人作证的立法规范
  • 3.2.2 专家证人的资质
  • 3.2.3 专家证人的质证程序
  • (一) 专家证人的出庭
  • (二) 对专家证人的询问制度
  • 3.2.4 专家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 第三节 混合模式下的专家作证制度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书目
  • 附:文章知识结构总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刑事隐蔽作证制度的审视与反思[J]. 法制博览 2017(21)
    • [2].“亲亲相隐”与我国证人作证制度[J]. 法制与社会 2015(03)
    • [3].刑事诉讼法中的隐蔽作证制度评析[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02)
    • [4].证人拒绝作证制度法律思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5].关于强制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3(05)
    • [6].宣誓作证制度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7].拒绝作证制度法律分析[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8].关于我国侦查人员作证制度的探究——从作证范围和作证方式两方面分析[J].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3(02)
    • [9].司法视野下的被害人作证制度[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10)
    • [10].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证人作证制度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22)
    • [11].建立刑事诉讼证人拒绝作证制度研究[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12].论隐蔽作证制度[J]. 法制与社会 2009(02)
    • [13].论刑事诉讼法中证人拒绝作证制度的构建[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14].隐蔽作证制度的理性建构[J]. 人民检察 2013(22)
    • [15].亲属作证制度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启示[J]. 中国法学 2014(03)
    • [16].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理解与适用[J]. 人民司法 2014(11)
    • [17].浅析我国新刑诉法证人作证制度的进步与迟滞[J]. 新西部(理论版) 2015(14)
    • [18].增设证人强制出庭与免除作证制度的构想——从民事诉讼视角完善证人作证制度[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04)
    • [19].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5)
    • [20].域外鉴定人隐蔽作证制度比较研究——以“适用条件”和“适用方式”为基点[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21].浅析我国刑事诉讼中引进隐蔽作证制度的必要性[J]. 改革与开放 2012(05)
    • [22].关于构建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思考——以银川市为例[J]. 安康学院学报 2011(02)
    • [23].德国诱惑侦查制度评介及启示[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5)
    • [24].论证人匿名作证制度[J]. 比较法研究 2014(06)
    • [25].论隐蔽作证制度之构建——以银川地区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9)
    • [26].窥见隐蔽作证制度中的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探究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的法理基础[J]. 菏泽学院学报 2013(S1)
    • [27].挪威未成年被害人特殊作证制度立法及启示[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04)
    • [28].线人作证制度之立法[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4(01)
    • [29].论英美法系被告人作证权制度[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4(03)
    • [30].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09(04)

    标签:;  ;  ;  ;  

    专家何以为信 ——对专家证言的知识论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