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弦上行走的灵魂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思辨性质

在琴弦上行走的灵魂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思辨性质

论文摘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周国平在《读〈务虚笔记〉的笔记》中曾说史铁生可能是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气质的哲学家。史铁生的残疾遭遇使其置身于“极限情景”之中,特殊的人生体验加之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感的思维使其作品比同时代的作品更加深刻。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智慧的思辨、真挚的情感、诗性的表达等特色吸引着读者。最重要的是,他作品中对残疾人由身体到精神的关注及发展到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忧患,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宽厚乐观、平和豁达、质朴坚强的心。他不但是用作品书写对人生命运的探讨,而且他在与病魔的抗争中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珍爱与执着。因此,他是当代作家中文品与人品都令读者十分欣赏的优秀作家。本文是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切入,结合他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他文学创作的精神历程。通过对其作品中表现的死亡主题、命运主题、残疾与爱情主题和宗教情怀四个方面的概括来论述其作品的思辨性,并结合他的哲思文体的建构进一步归纳其思辨性的特点。最后探讨其作品的思辨性对其作品文学性的影响。第一部分概述史铁生的残疾与创作史铁生二十岁遭遇残疾,经过正视残疾、战胜残疾,达到了超越残疾的精神境界。他创作的初期,是尝试写作和寻找自我的时期。第二阶段,则是他以个人对文学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进行哲思文体的探索阶段,他采取淡化情节、人物化为叙事符号的写作来表达对人本困境的思考。文体由前期的自传体转向寓言体。第三阶段是史铁生作品创作思辨最激烈时期,他已形成了自己的哲思文体,实现了对传统文学观的超越。第二部分史铁生创作对人生诸问题的哲理性思考史铁生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蕴含在诗性语言背后的哲学思辨。而他作品的思辨性主要是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对命运之谜的破解,对残疾与爱情的注解,对信仰的追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死亡是史铁生对命运万般叩问的出发点,也构成了史铁生写作的精神脉络。在看透了死,才了悟了生之后,史铁生为继续活下去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他投身于写作。他敏于感受,精于思考,在长期以上帝为对手的猜谜游戏中,破译了命运的不公平性、荒诞性、偶然性和对初始点的依赖性,但他并未陷入宿命的泥潭,而是以清醒的理性思考做基石,主张同命运抗争,在抗争中获得人生的意义。残疾与爱情是史铁生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也是他对命运之谜的破译。残疾既导致史铁生遭遇生存困境,又让他看到敞开的世界,而爱情则是拯救人类脱离困境的一种手段,因为残疾是一种隔膜,一种分离,而爱情则是这种隔膜的敞开,当他进一步追寻这种让人与人之间相互敞开爱情的源头时,他看到了神。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一条暗线,就是宗教精神。它指引着史铁生对完美神性的追寻。史铁生就是一位走在琴弦上追寻完美神性的精神圣者。第三部分哲学思辨对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影响史铁生早年的回忆小说,调子是明快的。当他由前期的现实化的外在描写转入内在描写,转入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时,他的作品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本章以他整个作品的哲思倾向为线索,分析出他作品的思辨色彩愈来愈浓的发展轨迹,然后探讨他作品的思辨性对其文学性的影响,得出前期作品的思辨性是其作品的独特魅力,而后期作品的思辨性有损于其文学性的结论,思辨性成了其作品中的缺憾。但从整体文学创作来看,史铁生作品的思辨性依然是他作品最大的魅力。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重申主要立场及观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史铁生的残疾与创作
  • 一、第一阶段是史铁生的创作初期,是他尝试写作和寻找自我的时期
  • 二、第二阶段是史铁生文学创作的转折阶段
  • 三、第三阶段是史铁生作品创作思辨最激烈的时期
  • 第二章 史铁生创作对人生诸问题的哲理性思考
  • 一、论死亡
  • 二、论命运
  • 三、残疾与爱情
  • 四、史铁生的宗教情怀
  • 第三章 史铁生的思辨文体
  • 一、适合思辨性表达的文体建构
  • 二、严谨而幽默的思辨语言
  • 三、哲学思辨对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在琴弦上行走的灵魂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思辨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