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活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心夔,近代文学,文献史料,叶恭绰,师范大学教授,太重要,诗文集,中文系教授,本真状态,祺祥政变
生活图像论文文献综述
蒋楚婷[1](2019)在《强化两百年家国记忆 丰富近现代生活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指出:“今日中国处极大之变动时代,需要新的历史知识为尤亟。”他所谓新的历史知识,“贵能鉴古知今,使其与现代种种问题有其亲切相联之关系,从而指导吾人向前,以一种较明白之步骤。此等历史知识,随时代之变迁而与化俱新,固不能脱离以往之史料,惟当(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9-09)
凌士彬[2](2019)在《故乡坐标里的生活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管岁月怎么沧桑巨变,故乡生活的点滴都会浓缩成一个个表象,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恒的符号,就像曾经定义的坐标,印在那里,抹不掉,乱不了,即使梦游,也走不丢。它是散落在乡间里的人事情理,就像是镌刻在肌肤上的文身,抑或是生长在细胞里的基因。你的生相步态,你的情感思绪,你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多寡丰简,都是你故乡大坐标里最鲜活的函数(本文来源于《师道》期刊2019年03期)
董夫磊[3](2018)在《如何突破经济生活图像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生活》函数图像题频频出现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这类题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考查学生运用图像表示经济理论的能力。函数图像题巧妙地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正因为函数图像题反映信息多,考察形式多,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题成了学生的易错题。如何破解《经济生活》(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02期)
李馥佐[4](2016)在《八、九十年代中国日用包装中的生活图像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师们选择利用生活图像及朴实美学来表达日化包装中的消费主题,这既是当时时代的必然,也是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本土图像的自觉实践。笔者试图从设计角度对这一时期日用包装中的图像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对现代本土设计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同行》期刊2016年11期)
简玉琴[5](2016)在《灵魂的抽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宋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个案。作为“文革”之后成长的一代,虽然身处于中国城市经济急速发展的变革浪潮中,宋琨的作品却不同于年长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创作,她极少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重大而严肃的议题,从她涵括童话传奇、消费文化、流行时尚、卡漫元素等造型丰富的题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欲念、喜怒哀乐等错综心理的变化、生老病死的阴影、既挑衅世俗传统又不满于现状的年轻一代对陈年往事的倒叙、对婚姻的质疑、对现实的恐惧迷惑等种种略显消沉落寞的悲观情绪,但这些同时也透露着宋琨对于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也许对于宋琨来说,视觉艺术的魅力和精彩之处恰恰在于视觉体验和内在观感的转换,一种熟悉而又平凡的物象其实背后暗藏着某种警示。本论文通过对宋琨的个案研究,就其作品中日常景观绘画所呈现出的“灵魂的抽离”特质对其作品进行剖析,并选择其作品背后情感延异出的疏离为关键词,最终揭示宋琨艺术中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以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迪。本文分为4个篇章,第一章从介绍宋琨创作背景与影响其作品的因素开始,说明了其创作态度的来源,然后对其创作的特殊性进行解释。第二章进入文章的主题——“灵魂抽离语言”的初探及表达维度,将从艺术家各个阶段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第叁章是文章的重点,分析宋琨的重要作品中灵魂抽离的特质,并深入解释形成这种特质的原因,第四章是讨论灵魂的抽离在宋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意义。整篇文章笔者将从日常生活的社会转向、哲学转向以及美学转向等大的背景入手,分析日常生活图像绘画产生的根源,讨论日常生活转向的内在意义,以更深入到她作品中的观念从而对宋琨的艺术进行剖析,把她作为一个标杆,思考自己的创作,从而期望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能找准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洪义[6](2014)在《景观社会·生活图像·公共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1.1."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指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社会。德波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由物质社会转变为"景观的庞大堆积",一切曾经直接被经历的事物都成为再现而已。~((1))这意思是说,现实即景观,景观即现实。对于景观社会更详细的解释,有弗尔茨和贝斯特的说法,是叁条:(1)景观是少数(本文来源于《设计学研究·2013》期刊2014-06-01)
王洪义[7](2013)在《景观社会·生活图像·公共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指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社会。德波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由物质社会转变为"景观的庞大堆积",一切曾经直接被经历的事物都成为再现而已。[1]这意思是说,现实即景观,景观即现实。对于景观社会更详细的解释,有弗尔茨和贝斯特的说法,是叁条:(1)(本文来源于《公共艺术》期刊2013年06期)
马妙燕[8](2012)在《让生活图像走进低段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低年级课文,就会发现有趣的童话、优美的诗文比比皆是。按说这样的课文,学生读起来会兴致盎然,欲罢不能。但是冷眼看低年级课堂,罗列词语认读生字,通读课文串讲分析,贴上标签体会人文。如此课堂,冷冰冰,干巴巴,人文目标落实游离学生情感体验之外,过于简单化;言语表达运用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过于理性化。语文课堂离开了生活之源,干涸为理性学习的沙漠,难怪有学生长叹"语文课我都上厌了"。语言(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2年34期)
蔡君,李雄,刘婷[9](2011)在《城市日常生活图像:公园自发集体文娱活动对空间利用方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都市主义提倡小规模、低技术、离散型的设施模式。本文借鉴日常都市主义理论,以北京紫竹院公园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研究区域,研究观察公园日常集体文娱活动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的模式。作者把公园文娱活动参与者划分为中心参与者、边际参与者及观看者,并总结了不同使用者群体对空间的利用模式。公园自发文娱活动在时间上的交替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功能单一的空间,使用者对空间具有重新赋予意义的能力。文章最后针对公园集体文娱活动带来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旅游规划与设计》期刊2011年02期)
赵建军[10](2009)在《佛教美学的生活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中国学术格局的演进过程中,美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继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两次"美学热"之后,我们似乎正在迎来第叁次美学热潮,其确切意义目前尚难以估量。一方面这表征着当代文化人的学术自觉;另一方面,这也是消费时代的必然选择——感性化、肉身性的生存状态本是美学关注的重心所在。然而,一个不容讳言的事实是,当代美学研究却存在着视野褊狭与对象泛滥这两大误区。前者使得相关学术着作沉溺于概念的游戏,在知识论中兜圈子;后者的结果更是使某些学者动辄将自己的写作命名曰"某某美学",全然无视学科本身的边界与范围。实际上,所有这些误区都源于我们对美学的原初意义的忽略——美学本是一种极富意义的生活方式,一种奠基于生活世界的、在自由创造中存身的生命状态。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组织了这一组文章,尝试从不同角度揭橥、阐发美学的原初内涵,希望能裨益于当下学术界的美学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9年01期)
生活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管岁月怎么沧桑巨变,故乡生活的点滴都会浓缩成一个个表象,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恒的符号,就像曾经定义的坐标,印在那里,抹不掉,乱不了,即使梦游,也走不丢。它是散落在乡间里的人事情理,就像是镌刻在肌肤上的文身,抑或是生长在细胞里的基因。你的生相步态,你的情感思绪,你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多寡丰简,都是你故乡大坐标里最鲜活的函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活图像论文参考文献
[1].蒋楚婷.强化两百年家国记忆丰富近现代生活图像[N].文汇报.2019
[2].凌士彬.故乡坐标里的生活图像[J].师道.2019
[3].董夫磊.如何突破经济生活图像题[J].高考.2018
[4].李馥佐.八、九十年代中国日用包装中的生活图像浅议[J].同行.2016
[5].简玉琴.灵魂的抽离[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洪义.景观社会·生活图像·公共艺术[C].设计学研究·2013.2014
[7].王洪义.景观社会·生活图像·公共艺术[J].公共艺术.2013
[8].马妙燕.让生活图像走进低段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2
[9].蔡君,李雄,刘婷.城市日常生活图像:公园自发集体文娱活动对空间利用方式初探[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1
[10].赵建军.佛教美学的生活图像[J].中州学刊.2009
标签:高心夔; 近代文学; 文献史料; 叶恭绰; 师范大学教授; 太重要; 诗文集; 中文系教授; 本真状态; 祺祥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