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焦燃烧SCT模型的热重实验研究及其比热容的DSC测定

粉煤焦燃烧SCT模型的热重实验研究及其比热容的DSC测定

论文摘要

目前,大型电站锅炉普遍使用粉煤悬浮燃烧系统,粉煤的燃尽度不仅反映了悬浮燃煤系统重要的运行特性,而且严重影响锅炉效率。如何运用简单有效的模型预报煤的燃尽度,对锅炉燃烧的优化调整与控制及锅炉设计均具有重要意义。煤粉燃烧以煤焦的燃烧为主,煤焦燃烧过程中的活性比表面积,是煤焦与氧气本征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重要参数,对从物理本质上探讨和解释煤焦的反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煤焦的热物性,如比热在燃烧各个阶段的变化,对于准确预测煤的着火等燃烧特性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三个煤样,在滴管炉(DTF)和热重分析仪(TGA)上制备了9种煤焦,分别测定了其孔径及比表面积分布,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表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分别以三种气氛、三个升温速率对所制得的焦样进行了热重分析,运用SCT反应动力学理论,得到了活性表面积Ae、临界活化能Ec和频率因子k0随燃尽度的分布;并应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对5种煤焦在(70500)℃范围内的比热容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煤焦燃烧过程中,活性表面积Ae随燃尽度α增大而增大,燃烧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时,活性表面积的变化速率也达到最大;活性比表面积的变化率随着燃尽度α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燃烧速率成正比,大部分曲线在燃尽度90%附近出现峰值,而后迅速降低。同种煤焦在高升温速率(30℃/min,50℃/min)下的活性比表面积变化率要明显高于低升温速率(10℃/min)下的值。应用SCT模型计算得到的不同实验煤焦的活化能Ec都表现出在反应开始和结束时较高,反应中期较低且分布较为平缓的特征。反应后期(α>85%),煤焦活化能快速上升,从(100200)kJ/mol增大到300kJ/mol。频率因子k0与活化能Ec的变化趋势相同,变化范围与焦样的种类有关,大致在(10-61011)kg/(m2sPa)之间。500℃以前,实验煤焦比热容的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变化趋势一致,都随温度升高单调增加,从70℃的0.9 J/g℃左右增大到500℃时的(1.41.7)J/g℃左右,一般实验值要略大于理论值。1100℃下的焦样,比热容均比1300℃下的焦样要大,且原煤中挥发份含量Vdaf越高,对应的两个热解温度水平下的焦样的比热值相差越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煤粉燃烧过程及其化学变化
  • 2.2 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 2.2.1 煤粉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
  • 2.2.2 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
  • 2.3 煤的化学、物理结构
  • 2.3.1 煤的化学结构
  • 2.3.2 煤的岩相结构
  • 2.4 煤焦燃烧过程中孔结构与活性表面积的变化
  • 2.5 煤焦的比热容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焦样品制备及孔隙结构分析
  • 3.1 煤焦样品制备
  • 3.1.1 实验煤样
  • 3.1.2 焦样制备
  • 3.1.3 试验台架及仪器
  • 3.1.3.1 管式沉降炉(DTF)
  • 3.1.3.2 激光粒度分析仪
  • 3.1.3.3 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
  • 3.1.3.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3.2 煤焦孔隙结构及微观表面形貌
  • 3.2.1 孔径分布
  • 3.2.2 煤焦微观表面形貌
  • 3.3 本章小结
  • 4 煤焦燃烧SCT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热重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SCT 理论建模
  • 4.3 TGA 实验传质特性分析
  • 4.4 实验
  • 4.4.1 三种不同气氛煤焦燃烧实验
  • 4.4.2 三个升温速率下煤焦燃烧实验
  • 4.5 TG 实验结果
  • 4.6 活性表面积 Ae
  • c 和频率因子 k0'>4.7 临界活化能 Ec 和频率因子 k0
  • 4.8 本章小结
  • 5 煤焦比热容的DSC 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3.1 煤焦比热容的理论模型及计算
  • 5.3.2 煤焦比热容理论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5.3.3 煤焦比热容与热解温度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升温速率选择对DSC实验和活化能计算的影响[J]. 煤炭与化工 2020(03)
    • [2].基于DSC的石蜡相变潜热检测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20(13)
    • [3].DSC定量分析聚乙烯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方法的研究[J]. 中国纤检 2020(07)
    • [4].基于DSC方法的船舶航向反馈控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6(22)
    • [5].DSC误报警的原因分析和处理[J]. 珠江水运 2016(19)
    • [6].基于DSC的预浸料固化工艺评价和优化[J].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16(01)
    • [7].基于DSC的小麦秸秆比热容分析与曲线拟合[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1)
    • [8].锦纶纤维的DSC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 中国纤检 2015(13)
    • [9].DSC法测定高密度聚乙烯熔融温度的精密度评价[J]. 计量技术 2017(02)
    • [10].DSC法测定聚合物熔融温度的研究[J]. 炼油与化工 2020(05)
    • [11].用DSC法研究混入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J]. 工程爆破 2019(06)
    • [12].基线选取对DSC法测试原油含蜡量的影响[J]. 油气储运 2017(07)
    • [13].应用DSC法测量有机热载体比热容[J]. 锅炉制造 2016(01)
    • [14].基于DSC的水稻秸秆比热容分析与曲线拟合[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01)
    • [15].真空预冷新鲜猪肉水分流失和DSC蛋白分析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13(01)
    • [16].DSC测试在电动工具行业的应用[J]. 电动工具 2011(02)
    • [17].DSC研究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9(06)
    • [18].DSC辅助木质素磺酸盐-聚糖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估[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7(07)
    • [19].DSC测试环氧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因素[J]. 上海化工 2013(06)
    • [20].DSC法测变压器油比热容的研究[J]. 变压器 2012(10)
    • [21].油页岩燃烧过程的DSC实验研究[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22].高密度聚乙烯DSC原位加速热老化特性研究[J]. 材料导报 2016(22)
    • [23].电子海图岸台DSC显示分析系统的技术扩展[J]. 天津航海 2017(02)
    • [24].DSC加速老化实验在聚丙烯寿命推算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 2015(08)
    • [25].氧化及平滑处理对DSC起始温度影响的研究[J].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2(05)
    • [26].DSC法测定甲烷水合物的临界温度[J]. 分析仪器 2011(05)
    • [27].基于DSC的数字直流调速系统设计[J]. 机电工程 2011(06)
    • [28].DSC法测原油比热容的误差分析[J].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13(04)
    • [29].稻米糊化温度DSC试验条件的优化及相关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11)
    • [30].基于DSC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设计[J]. 仪器仪表用户 2009(01)

    标签:;  ;  ;  ;  ;  

    粉煤焦燃烧SCT模型的热重实验研究及其比热容的DSC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