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以赵树理、张爱玲为中心

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以赵树理、张爱玲为中心

论文题目: 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以赵树理、张爱玲为中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张黎

导师: 章培恒

关键词: 赵树理,张爱玲,晚清,民初,五四,中国小说现代性方案,古代文学传统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赵树理和沦陷区上海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所共同出现的“回归传统”与“雅俗共融”的文学现象为中心,以“现代性”为理论思考的总纲目,梳理了从“晚清—民初—‘五四’—四十年代赵、张两位作家”这一条历史脉络中,不同时期的文坛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小说“现代性”方案的设想、实践、具体的成败得失及其相互之间交织纠结的复杂影响。 在具体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对“现代性”观念的片面理解,始于晚清的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尽管从一开始就力图挣脱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但事实上却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20世纪40年代,在上述种种复杂的历史语境下,赵树理和张爱玲两位作家针对乡村农民和都市市民这两种不同的读者受众群,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古代文学传统进行“现代性”利用和转化,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创作的具体实绩向我们表明:一般认为正式确立于“五四”的中国小说“现代性”并非是铁板一块、因而与古代文学传统完全决裂的;相反,它的现代性萌芽起始于晚清,并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汲取了古代文学的大量养料。赵树理、张爱玲对二三十年代以来“五四”现代小说形式的偏离和重新“选择”传统,实际并非背离、而是扩大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方案,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本就有大量可以实现“现代性”转化、被整合和吸纳进现代文学中的因素,古今文学之间是存在着演变和对接关系的。 此外,在本文中还穿插着“高雅小说/通俗小说”对矛盾在不同时期的消长关系,这也是在“现代性”理论框架之下展开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一节 赵树理、张爱玲成名的历史背景、一般文学史评价及研究接收史简述

第二节 选择赵树理、张爱玲两个案作并置研究的原因

第三节 本文主要理论思考框架:“现代性”

第四节 本文另外涉及到的两对主要矛盾运动

第一章 讨论赵树理、张爱玲作品的现代性语境

第一节 对现代性的起源及其理论准则的简述

第二节 现代性困境的当代理论反省及现代性的内在特征

第三节 中国追求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各阶段的小说“现代性”方案

第二章 赵树理、张爱玲前小说发展大致脉络:晚清—民初—“五四”

第一节 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

第二节 1906年以后及民初以来的言情小说

第三节 “五四”高雅小说与鸳蝴派文学及20世纪通俗文学之关系

第三章 赵树理

第一节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 赵树理小说在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的接受:《讲话》—“赵树理方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四节 “传统”还是“现代”:对赵树理文学性质的分析

第五节 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内涵

第四章 张爱玲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小说现代性方案两方面的突破

第二节 对张爱玲“传奇”的分析

第三节 多层次、全方位的反讽: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

第四节 中晚期的短篇小说实验

第五节 张爱玲与鸳鸯蝴蝶派、海派从都市消费文化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紫罗兰》(1925-1930)的“时尚叙事”[D]. 博玫.复旦大学2004
  • [2].在古典与现代性之间[D]. 刘冰冰.山东大学2003
  • [3].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 林秀琴.福建师范大学2005
  • [4].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像[D]. 禹建湘.华中师范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 陶小红.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 [2].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 林莺.复旦大学2010
  •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D]. 陈润华.复旦大学2004
  • [4].中朝现代女作家作品中的内在意识比较[D]. 李秀兰.中央民族大学2005

标签:;  ;  ;  ;  ;  ;  ;  

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以赵树理、张爱玲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