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一个位于吴文化边缘城市的案例

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一个位于吴文化边缘城市的案例

论文摘要

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是关于城市历史与当下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理论依据的预测。因此,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是武汉大学赵冰教授主持的“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镇江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叉口,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的古城,1986年被评定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最后到当代,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起源、影响动力和机制。文化、政治、宗教、经济活动等都对城市空间营造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以镇江各发展时期的文化(包括自然环境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主要影响因子,也作为本文的切入点与主要脉络,结合其它影响因子,通过对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的研究,探讨其空间营造的特征和规律,预测镇江未来城市空间营造的方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为文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背景。介绍镇江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和镇江城市空间研究的现状分析。简要介绍镇江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沿革,以此为基础展开各时期的城市空间营造研究。第二部分为古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包括文章第二至第四章。第二章介绍战国前镇江城市的起源和早期聚落变迁,探讨自然环境与湖熟文化(先周吴文化)影响下的镇江空间营造活动。第三章研究战国至五代十国镇江城市空间营造,这个时期是镇江有建城史记载的开始,也是奠定镇江城1800多年城市空间营造活动的基石,重点介绍三国时期的铁瓮城,以及京杭大运河江南北段的营造,揭示山水文化与孙吴文化影响下的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第四章研究宋代至晚清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介绍宋润州城的扩建以及明清府城缩小的变迁,揭示吴文化与运河文化影响下城市的兴盛与衰落。第三部分介绍近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为文章第五章。介绍1859年至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介绍辛亥革命后镇江府城与新城的变迁,租界区与洋码头的发展等等,揭示西洋文化影响下的近代城市空间营造活动。第四部分介绍现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包括文章第六章至第七章。第六章介绍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演变,主要介绍民国作为江苏省府时期镇江城市各项城市规划的提出及其市政工程规划的实施,揭示中华文化早期,政治因素对镇江城市营造活动的促进以及对自然环境与历史遗产的破坏。第七章研究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主要介绍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化早期,镇江的城市空间营造活动。第五部分介绍当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为文章第八章至第十章。第八章介绍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介绍镇江历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揭示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化下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活动及其特征。第九章为结论部分,对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和营造模式作出总结。总结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文化及其其它影响因素对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和作用。第十章展望镇江未来三十年城市空间营造的远景。

论文目录

  •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空间营造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 1.2.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 1.3 城市空间营造体系
  • 1.3.1 城市空间营造的思想来源
  • 1.3.2 “空间营造”的三层面:境界、礼仪和技艺
  • 1.3.3 城市空间博弈的三方面:自然、社会和个人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空间
  • 1.4.2 城市空间
  • 1.4.3 城市空间形态
  • 1.4.4 城市形态的影响因子
  • 1.5 研究对象、范围、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范围
  • 1.5.3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背景
  • 1.7.1 自然环境
  • 1.7.2 人文背景
  • 第二章 战国之前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2.1 战国之前时期镇江城市族群演变与空间营造历史
  • 2.1.1 旧石器时期——放牛山与莲花洞文化遗址
  • 2.1.2 新石器时期——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主的凤凰山、王家山、城头山和磨盘墩遗址
  • 2.1.3 夏商时期——宁镇地区江南先民创造地方土著青铜文化:湖熟文化
  • 2.1.4 西周时期——北方移民周人建立的“宜国”与丹阳葛城
  • 2.1.5 春秋战国时期:“吴头楚尾”朱方城
  • 2.2 战国之前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2.2.1 旧石器时期——古人洞穴居住据点
  • 2.2.2 新石器时期——父系氏族社会
  • 2.2.3 青铜器时代——父系家庭公社下的多核心聚落
  • 2.2.4 夏商时期——早期吴国的建立与湖熟文化的消亡
  • 2.2.5 春秋时期——吴文化“中心”的东南迁移,镇江地区逐渐成为吴文化的边界地带
  • 2.3 吴文化主导的空间营造机制
  • 2.3.1 自然层面:利用山水自然环境进行选址
  • 2.3.2 社会层面:周人的营国制度与功能分区
  • 2.3.3 个人层面:吴人尚武风气蔚然成风与吴国王陵墓葬
  • 第三章 战国至五代十国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3.1 战国至五代十国镇江空间营造历史
  • 3.1.1 秦汉时期丹徒故城的营造历史
  • 3.1.2 东汉时期:孙吴铁瓮城的建造
  • 3.1.3 三国时期:孙吴破冈渎的修建
  • 3.1.4 东晋京口城的营造与润浦、京口水道的修建
  • 3.1.5 南朝时期京口城的扩大和改造
  • 3.1.6 隋朝时期:隋炀帝江南运河北段漕河的浚拓
  • 3.1.7 唐代润州三重城的营造、伊娄河和京口埭的修造
  • 3.2 战国至五代十国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3.2.1 战国至西汉时期:秦文化与丹徒水道、驰道的修建
  • 3.2.2 东汉至三国时期:吴文化下的铁瓮城的营造特征分析
  • 3.2.3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吴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冲击下的完美蜕变与京口城的营造特征
  • 3.2.4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运河的开凿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运河文化下润州驿站的发展
  • 3.3 战国至五代十国时期镇江空间尺度研究
  • 3.3.1 体:“圆城”、“罗城”和“三重城”的不规则城市形态
  • 3.3.2 面:规整对称的里坊制到里坊制的消亡与夜市、草市的兴起
  • 3.3.3 线:城外古道和城内“井”字巷道
  • 3.3.4 点:城门、河流交汇处、桥边作为城市商业中心
  • 3.4 孙吴文化、中原文化融入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 3.4.1 自然层面:吴文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 3.4.2 社会层面:军事政治城堡与重城等级制度
  • 3.4.3 个人层面:道、佛思想与礼制墓葬
  • 第四章 宋至晚清时期(1859年前)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4.1 宋代到晚清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4.1.1 宋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4.1.2 元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4.1.3 明清时期镇江空间的营造历史
  • 4.2 宋代到晚清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4.2.1 宋代吴文化延续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 4.2.2 元代时期:蒙回文化影响下的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4.2.3 明清时期:满族文化下清初京口旗营与明清江南民居
  • 4.3 宋代到晚清时期(1859年前)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 4.3.1 体:城池缩小,呈不规则形态
  • 4.3.2 面:多元文化并存的带状混杂与功能分区的明确
  • 4.3.3 线:驿站与递铺、古桥、古街巷
  • 4.3.4 点:政治、宗教中心与家祠文化中心
  • 4.4 中原文化、蒙回文化、满清文化以及徽州文化融入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 4.4.1 自然层面:吴文化延续下水系、桥梁建设,防洪设施与城墙维护
  • 4.4.2 社会层面:运河文化下城市由军事城市转化为商贸城市,汉族与多族群并存的民族群聚
  • 4.4.3 个人层面:儒道思想与天井园林
  • 第五章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5.1.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5.1.1 1859~1889年:太平天国时期镇江新城的营造与开埠时期租界区的建立
  • 5.1.2 1889~1919年:镇江近代铁路的诞生与新西门的建造
  • 5.2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5.2.1 1859~1889年: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镇江近代城市发展
  • 5.2.2 1889~1919年:铁路文化的兴起与大运河的衰落造成镇江城市的衰落
  • 5.3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 5.3.1 体:以府城为中心、沿长江向西呈“一”字型带状发展城市形态
  • 5.3.2 面:城内商业中心的西移与近代商埠码头区的兴起
  • 5.3.3 线:近代镇江方格网道路、铁路的新建与传统里弄街巷的延续
  • 5.3.4 点:新行政、新宗教、新医疗机构、新工商业建筑与新交通建筑的形成
  • 5.4 西洋文化冲击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 5.4.1 自然层面:运河的淤塞与长江航运的畸形繁荣
  • 5.4.2 社会层面:近代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西式宗教
  • 5.4.3 个人层面:传统住宅、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建筑
  • 第六章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6.1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6.1.1 1919~1927年:民国初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1937年:江苏省府时期,镇江空间营造历史'>6.1.2 19271937年:江苏省府时期,镇江空间营造历史
  • 6.1.3 1937~1949年:抗日沦陷期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6.2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6.2.1 孙中山建设新镇江的规划和设想
  • 6.2.2 省会建设计划的制定
  • 6.2.3 城市市容整治计划
  • 6.2.4 以镇江为中心的江苏铁路建设规划
  • 6.2.5 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
  • 6.2.6 省政府迁镇后镇江工商业区的发展
  • 6.2.7 1927~1937年省会期间,城市建设对“山水城市”格局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 6.2.8 近代战争与镇江城市的衰落
  • 6.3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 6.3.1 体:城门的增设与城墙进一步破碎化,“一”字形态城市的形成
  • 6.3.2 面: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 6.3.3 线:城市马路的增建与扩建,水系与港区的瘀滞
  • 6.3.4 点:政治中心作为城市中心
  • 6.4 中华文化时期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 6.4.1 自然层面:交通方式的转型与城市形态,城市园林建设
  • 6.4.2 社会层面:体制政策与战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 6.4.3 个人层面: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制约
  • 第七章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7.1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7.1.1 1949~1966年:大跃进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7.1.2 1966~197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7.2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7.2.1 大跃进时期镇江城市相关规划制定
  • 7.2.2 文化大革命晚期至1979年间镇江城市相关规划的制定
  • 7.3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 7.3.1 体:带状城市发展格局的深化
  • 7.3.2 面:城市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扩展
  • 7.3.3 线:城市主干道与城市桥梁的修建
  • 7.3.4 点:现代工商业建筑的增建
  • 7.4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
  • 7.4.1 自然层面:城市道路桥梁与工业用地的增建
  • 7.4.2 社会层面:统一规划与统筹建设
  • 7.4.3 个人层面:单位自建住宅与福利分房
  • 第八章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 8.1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8.1.1 1979~198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8.1.2 1989~199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8.1.3 199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 8.2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 8.2.1 1985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
  • 8.2.2 1994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
  • 8.2.3 2005年《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 8.3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要素分析
  • 8.3.1 体:“T”型“一城两翼”城市格局
  • 8.3.2 面:城市园林绿地的填充与商业中心与副中心的形成
  • 8.3.3 线:城市路网的完善与特色商业街的形成
  • 8.3.4 点:城市绿地广场、商业大厦和历史遗迹作为城市中心
  • 8.4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空降营造机制
  • 8.4.1 自然层面:港口治理与“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
  • 8.4.2 社会层面:城市规划结合市场配置
  • 8.4.3 个人层面:现代风貌与城市记忆
  • 第九章 总结: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机制研究
  • 9.1 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
  • 9.2 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 9.2.1 空间体:“一水横陈,三山环绕”的带状城市格局
  • 9.2.2 空间面:多文化拼贴的城市肌理
  • 9.2.3 空间线:“十字”水系、“丁”字古街巷与方格交通网
  • 9.2.4 空间点:多元文化遗留的城市标志物
  • 9.3 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间题
  • 9.3.1 城市自然山水遭到破坏
  • 9.3.2 近代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 9.3.3 文物古迹的保护严重
  • 9.3.4 现代化进程导致城市个性特色不明显
  • 9.3.5 以港兴市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多元化的矛盾
  • 第十章 2009~2039年镇江城市空间未来发展预测
  • 10.1 2009~203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活动
  • 10.1.1 山水花园城市的建设
  • 10.1.2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 10.1.3 建设以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高品质旅游城市
  • 10.1.4 依托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加快经济转型
  • 10.1.5 依托上海经济辐射加快结构调整
  • 10.2 2009年~203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预测
  • 10.2.1 体:“一体两翼”的“T”字形城市形态的深化
  • 10.2.2 面:城市肌理的梳理、港口区的建设及生态绿化带的填充
  • 10.2.3 线:公共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 10.2.4 点:现代文娱广场、公民建筑、社区居住模式以及历史文化遗存将为空间节点
  • 10.3 以吴文化与先进文化为基奠,走入公民社会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 10.3.1 自然层面:山水环境的整治
  • 10.3.2 社会层面:交通网络与区域发展
  • 10.3.3 个人层面:社区居住、多元文化休闲与公民权益的提升
  • 10.4 深入研究工作的议题
  • 10.4.1 纵向研究工作的思路
  • 10.4.2 横向研究工作的思路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业景观在城市空间中的社会互动影响机制分析[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06)
    • [2].用情感与诗心消除城市空间的冷漠[J]. 重庆建筑 2019(12)
    • [3].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民国上海城市空间中的人文景观[J]. 大众文艺 2019(23)
    • [4].《中国城市空间的公与私》[J]. 城乡建设 2020(02)
    • [5].新中国70年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政治逻辑[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12)
    • [6].法经济学视角下城市空间利益的正当分配[J]. 西部学刊 2019(21)
    • [7].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缺位及建构路径——基于空间正义视角[J]. 中州大学学报 2019(06)
    • [8].基于城市空间微更新的研究[J]. 城市住宅 2020(02)
    • [9].空间句法视角下近代上海(1843—1949年)城市空间组构演变研究[J]. 住宅科技 2020(01)
    • [10].传统城市空间的近代转型:以上海县城为例(1905—1914)[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01)
    • [11].基于格网分析的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机理[J]. 经济地理 2020(06)
    • [12].增加城市空间的“有趣率”[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03)
    • [13].城市空间中的体验式上演:场所和非场所中的视频映射(英文)[J].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01)
    • [14].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的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08)
    • [15].空间生产视角下黄岩城市空间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07)
    • [16].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05)
    • [17].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考验[J]. 城市规划 2020(08)
    • [18].城市空间正义的伦理诉求、现实困境与实现理路[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19].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J]. 城市规划 2020(10)
    • [20].对城市空间融入单体建筑的思考[J]. 建筑设计管理 2019(03)
    • [21].“汉派”里分在武汉城市空间中的表达方式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4)
    • [22].失落与再造:城市空间活力的建构[J]. 学术探索 2019(09)
    • [23].论新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发展[J]. 新闻传播 2019(15)
    • [24].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空间的生产更新与消费[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5].上海近代行列式里弄的构成机制与城市空间营造方式——基于城市细胞视角的重新解读[J]. 华中建筑 2019(12)
    • [26].中国政府“企业化”调控下的城市空间企业化现象[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11)
    • [27].我国城市空间拥挤形成机制及疏解[J]. 学习与实践 2018(03)
    • [28].《城市空间》二[J]. 齐鲁艺苑 2018(02)
    • [29].争议的公共性:一种谱系学视角的城市空间解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30].“位置即讯息”: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J]. 新闻记者 2018(06)

    标签:;  ;  ;  ;  ;  

    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一个位于吴文化边缘城市的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