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理论与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报刊,小说界革命,新小说,小说理论批评
小说理论与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丽[1](2019)在《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集中关注1840-1911年尤其是1872-1911年间,文艺报刊或小说期刊在推动小说理论批评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以晚清这一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历史时期为研究背景,以晚清时期兴起的文学传播载体——小说期刊为研究视角,以历史贯通的眼光,勾勒晚清文学(侧重于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批评)流变和脉动的轨迹,从而凸显出晚清小说观念、小说创作面貌及传播载体的革新、发展和衍变过程。尤其关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由传统转入现代的关键过渡区段,其间所呈现出的一些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探索小说理论批评发展嬗变的特点及规律,呈现身处新兴传播媒介时代的晚清小说理论家们,在中西杂糅、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融合与抗拒,以及他们如何积极努力地作出各种调整,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环境和文学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体现出向现代转型的过渡阶段小说理论批评的复杂多样化特征,借此还原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原生态的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深刻把握特殊过渡时期小说理论批评的真正价值。本选题采用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纵向上梳理晚清报刊的兴盛与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脉络之间的互动联系。在横向上集中于对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意义研究,如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的蓄势变革、生成与传播、传统小说批评模式的沿袭与新变之关系等。其次,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着重剖析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中西杂糅与新旧交替的多元化特征。既重视从宏观视角考察晚清报刊发展的阶段性分界与小说理论批评变革之联动关系,在政治启蒙视阈下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结合的意义等等。又重视从微观层面聚焦个案和个体,展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历史进程,以传统小说批评模式的沿袭与新变为研究视角,观照晚清报刊对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变革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具体研究晚清报人的身份状态及文学思想对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建构的意义等等。本文从以下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基于追本溯源的研究原则,着重回顾传统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首先从古典小说理论批评的滥觞论起,通过历史上同时期小说理论主张的比较以及不同时期小说理论阐述的前后对照中,进一步明晰古代小说观念及理论批评形态的演化过程。其次将魏晋时期作为起点,分别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小说理论批评内涵与范畴,挖掘文学变革对小说理论批评范畴传衍与拓展的意义,力图探究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发展史上曾起过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并探寻潜在原因,从而总结理论发展规律,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提供启示。第二章着重探讨1840年至1895年期间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蓄势变革之关系。本章以1872年作为小说与报刊载体相结合的分水岭,分成两个时间段展开论述。1840年至1872年为传统小说理论批评范式的延续期,文学的变革需要遵循内在发展规律,这一时期的创作观念及传播手段并未因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发生突显的变革,小说理论批评形式与内涵延续着传统批评模式,然而其中细微量变因子亦不容忽视;1872年至1895年期间,晚清报刊载体的出现促使近代小说理论批评进入蓄势变革时期。1872年《申报》的创刊实现中西小说观念首次正面碰撞;《<昕夕闲谈>小叙》初具“现代”意义的理论视野;而《海上花列传》则被视为一次“有意的主张,有计划的革命”。崭新的报刊传播模式预示着小说发展新前景的到来,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革酝酿着无限可能性。第叁章着重阐述晚清报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缘起之关系,聚焦于晚清时期两次与小说有关的理论性倡导的开创意义。1895年傅兰雅关于“求着时新小说”的征文活动开启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先声,是尝试以小说改良社会为宗旨,向社会现实倾斜的开创之举,并对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宣传与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理论的主张在晚清早已酝酿许久,从戊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热潮、黄遵宪倡导“言文合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康有为、严复、夏曾佑等人对小说的关注与推崇再至梁启超提倡“新民说”引发晚清文人热烈回应与共鸣,诸如此种皆为“小说界革命”的缘起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着重探究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生成与传播之关系。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理论的倡导下,以《新小说》为首的诸多晚清小说期刊杂志的兴起,不仅开创了小说着译繁荣的局面,也促进了小说观念、小说理论形态与范畴、小说批评模式的现代转型。每一种小说期刊都具有自身相对鲜明的个性特色,能够以自身的“空间性”积极参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生产环节,对小说理论批评的传播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同时小说期刊在编者、作者、批评者、读者之间架构桥梁,为理论观念的认同、争鸣或反叛提供互动空间,在接受与回应中推动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着重研究晚清报刊与传统序跋类批评的现代衍进之关系。虽然晚清批评语境已经开始转型,且产生了报刊媒介传播新载体,但小说序跋类传统批评文体的生存空间并没有因此被压缩或摒弃,相反在晚清依然保持着充盈的活力。当小说的文学地位从边缘化向文学中心转移,传统的序跋批评功能亦在晚清特殊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突破了古代小说序跋单一的实用功能,超越传统的“微观批评”,以更宏阔的批评视域观照着小说观念的当下与未来指向。尤其是大量汉译小说序跋的出现,更是拓展了传统小说序跋的文体及批评功能,使之从形态、语体、创作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迥异于传统的新变。第六章着重研究晚清报刊与传统评点类批评的萌新求变之关系。传统小说评点在晚清报刊媒介的影响下,经受着传统文学养分和域外小说输入的双重影响力,使评点对象及形态、评点的附加功能、评者与着者、译者间关系等诸方面均发生了新变。在推动“小说界革命”理论深入人心,译介品评域外小说,借鉴模仿域外小说艺术技巧方面,小说评点凭借传统文法批评与西方理论术语相杂糅的批评视野,形成了大量颇富思辨色彩的评点文字。尤其是晚清小说家们在小说评点中有意识地通过科学比较思维借古鉴今,不仅对后来文学研究者摆脱传统“自我参照”的封闭视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开拓文学理论研究视野和丰富文学研究方法具有积极作用,也标志着具有世界眼光的全新批评标准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开始确立,并对同时期乃至“五四”以后的小说批评家及小说创作理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七章着重研究晚清报人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建构之关系。作为“小说界革命”浪潮中的先锋人物,以梁启超、严复、黄遵宪等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尽管身体力行地投入创作实践或理论探讨,为开辟晚清小说界新风气新气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他们的贡献终究停留于以先锋者的姿态大力倡导,却无暇分身专注于小说的创作与理论研究。真正将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思想落实并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推动近代小说转型的是以近代报人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晚清报人们借助报刊这一媒介,既获得赖以生存的经济依靠,也通过报刊媒介宣传自己的文学思想,致力于推动小说成为文学的“正宗”,造成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繁荣的局面。本章节选择以吴趼人、黄人为个案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晚清报人的身份状态及文学思想对促进晚清小说理论批评现代转型的意义。当吴趼人、黄人等晚清报人从“士”的身份向近代知识分子身份转换以后,精神上的独立意识及启蒙救国的使命感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小说界革命”的浪潮,借鉴西方文论的理论范畴、批评形态及方法,致力于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理论批评现代性建构。总之,本文在重视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发掘基础上,研究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现代转型之间的关系,探求中国文学在古今中西激荡和嬗变演进规律,对当下文学研究发展的定位,如何融通历史、立足现实、烛照未来,处理好“古今关系”“中西关系”等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饱受传统小说理论的泽润和西方小说理论影响的近代小说理论既引导又束缚着小说期刊的发展,同时小说期刊的办刊宗旨趋向与社会思潮的涌动变革又驱动着小说理论批评的开放与新变。通过具体剖析其互动建构的复杂背景和深层肌理,对辨证认识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和小说创作繁荣的互动关系,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4-15)
李晓丽[2](2017)在《黄人小说理论批评价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黄人是继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人之后,在晚清小说理论批评方面建树颇丰的一位奇人。其处于"小说界革命"不断夸大"群治"功能的浪潮中,在群起呼应小说政治功效的语境下,精辟揭示小说的审美本质,深入探索小说人物的塑造原则,自觉追求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体现出超越时代的疏离感和敏锐性。黄人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建构,对丰富晚清小说理论批评方法、拓展晚清小说理论研究视野、提升晚清小说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庆华[3](2016)在《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中外对比——以域外小说译介初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域外小说大量译介引入中国之初期,小说理论批评家聚焦于直接对比中外小说,形成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褒扬域外小说而否定中国旧小说,主要从作者身份、地位价值、创作主旨、思想题材出发,这既源于域外小说译介下新观念的启迪,也受到中国传统文论及小说理论所隐含的深层次认知结构和价值取向之制约,是选择性地认知域外小说观念的结果;肯定、褒扬中国旧小说,主要从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方式展开,这主要源于传统小说长期浸染下形成的艺术欣赏习惯、艺术评价标准,也与域外小说译介初期"述译"翻译实践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6年04期)
刘玉宇[4](2013)在《小说理论:形式主义与意识形态批评的相互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小说诞生之初就因其通俗、大众的形式而被西方文学界、批评界所轻视。这种状况虽在20世纪初现代主义小说兴盛时期有所改变,但随后的小说潮流再一次将小说与大众而非艺术精英相联系。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小说是所有文学形式中 “美学”特征最弱而“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11-29)
付飞亮,曹顺庆[5](2013)在《克林思·布鲁克斯的小说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林思·布鲁克斯在小说批评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威廉·福克纳小说的研究上。布鲁克斯认为小说批评与诗歌、戏剧批评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在小说批评中,布鲁克斯仍然保持对反讽、悖论与象征等文字技巧的强调,并认为小说是一个有机体,应该独立于社会生活与政治宣传,反对浪漫的感伤主义。当然,布鲁克斯在小说批评中也注重对历史与地理环境的考虑,注重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他的全部作品对特定小说的影响,重视读者的作用,这反映了他对新批评的非历史主义与反对生平传记式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的一种修订。最后,从叁个方面对布鲁克斯的小说批评进行了反思:主张对小说进行细读,从逻辑上来讲存在困难;其批评模式最终可能会与哲学纠缠不清;为了应对"一元论"的指责,布鲁克斯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文化批评。(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吕婷[6](2012)在《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性情率真的小说理论批评家。本文主要以郁达夫的小说理论专着《小说论》与《历史小说论》以及相关的文艺论文为依据,探究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对其“现代性”的小说观念论、唯真唯美的小说价值论、“自叙传”小说创作论、小说体式论和小说批评理论进行论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是对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的概述;首先,从时间维度上进行考察,介绍了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次,介绍了郁达夫小说理论的主要构成。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即郁达夫小说理论研究和小说批评理论研究,其中的小说理论研究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二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观念,从介绍中西方小说观念史的角度,论述郁达夫提出的“中国小说世界化”的命题。第叁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本体论,从文艺功能观的角度,评析郁达夫“唯真唯美”的小说价值论,重点关注“情感的真”和小说的“形式美”。第四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论,在介绍创造社作家“自我表现说”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论。第五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体式论,从小说体裁角度和小说环境角度出发,论述郁达夫的历史小说论和传记文学论。第六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批评观念,从批评文本与批评家的角度出发,考察郁达夫的“天才论”、“情调说”、“对自我个性的关注”以及“批评家之四德”的小说批评理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期刊2012-05-01)
刘涛[7](2009)在《从古典的“义法”到现代的“结构”——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小说理论不同于古典小说理论,其最明显的差异就是现代小说理论抛弃了评点形式,摆脱了一些传统的概念、范畴,而取法西方,引入一整套西方的概念、范畴,具体到小说的布局组织方面,是古文"义法"理论退出历史舞台,"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成为现代小说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后,对小说"结构"的分析,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09年02期)
周新民[8](2009)在《叙事学与近叁十年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观念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学是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文学理论潮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叙事学对中国近叁十年小说理论的影响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首先,借鉴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建构"审美的形式"以凸显小说形式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次,在"向内转"的理论思潮中,叙事学的"纯粹形式"观被接受,刺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产生"叙述本体"形式观;最后,1990年代后期,在反思叙事学"纯粹形式"观的基础上,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从更为广大的文化层面上来考察形式,形成了文化形式观。中国近叁十年小说理论借助于叙事学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批评的突围,同时也实现了对叙事学本身的超越。(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戴冠青[9](2009)在《文体把握、叙事建构与批评研究——新时期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20余年的发展,新时期微型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伴随着这一繁荣的出现,微型小说的创作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成熟到深入,并逐步构建微型小说学的过程。纵观新时期微型小说理论建设的规律体现在:微型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从新问题的发掘到理论的产生并取得权威的共识;微型小说创作理论建设从单纯的创作技法研究上升到创作规律的揭示;微型小说理论批评对象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并在多次的国际研讨会中得到不断的整合与突破。新时期微型小说理论建设的特点表现在:微型小说的文体界限和美学特征不断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微型小说学的叙事理论架构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与系统化;微型小说艺术表达技巧也在创作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新时期微型小说批评的跟进促进了创作的活跃和繁荣。新时期微型小说理论建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距成熟的微型小说学科建设还有较大距离。(本文来源于《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学科——第二届国际叙事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0-21)
程华平[10](2009)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文体形式的近代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文体形式,从近代开始逐步向逻辑化和理论化方向演进。在传统评点类文体形式日益式微的同时,包括序跋在内的专题论文脱离了对具体作家、作品作理论批评的模式,开始从理论的高度阐发小说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体现出自觉向西方近现代学术研究范式靠拢的努力;在批评语言运用上,打破文言束缚、提倡浅近通俗、引进外来语汇等已成为理论批评家们的自觉行为;借鉴和学习"欧西文思"、重视表述条理性,也使得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文体更具逻辑性、客观性等特点。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文体形式的近代变革对开创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9年10期)
小说理论与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人是继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人之后,在晚清小说理论批评方面建树颇丰的一位奇人。其处于"小说界革命"不断夸大"群治"功能的浪潮中,在群起呼应小说政治功效的语境下,精辟揭示小说的审美本质,深入探索小说人物的塑造原则,自觉追求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体现出超越时代的疏离感和敏锐性。黄人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建构,对丰富晚清小说理论批评方法、拓展晚清小说理论研究视野、提升晚清小说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理论与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丽.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李晓丽.黄人小说理论批评价值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王庆华.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中外对比——以域外小说译介初期为例[J].中国比较文学.2016
[4].刘玉宇.小说理论:形式主义与意识形态批评的相互继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5].付飞亮,曹顺庆.克林思·布鲁克斯的小说理论与批评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3
[6].吕婷.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
[7].刘涛.从古典的“义法”到现代的“结构”——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研究之一[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
[8].周新民.叙事学与近叁十年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观念的嬗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9].戴冠青.文体把握、叙事建构与批评研究——新时期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审思[C].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学科——第二届国际叙事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
[10].程华平.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文体形式的近代变革[J].学术月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