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黄杆菌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柱状黄杆菌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柱形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危害极广的细菌性病,其病原为黄杆菌科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柱状黄杆菌主要危害鱼类的鳃组织,是引发细菌性烂鳃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在我国流行较广且危害严重,是草鱼(Ctenopharyng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重要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本研究以我国分离的引起柱形病的病原为对象,对柱状黄杆菌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柱形病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认识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在发生柱形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感染试验、五步法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所分离的烂鳃病的病原之一。同时,也证实,上世纪曾经命名为烂鳃(gill-rot)病病原的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Ko,1975)是柱状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利用分离到的16株柱状黄杆菌的16S rDNA序列,以及已经发表的柱状黄杆菌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柱状黄杆菌聚成三枝,与已经报道的柱状黄杆菌的三种基因组型(genomovar)相对应,其中当时命名为鱼害粘球菌的强毒株G4与分别分离自日本和美国的两株聚为一枝。第Ⅱ和第Ⅲ枝包括的菌株较多,它们中的一些菌株来源于相同的鱼类宿主,如鲤形目的种类;但是,这两枝也包括一些特有的株,如从欧洲和美国的鲑形目种类上分离的柱状黄杆菌聚在第Ⅱ枝,这一枝还包括我国曾经命名为鱼害粘球菌的G18弱毒株,从我国隶属于鲈形目的鳜鱼和鲟形目的中华鲟上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则聚在第三枝。以柱状黄杆菌三个菌株:G4(基因组型Ⅰ)、G18(基因组型Ⅱ)、Z4(基因组型Ⅲ)为试验对象,测定各菌株的生化特性,观察其在不同的温度、盐度、pH条件下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柱状黄杆菌具有抗托普霉素、新霉素和氧化发酵蔗糖等生化特性,不能用neo作为该菌遗传操作标记;柱状黄杆菌对NaCl和pH敏感,pH4.5,pH9.2,0.8%、1%、2%NaCl处理时间超过30min,大部分条件下菌落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将pH和NaCl结合试验,pH4.5,NaCl超过0.8%,浸泡时间长于30min,三株柱状黄杆菌均无菌落生产;G4、G18、Z4菌株在24-32℃生长较好。G4在37℃,重现子实体,其形态与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描述一致,推测子实体是柱状黄杆菌在适应新环境时一种特殊菌态。利用G4、Z4为参考菌,测定菌悬液的浊度值(OD600)并用平板法活菌计数。对细菌浊度和细菌活菌数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两变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P<0.01),以细菌浊度为x,细菌数为y,建立了曲线回归方程,即:y(G4)=109x1.1653;y(Z4)=7×108x1.0356。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柱形病与柱状黄杆菌
  • 1.1 柱形病病原的发现
  • 1.2 柱形病病原的命名
  • 1.3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 1.3.1 菌体与菌落形态
  • 1.3.2 子实体
  • 1.3.3 培养特性
  • 1.4 血清型与免疫原性
  • 1.4.1 血清型
  • 1.4.2 免疫原性
  • 1.5 病原性
  • 1.6 药物敏感性
  • 1.7 细菌的进化分析
  • 1.8 感染与流行
  • 1.9 临诊症状
  • 1.10 病理
  • 1.10.1 鳃组织病理变化
  • 1.10.2 肝组织病理变化
  • 1.10.3 肾组织病理变化
  • 1.11 柱形病的诊断
  • 1.12 柱形病的预防
  • 1.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柱状黄杆菌系统发育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菌株来源
  • 2.2.2 培养条件
  • 2.2.3 形态观察
  • 2.2.4 常规生化鉴定
  • 2.2.5 人工感染试验
  • 2.2.6 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细菌形态特征
  • 2.3.2 生化鉴定
  • 2.3.3 人工感染的致病作用
  • 2.3.4 系统发育分析
  • 2.4 讨论
  • 2.4.1 菌体形态
  • 4、G18更名'>2.4.2 G4、G18更名
  • 2.4.3 柱状黄杆菌基因组型特点
  • 第三章 柱状黄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菌株及复苏
  • 3.2.2 生化试验
  • 3.2.3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3.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生理生化特性
  • 3.3.2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3.3.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4 讨论
  • 3.4.1 生化特性
  • 3.4.2 生物学特性
  • 3.4.3 细菌浊度与细菌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生动物致病菌——柱状黄杆菌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 2009(10)
    • [2].人工养殖大鲵感染柱状黄杆菌的诊治[J]. 渔业致富指南 2013(16)
    • [3].虹彩病毒和柱状黄杆菌混合感染大鲵的诊治[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13)
    • [4].斑点叉尾鮰柱形病的诊断与防治[J]. 科学养鱼 2009(08)
    • [5].柱状黄杆菌对烟酸诺氟沙星的耐药性获得和消失速率[J]. 当代水产 2015(09)
    • [6].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初步研究[J]. 贵州畜牧兽医 2019(03)
    • [7].人工养殖大鲵感染柱状黄杆菌的诊治[J]. 贵州畜牧兽医 2016(01)
    • [8].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2)——斑点叉尾鮰疾病(二)[J]. 渔业致富指南 2015(22)
    • [9].安吉白茶对柱状黄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 2015(01)
    • [10].盐酸多西环素和烟酸诺氟沙星联合用药的离体抗菌作用(下)[J]. 科学养鱼 2015(02)
    • [11].银龙鱼烂鳃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5)
    • [12].百宜杀药敏及最低抑菌浓度试验[J]. 齐鲁渔业 2008(09)
    • [13].四种鲤鱼对柱形病抗病能力的差异[J]. 河北渔业 2015(10)
    • [14].柱状黄杆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0(06)
    • [15].水生动物柱状黄杆菌的研究进展[J]. 饲料与畜牧 2014(06)
    • [16].抗柱状黄杆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免疫学特性鉴定[J]. 中国兽医科学 2013(07)
    • [17].罗非鱼主要疾病介绍与防治技术(三)[J]. 科学养鱼 2010(08)
    • [18].葡萄糖在水产养殖上的妙用[J]. 农村百事通 2020(20)
    • [19].黄颡鱼源柱状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翘嘴鳜的致病性[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0].柱状黄杆菌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J]. 淡水渔业 2009(02)
    • [21].罗非鱼病例分析及用药选择[J]. 海洋与渔业 2014(10)
    • [22].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5)[J]. 渔业致富指南 2008(17)
    • [23].不同水温下柱状黄杆菌对草鱼感染力的研究[J]. 养殖与饲料 2017(07)
    • [24].几种主要细菌性鱼病的防治(一)[J]. 渔业致富指南 2011(01)
    • [25].福尔马林灭活柱状黄杆菌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2008(06)
    • [26].我国淡水鱼类柱形病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遗传多样性[J]. 水生生物学报 2010(02)
    • [27].盐酸土霉素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抗菌作用(4)[J]. 渔业致富指南 2012(12)
    • [28].柱状黄杆菌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畜牧兽医 2014(10)
    • [29].苏丹鱼甘露糖受体的基因克隆表达和免疫特性[J]. 水产学报 2020(03)
    • [30].鳜源柱状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10种中草药的敏感性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 2019(06)

    标签:;  ;  ;  ;  ;  ;  

    柱状黄杆菌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