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一直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妇女工作。自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于五四运动后随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妇女工作特别是妇女权益保障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陕北农村,推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较大难度。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角度审视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现实,试着从马克思主义法学观角度探寻出一条落实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途径,同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试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这一全新概念。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法律领域的实施情况,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保障妇女权益作用及在我国法律领域实施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法律领域整体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涵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外延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发展角度着手,并以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经典概括作为本文论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同时,文章从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制度及法律在我国实施的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关系出发,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妇女权益保障中的总体现状。第二部分从地域特征出发论述了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现状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不一致性与成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角度寻找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现状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不一致性及成因。文章认为,陕北农村妇女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要求解放妇女、还妇女以自由的基本观点背道而驰。同时,在这部分也论述了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现状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一致性的成因。第三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解决陕北农村妇女问题的主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的涵义、用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解决陕北农村妇女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解决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在该部分,文章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的崭新理论,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应当以保障妇女实然权益为基本价值,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应当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作为衡量制度优良的标准;在此部分,文章也特别论述了在陕北农村践行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解决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此部分的最后一节针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陕北农村的不一致性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决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的根本对策:1、应当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妇女参政制度,2、应当不断充实和提高农村妇女经济地位,3、应当不断建构和发扬农村妇女先进文化,4、应当不断增强和提升农村妇女主体意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我国法律领域实施情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涵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关系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法律中的贯彻情况
  • 第二章 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现状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不一致性及成因
  • 第一节 政治领域的不一致性及成因
  •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不一致性及成因
  • 第三节 文化领域的不一致性及成因
  • 第四节 社会生活领域的不一致性与成因
  • 第三章 用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理论解决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理论的涵义
  • 第二节 在陕北农村推广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三节 在陕北农村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妇女法学观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