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型燃煤锅炉氨法脱硫(FGD)技术研究

基于小型燃煤锅炉氨法脱硫(FGD)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国家环境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治理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为主旨,着重研究了小型燃煤锅炉氨法脱硫(FGD)技术。通过对小型燃煤锅炉实际烟气参数进行理论计算,建立小型燃煤锅炉氨法脱硫系统理论模型。采用FLUENT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对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校正理论模型的不足之处,进而建立实际的小型燃煤锅炉脱硫系统。以此脱硫系统为基础,运用实验的手段,结合相关统计分析软件,最终确定了适用与小型燃煤锅炉氨法脱硫系统的最优运行参数。首先,氨法脱硫技术以其脱硫效率高、设备占地小、系统易于维护和操作等优势,适用与小型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其次,将脱硫过程归纳为多种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使用FLUENT流体学软件对脱硫系统中的除尘器理论模型和脱硫塔塔体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理论计算所建立的旋风除尘器模型能够满足实际烟气参数运行下的除尘要求;所建立的脱硫塔塔体模型,在脱硫效果上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但是在空塔烟气运动的分布上存在不均匀的现象,需要修改校正;最后,以实际建立的脱硫体系为基础,运用实验的手段对脱硫体系运行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验证了烟气流速、液气比、吸收液初始浓度这三个因素对系统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流速对脱硫效率存在最适值是脱硫效率最大。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是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脱硫效率逐渐增大,但最终脱硫效率趋于稳定。吸收初始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亦是吸收液初始浓度越大脱硫效率越高,但最终脱硫效率趋于稳定。在正交旋转实验中,考察了复合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使用SAS数据统计学软件对复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适用与该脱硫体系的脱硫效率(Y)与烟气流速为(X1)、液气比(X2)、吸收液初始浓度(X3)三个因素之间的二次曲面方程。进而使用Design-Expert软件进一步分析复合实验结果,得出模型方程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又得出了液气比和吸收液初始浓度共同作用下的响应面曲面图,进一步验证了二次曲面响应模型方程的合理性。通过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该脱硫体系最优运行参数为:吸收液初始浓度为14%—17%之间,液气比为1.5—2.0L/m3之间,烟气流速亦在1.5—2.0m/s之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燃煤锅炉现状
  • 1.2 二氧化硫的危害及其防治
  • 1.2.1 二氧化硫的危害
  • 1.2.2 二氧化硫的来源
  • 1.2.3 二氧化硫的防控政策
  • 1.3 烟气脱硫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1.3.1 烟气脱硫(FGD)
  • 1.3.2 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氨法脱硫技术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氨法脱硫反应机理
  • 2.1 吸收机理
  • 2.2 传质机理
  • 2.3 工艺流程
  • 3 建立脱硫系统模型
  • 3.1 锅炉烟气量计算
  • 3.1.1 锅炉燃煤量的计算
  • 3.1.2 锅炉每小时产生烟气量的计算
  • 3.1.3 初始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 3.2 除尘器模型设计
  • 3.3 脱硫塔模型设计
  • 3.3.1 脱硫塔直径
  • 3.3.2 烟气进口位置的选择
  • 3.3.3 塔釜段设计
  • 3.3.4 塔体高度设计
  • 3.4 脱硫塔模型设计尺寸
  • 4 脱硫模型的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4.1.1 基本方程组
  • 4.1.2 基本描述
  • 4.1.3 烟气参数
  • 4.2 旋风除尘器模拟结果及分析
  • 4.2.1 除尘器内烟气流动模拟
  • 4.2.2 除尘器内烟尘颗粒运动轨迹模拟
  • 4.3 脱硫塔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1 空塔烟气流动模拟
  • 4.3.2 塔内气液两相对流运动模拟
  • 4.4 烟气脱硫效果模拟
  • 2含量模拟'>4.4.1 烟气脱硫前SO2含量模拟
  • 2含量模拟'>4.4.2 烟气脱硫后SO2含量模拟
  • 4.5 实际模型的建立
  • 4.5.1 旋风除尘器实际模型
  • 4.5.2 脱硫塔塔体实际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脱硫辅助系统
  • 5.1.1 氨水补给系统
  • 5.1.2 喷淋系统
  • 5.1.3 除雾系统
  • 5.1.4 通风系统
  • 5.1.5 防腐系统
  • 5.2 实验流程和方法
  • 5.2.1 实验流程
  • 5.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吸收液初始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5.3.2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5.3.3 烟气流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5.4 复合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FGD吸收塔浆液中油份的测试方法研究[J]. 当代化工研究 2020(07)
    • [2].FGD系统泵用机械密封失效分析[J]. 通用机械 2014(01)
    • [3].某电厂烟气脱硫FGD系统除雾器改进方案及效果[J]. 科学之友 2012(15)
    • [4].FGD系统除雾器结垢冲洗及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电机工程 2010(04)
    • [5].FGD系统中渣浆泵的选型及维护[J]. 江西化工 2009(03)
    • [6].湿法FGD装置除雾器塌陷原因分析与处理[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8(04)
    • [7].FGD系统中吸收塔液位测量方法改进[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9(02)
    • [8].电厂FGD废水“零排放”蒸发浓缩工艺应用综述[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9(06)
    • [9].单塔双循环FGD真空泵腐蚀原因分析及措施[J]. 电力安全技术 2020(03)
    • [10].FGD系统中吸收塔浆液起泡溢流的原因及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8)
    • [11].影响FGD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J]. 科技视界 2012(17)
    • [12].FGD系统中吸收塔浆液起泡溢流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1(01)
    • [13].火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FGD节能减排优化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5(18)
    • [14].珠海电厂FGD烟气系统的防腐设计及存在问题处理措施[J]. 电力设备 2008(03)
    • [15].几种用于FGD废水处理系统的卧螺式离心脱水机技术性能比较[J]. 电力建设 2008(10)
    • [16].论FGD系统取消旁路挡板后逻辑优化处理[J]. 机电工程技术 2014(09)
    • [17].FGD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太原大学学报 2010(01)
    • [18].FGD烟气脱硫原理及控制系统设计[J]. 科技促进发展 2011(S1)
    • [19].影响湿法FGD吸收剂溶解特性因素分析[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5)
    • [20].火力发电厂湿法脱硫FGD防腐工艺的优化分析[J].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4(06)
    • [21].烟气脱硫(FGD)及脱硫石膏的生产与应用[J]. 纯碱工业 2011(01)
    • [22].加装湿法脱硫后烟囱防腐期间FGD运行及措施[J]. 安徽电力 2011(04)
    • [23].关于“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FGD)工艺试用脱硫催化剂的可行性分析[J]. 甘肃科技 2013(02)
    • [24].中水石灰石污泥用作FGD脱硫剂的可行性分析[J].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8(01)
    • [25].浅谈严寒地区火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FGD系统的防冻措施[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20)
    • [26].湿法FGD系统水平衡[J]. 电力建设 2008(05)
    • [27].湿法FGD和SCR脱硝物料平衡与运行优化[J].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5(07)
    • [28].燃煤电厂FGD系统烟道结构设计中的温度作用分析[J]. 科学技术创新 2017(20)
    • [29].基于Aspen Plus模拟湿法FGD对脱汞效率的影响[J]. 锅炉技术 2016(05)
    • [30].FGD吸收塔传质的化学因素影响机理分析[J]. 湖北电力 2008(05)

    标签:;  ;  ;  ;  ;  

    基于小型燃煤锅炉氨法脱硫(FGD)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