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XM·BZ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及消解动态研究

18.7%XM·BZ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及消解动态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18.7 %XM(烯酰吗啉) BZ(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消解动态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以期对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辣椒上的安全性使用进行评价,为制定该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则、产品登记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农药在辣椒和土壤中提取净化方法。2.建立了研究农药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用正己烷-丙酮混合溶液净化,浓缩,用甲醇定容,采用带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Agli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准确度等都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3.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农药在辣椒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通过2009年、2010年两年在天津、山东、杭州三地的田间试验,按厂家提供的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低剂量和高剂量(低剂量的1.5倍)处理辣椒样品,通过研究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可得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辣椒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的模型,得到了该药在三地辣椒上的半衰期,半衰期小于30 d,说明该复合农药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属于易降解农药。4.按照田间试验设计方案,18.7 %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辣椒上的施药浓度分别为3.74g制剂/20m2和5.61g制剂/20m2,施药次数为3次。距辣椒最后一次施药1 d时,两年三地高3次施药处理的辣椒中烯酰吗啉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54 mg·kg-1~2.0 mg·kg-1,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33 mg·kg-1~0.99 mg·kg-1,日本肯定列表规定的吡唑醚菌酯在其他茄科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4 mg·kg-1,烯酰吗啉在茄科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2.0 mg·kg-1。参照这个标准,按照推荐使用剂量1.5倍使用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最多施药3次,距采收期最后一次施药1 d时,其有效成分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上的残留是安全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状况
  • 1.2 造成农药残留的原因
  • 1.2.1 土壤中的农药残留
  • 1.2.2 农残的危害
  • 1.3 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4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5 烯酰吗啉的简介
  • 1.5.1 烯酰吗啉的理化性质
  • 1.5.2 烯酰吗啉的毒性
  • 1.5.3 烯酰吗啉的防治对象和使用方法
  • 1.5.4 烯酰吗啉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 1.6 吡唑醚菌酯的简介
  • 1.6.1 吡唑醚菌酯的理化性质
  • 1.6.2 吡唑醚菌酯的毒性
  • 1.6.3 吡唑醚菌酯的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
  • 1.6.4 吡唑醚菌酯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 1.7 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的研究现状
  • 1.8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向
  • 1.9 讨论
  • 第二章 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辣椒及土壤中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 2.1 理论依据
  • 2.2 分析方法研究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药品试剂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标准样品的配制
  • 2.3 分析方法
  • 2.4 结果分析
  • 2.4.1 烯酰吗啉数据分析
  • 2.4.2 吡唑醚菌酯的数据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消解动态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消解动态原理
  • 3.2 田间实验
  • 3.2.1 实验时间
  • 3.2.2 试验地点
  • 3.2.3 试验药剂
  • 3.2.4 试验作物
  • 3.2.5 消解动态试验
  • 3.2.6 对比试验
  • 3.2.7 气候条件
  • 3.3 检测方法
  • 3.3.1 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的检测方法
  • 3.4 消解动态实验结果
  • 3.4.1 烯酰吗啉的消解动态实验结果
  • 3.4.2 吡唑醚菌酯的消解动态实验结果
  • 3.4.3 烯酰吗啉消解动态样品色谱图
  • 3.4.4 吡唑醚菌酯消解动态样品色谱图
  • 3.5 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四章 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辣椒和土壤中残留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残留实验目标
  • 4.2 设计的田间实验
  • 4.2.1 实验农药
  • 4.2.2 试验地点
  • 4.2.3 供试作物
  • 4.2.4 实验时间
  • 4.2.5 最终残留实验
  • 4.3 对比试验
  • 4.3.1 气候条件
  • 4.4 检测方法
  • 4.5 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4.5.1 烯酰吗啉的最终残留实验结果
  • 4.5.2 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实验结果
  • 4.6 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五章 新检测方法讨论
  • 5.1 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 5.1.1 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方法的建立
  • 5.1.2 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方法的建立
  • 5.2 新方法可靠性验证
  • 5.2.1 准确度
  • 5.2.2 灵敏度
  • 5.2.3 精确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农村建设中BZ市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路径[J]. 乡村科技 2020(01)
    • [2].国有企业高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索与实践——以BZ集团为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14)
    • [3].BZ型渣浆泵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2(01)
    • [4].BZ振荡反应教学实验软件设计的研究[J]. 实验室科学 2011(04)
    • [5].槐米有效成分芦丁的提取及对经典BZ振荡反应的影响[J]. 山东化工 2017(05)
    • [6].渤海海域BZ油田低渗储层特征与成因探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23)
    • [7].BZ—3M煤气发生炉炉底漏气问题的分析及综合治理[J]. 轻工科技 2014(07)
    • [8].BZ化学振荡法测定对氨基水杨酸钠[J]. 化学试剂 2012(05)
    • [9].化学波在一维BZ凝胶体系中的单向传递[J]. 广州化工 2016(05)
    • [10].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产能随有效压力的变化规律——以渤海南部BZ油田为例[J]. 中国海上油气 2014(05)
    • [11].BZ油田浅水三角洲储层地质建模研究[J]. 海洋石油 2012(03)
    • [12].复杂断块BZ油田合理注采比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9(02)
    • [13].塔中BZ井区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叠前精细预测技术[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6)
    • [14].交换环上四阶反对称矩阵李代数的BZ导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16(04)
    • [15].窄河道油藏平面模型水驱实验研究——以BZ油田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03)
    • [16].高效复合解堵体系在海上BZ油田M井的研究与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7(05)
    • [17].渤海BZ油田鸟足状浅水三角洲指状砂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2)
    • [18].利用BZ化学振荡体系检测中草药中的姜黄素[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3(03)
    • [19].近临界态油气藏开发特征及油气产出预测——以渤海BZ油田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05)
    • [20].基于课堂演示的BZ振荡反应改进[J]. 科技与创新 2018(21)
    • [21].BZ油田古近系储层沉积过程数值模拟[J]. 断块油气田 2017(05)
    • [22].渤海BZ油田水平注水井提高采收率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2(01)
    • [23].可换环上严格上三角矩阵李代数的BZ导子[J]. 数学杂志 2011(01)
    • [24].可换环上上三角矩阵李代数的BZ导子[J]. 晋中学院学报 2011(03)
    • [25].鸭黄病毒BZ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家禽 2011(21)
    • [26].BZ油田电潜泵全寿命管理下水平井提液研究与实践[J]. 钻采工艺 2019(05)
    • [27].渤海BZ油田储层定量预测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03)
    • [28].渤海BZ油田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沉积相及物源方向再认识[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03)
    • [29].预粗糙代数与BZ格[J]. 信息技术 2010(11)
    • [30].计算机相关技术在自动化仓库管理中的应用——以BZ公司为例[J]. 物流技术 2014(10)

    标签:;  ;  ;  ;  ;  ;  

    18.7%XM·BZ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及消解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