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脱色菌群降解特性及扩大培养研究

高效脱色菌群降解特性及扩大培养研究

论文摘要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印刷和皮革制造等行业,染料废水是工业难处理废水之一。染料废水影响水体环境的美观,危害水体生物的生存,且部分染料对人体具有致癌及致畸变等危害,因此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从实验室驯化污泥中分离具有较好脱色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复配得到高效脱色菌群。研究脱色菌群对于孔雀石绿和活性红染料降解特性,初步探索脱色菌群对染料的可能降解脱色途径,摸索脱色菌群的高密度培养方法,进行扩大脱色实验。分离筛选得到7株具有较好脱色能力的菌株,经鉴定可分为6类菌:Bacillus、Klebsiella、Escherichia、Acinetobacter、 Enterobacter和Yersinia属。经复配得到2种高效脱色菌群M-C和M-H。脱色菌群M-C和M-H对孔雀石绿和活性红染料的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150mg/L和100mg/L;合适脱色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L、磷酸二氢钾2.65g/L和磷酸氢二钠4.26g/L;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30℃37℃、中性或偏碱性条件、厌氧或兼氧;脱色菌群对6种不同的单一染料都有较好的脱色率,对孔雀石绿和活性红二元混合染料脱色率超过90%。高效脱色菌群M-H对孔雀石绿染料的脱色过程属于生物降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未脱色阶段、脱色阶段、生物降解阶段和降解完成阶段;可能降解途径为:孔雀石绿首先被羟化形成甲醇孔雀石绿,然后逐步脱甲基分解为二苯甲基甲烷和N,N-二甲基苯胺,二苯甲基甲烷和二甲基苯胺被进一步降解。高效脱色菌群经过高密度培养后能够直接对染料进行脱色,菌群对孔雀石绿和活性红染料的脱色率分别为96.07%和85.95%,可以重复对染料进行脱色,脱色菌群在扩大培养的过程中能保持原有的脱色性能。扩大培养后脱色菌群在反应器中对60mg/L活性红染料废水COD和染料的去除率约为75%和90%。研究丰富了染料脱色的微生物资源,为染料废水生物脱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提高染料废水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节省处理成本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染料及染料废水
  • 1.1.1 染料分类及发色机理
  • 1.1.2 染料废水特点及其危害
  • 1.2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物理化学方法
  • 1.2.2 生物方法
  • 1.3 微生物处理染料废水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纯化培养技术
  • 1.3.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1.3.3 微生物复合培养技术
  • 1.4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脱色菌株的鉴定与分类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
  • 2.2.2 培养基
  • 2.2.3 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落形态观察
  • 2.3.2 革兰氏染色
  • 2.3.3 16S rDNA 序列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菌落形态观察结果
  • 2.4.2 革兰氏染色结果
  • 2.4.3 16S rDNA 序列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效混合菌群脱色性能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
  • 3.2.2 染料
  • 3.2.3 培养基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染料脱色率及菌体浓度测定
  • 3.3.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3 最适脱色培养基的确定
  • 3.3.4 最佳脱色条件的研究
  • 3.3.5 脱色广谱性研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染料标准曲线的测定
  • 3.4.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4.3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 3.4.4 脱色菌群脱色性能研究
  • 3.4.5 染料脱色广谱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效脱色菌群脱色机理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株
  • 4.2.2 染料
  • 4.2.3 培养基
  • 4.2.4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脱色过程 COD 和氨氮变化
  • 4.3.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3.4 扫描电镜观察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脱色过程 COD 和氨氮变化
  • 4.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4.4.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4.4.5 染料脱色途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效脱色菌群扩大培养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菌株
  • 5.2.2 染料
  • 5.2.3 培养基
  • 5.2.4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菌群高密度培养
  • 5.3.2 菌群脱色性能实验
  • 5.3.3 反应器脱色实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菌群高密度培养结果
  • 5.4.2 菌群脱色性能实验结果
  • 5.4.3 反应器脱色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肺部菌群与呼吸道疾病的相互关系[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2)
    • [2].萘普生降解菌群的驯化及其降解效能[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8)
    • [3].关于多菌群处理城市污水的初步试验[J]. 中外企业家 2014(30)
    • [4].人体菌群也分“男女”[J]. 家庭科技 2020(03)
    • [5].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的影响[J]. 浙江医学 2020(14)
    • [6].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正常胃部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10)
    • [7].不同菌群移植方案治疗腹泻模型的疗效对比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2)
    • [8].野生树鼩实验动物化过程中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9].肺部菌群和肠道菌群在两种常见肺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9(06)
    • [10].活动期与缓解期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主要菌群差异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4)
    • [11].粪便菌群移植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03)
    • [12].螺旋藻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大便中菌群的影响[J]. 南方农业 2016(09)
    • [13].木质纤维素沼气体系中共培养菌群形成及适应性变化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5)
    • [14].苎麻生物脱胶复合菌群的构建[J]. 中国麻业科学 2012(03)
    • [15].脱色菌群的富集及其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5)
    • [16].菌群移植体系建设的理念[J]. 转化医学杂志 2018(01)
    • [17].菲反硝化降解菌群的富集及其群落结构解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11)
    • [18].粪便菌群检测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 2014(06)
    • [19].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20(02)
    • [20].菌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 2019(12)
    • [21].人体菌群与肺癌的治疗相关性[J]. 中国肺癌杂志 2019(07)
    • [22].微生物复合菌群联合降解中药药渣的研究进展[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5(04)
    • [23].高效氯氰菊酯降解菌群的结构分析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06)
    • [24].溶脲脲原体生物菌群检测在非淋菌性尿道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07)
    • [25].蠡河底泥中氨氧化细菌复合菌群的富集和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11)
    • [26].菌群优化算法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23)
    • [27].菌群优化算法研究综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28].纤维素降解菌群筛选与降解活性分析[J]. 饲料博览 2010(03)
    • [29].从粪菌移植到菌群移植[J]. 科学通报 2019(03)
    • [30].蠡河底泥中反硝化复合菌群富集及菌群结构研究[J]. 环境科学 2015(06)

    标签:;  ;  ;  ;  ;  ;  

    高效脱色菌群降解特性及扩大培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