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推动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招远市为研究对象,以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在文献查阅、走访有关专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以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现状,构建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运行保障措施。对新农村建设科学内涵及其相关理论的系统认识,以及韩日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启示探讨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本文从内涵、特征、主体以及步骤四个方面阐述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并归纳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韩国、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行回顾,得出启示,为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与选择提供了借鉴。对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状况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前提。本文在文献查阅、专家访谈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进行阐述,从农民收入成效、农业经济成效、社会事业成效以及生态环境成效四方面对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成效这一问题予以分析。研究发现:招远市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如农业持续增收的持续动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村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文在对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了规范的、具体的、社会的研究和分析后,重点形成了几点结论:(1)构建了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对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现实需求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成效方面对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招远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应尽快构建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适应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2)构建了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以及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构建适合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农业品牌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工业引导模式、“3+1”联手共建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模式。(3)对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提供经济支柱;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政支撑;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查考核,注重协调指导的运行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0.2.1 国内研究动态
  • 0.2.2 国外研究动态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1.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 1.1.1 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 1.1.2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 1.1.3 新农村建设的步骤
  • 1.2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1.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1.2.2 人口流动理论
  •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2.4 平衡发展理论
  • 1.2.5 工业反哺农业论
  • 2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 2.1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 2.2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成效
  • 2.2.1 农民收入成效
  • 2.2.2 农业经济成效
  • 2.2.3 社会事业成效
  • 2.2.4 生态环境成效
  • 2.3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2.3.1 农民持续增收的持续动力不足
  • 2.3.2 组织化水平低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 2.3.3 农村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适度规模经营
  • 3 韩日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3.1 韩国“新村运动”
  • 3.1.1 韩国新村运动的历史回顾
  • 3.1.2 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 3.2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
  • 3.2.1 日本新农村建设历史回顾
  • 3.2.2 日本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启示
  • 4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构建
  • 4.1 指导思想
  • 4.2 基本原则
  • 4.2.1 以人为本惠及农民
  • 4.2.2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 4.2.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4.2.4 大胆创新突出特色
  • 4.2.5 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
  • 4.3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构建
  • 4.3.1 特色农业品牌模式
  • 4.3.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4.3.3 工业引导模式
  • 4.3.4 “3+1”联手共建模式
  • 4.3.5 农村社区模式
  • 5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
  • 5.1 大力发展经济提供经济支柱
  • 5.2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政支撑
  • 5.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 5.4 加强督查考核注重协调指导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三亚新农村建设模式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2)
    • [2].新农村建设模式理论研究的综述与反思[J]. 现代国企研究 2017(04)
    • [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6)
    • [4].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模式浅析[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0(08)
    • [5].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 [6].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8(03)
    • [7].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 2008(11)
    • [8].哈尔滨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初探[J]. 低温建筑技术 2008(05)
    • [9].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J]. 商业时代 2010(08)
    • [10].国内外(乡)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10)
    • [11].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以湛江和广州为例[J]. 消费导刊 2009(10)
    • [12].宁夏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战略选择与路径分析[J]. 特区经济 2012(05)
    • [13].大阳镇乡村旅游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S3)
    • [14].大阳镇乡村旅游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J]. 企业导报 2012(22)
    • [15].信息化推进的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模式[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 [16].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 天府新论 2009(05)
    • [17].广西新农村建设模式[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03)
    • [18].贫困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禄劝县为例[J]. 乡镇经济 2008(07)
    • [19].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探索——基于供给侧要素视角[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10)
    • [20].成都平原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 山西建筑 2008(03)
    • [21].新农村建设模式与理念探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2].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农机化研究 2009(07)
    • [23].走进中国名村——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J]. 农家科技 2008(01)
    • [24].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与思考——基于陕西咸阳的实践与探索[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25].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J]. 商场现代化 2008(01)
    • [26].青州市南张楼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8(03)
    • [27].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 河南科技 2008(09)
    • [28].紫溪彝村新农村建设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J]. 南方农业 2018(14)
    • [29].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其启示[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05)
    • [30].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3(03)

    标签:;  ;  ;  

    招远市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