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备药阶段不安全因素分析

静脉输液备药阶段不安全因素分析

刘汉勤(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感染病科山东东营257034)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4-0115-02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是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也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如果不加强安全管理,均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静脉输液安全防护的认识,对每个环节都严格管理,提高输液质量,保障病人输液安全。

1、加强责任心,强化安全、法律意识

患者的法律意识在提高,我们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安全工作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措施之一。

(1)医嘱处理流程出错

如先执行医嘱后核对,医嘱核对不认真而出错,没有执行双人核对,转抄医嘱后没有执行双人核对,临时医嘱(非抢救医嘱)存在手写问题。这些都是医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应严格执行医嘱处理流程,杜绝任何不安全因素。

(2)药物核对有误

核对药物的护理人员因为人为因素,没有能发现备用药是错误的。

2、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减少输液微粒

(1)《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对100ml以上的注射液进行微粒限量检查,每1ml中含直径≥10um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直径≥25um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有文献报告:微粒在体内的潜伏期可达几十年!它们不能在体内代谢。目前我们对橡胶微粒、塑料微粒、玻璃碎屑、结晶体、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碳黑和中草药大量的胶体微粒有了较多的认识。还有一些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液后使患者肢体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输液反应。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坏死。由于红细胞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微粒作为异物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造成肺内肉芽肿。受微粒阻塞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器官。

(2)治疗室内人员太多,不符合治疗室管理要求

大多数的医院是在治疗室内配置静脉输液用药,对治疗室的管理达不到限制输液微粒产生的要求。有些医院已经配置了静脉输液中心,实行集中配送药品。我院也设置了静脉输液中心,相关数据正在取样检验阶段。

(3)瓶塞消毒不规范,未晾干就急于加药,可能将消毒液带人液体内。或者加药量大需多次穿刺皮塞,脱落皮赛也会混入液体内。

(4)配置方法不规范

切割安瓿时用力过大或周径太长,会产生较多的玻璃碎屑,要求是切割四分之一周径,并用消毒液消毒切割过的安瓿后等消毒液晾干再抽吸药液。安瓿倒置,针头于安瓿中抽吸,在抽吸过程中玻璃碎屑会混入药液中吸入注射器再加入液体袋内。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中。

(5)加药注射器反复使用,也会反复摩擦产生塑料微粒。

3、药品的贮存、配置存在隐患

(1)药品名称及包装相近,哌拉西林舒巴坦、他唑巴坦舒巴坦、曲松钠他唑巴坦,因药物名称相近,易看错导致使用错误。包装外形相近的药物会造成视觉误差,容易产生用药的错误。

(2)同一个药品多个剂型,同一种药品不同厂家、名称,也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3)药品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需低温保持、避光保存的药物没有按照使用要求存放。

(4)药物知识缺乏,新聘用护士,新药物使用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现用现配,输液过程应经常巡视患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抽药不尽,剩余量过多,达不到治疗用药效果,这个主要与生产厂家的制剂问题有关,护士很难抽吸干净药液。临床有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稀释后再回抽,反复几次,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剩余药液量。

(7)注意力不集中,加药过程因聊天、接听电话或其他事情,干扰了注意力容易加错药液。工作时间应避免闲谈,非紧急情况不中断加药工作。

4、其他因素

(1)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工作量大,大夜班、护士过于疲劳等也是易产生差错的危险因素。

(2)支持系统(药房)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如药品保存管理不严格,发药错误等。

(3)实习生带教不严,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易产生药液污染。

(4)做好患者的用药宣教,取得患者的配合。

标签:;  ;  ;  

静脉输液备药阶段不安全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