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调控模式研究

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调控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针对陕西玉米生产实际,以提升玉米产量、提高玉米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分别在陕西的渭北旱作农业区和关中灌溉农业区设置了5种玉米栽培模式进行试验,模式1:农户种植习惯;模式2: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目标:产量增长10%~15%,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0%~15%);模式3: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目标:产量增长10%~15%,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0%~15%);模式4:创高产栽培模式(目标:产量增长30%,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50%);模式5: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目标:产量增长30%,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50%)。探索陕西渭北旱作农业区和关中灌溉农业区玉米的生产潜力和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的生理特点,明确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增产增效的生理基础和生理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与农户种植习惯(模式1)比较,模式2、模式3、模式4及模式5等4种栽培模式的籽粒产量在2个试点均表现增产,模式2增产13.57%~14.49%,模式3增产20.83%~25.45%,模式4增产40.60%~58.52%,模式5增产36.66%~36.97%,4种栽培模式均实现了增产目标。2、与农户种植习惯(模式1)比较,模式2、模式3、模式4及模式5等4种栽培模式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个试点均不同程度提高,模式2提高23.87%~24.35%,模式3提高24.33%~29.83%,模式4提高37.68%~65.16%,模式5提高33.65%~42.69%,4种栽培模式均实现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标。3、与农户种植习惯(模式1)比较,模式2、模式3、模式4及模式5等4种栽培模式的氮肥利用效率(PFP)在2个试点表现为:模式2的PFP提高13.59%~14.50%,模式3的PFP提高20.83%~25.47%,模式4的PFP降低20.72%~29.69%,模式5的PFP仅提高2.49%~2.72%。模式2和模式3实现了玉米高产与水肥高效利用的目标,而模式4和模式5的氮肥利用效率较低。4、与农户种植习惯(模式1)比较,模式2和模式3玉米吐丝期光能截获量增加0.58%~15.91%,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加13.48%~24.49%,尤其是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8.50%~37.73%,玉米干物质转移率提高3.76%~89.51%,干物质转移量增加45.81%~268.12%,氮肥的玉米干物质生产效率提高13.48%~24.49%,氮肥的玉米花后干物质生产效率提高18.50%~37.73%,氮肥的玉米干物质转移效率提高14.29 %~88.73%。模式2和模式3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在于具有合理的群体结构,花后光合生产能力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干物质转运效率高,氮肥的玉米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的玉米花后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肥的干物质转移效率高。5、与农户种植习惯(模式1)比较,模式4和模式5的玉米吐丝期光能截获量增加9.74%~27.99%,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加29.03%~37.57%,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3.35%~55.68%是其高产的生理因素。与农户种植习惯(模式1)比较,模式4和模式5氮肥的玉米干物质生产效率降低1.08%~32.34%。模式4氮肥的玉米花后干物质生产效率降低22.16%~24.80%,其氮肥的干物质转移效率也降低1.41%~32.14%;而模式5氮肥的玉米花后干物质生产效率仅提高7.52%~10.65%,其氮肥的玉米干物质转移效率也仅提高7.14%~15.49%。模式4和模式5氮肥的玉米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的玉米花后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肥的干物质转移效率低是其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玉米的地位与生产状况
  • 1.1.1 玉米的地位
  • 1.1.2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 1.1.3 我国玉米生产状况
  • 1.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 1.2.1 选用高产、抗逆、耐密的优良杂交种
  • 1.2.2 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叶面积指数,改善玉米群体生理
  • 1.2.3 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 1.2.4 采用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环境
  • 1.2.5 科学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 1.3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概述
  • 1.4 玉米的需水规律概述
  • 1.5 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1.6 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 1.6.1 密度与LAI、LAD、NAR、CGR 之间的关系
  • 1.6.2 LAI、LAD、NAR 和CGR 之间的关系
  • 1.6.3 LAI、LAD、NAR、CGR 与产量的关系
  • 1.7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1.1 长武试验点概况
  • 2.1.2 杨凌试验点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田间管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产量及相关因素
  • 3.1.1 两个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籽粒产量
  • 3.1.2 两个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收获指数
  • 3.2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 3.2.1 两个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籽粒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
  • 3.2.2 两个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生物学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
  • 3.3 氮肥利用效率
  • 3.4 叶片光合性能
  • 3.4.1 单株叶面积
  • 3.4.2 叶面积指数
  • 3.4.3 光合势
  • 3.4.4 叶片净同化率
  • 3.4.5 叶绿素含量
  • 3.5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 3.5.1 干物质积累动态
  • 3.5.2 玉米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
  • 3.5.3 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 3.5.4 作物生长率
  • 3.5.5 干物质转移率
  • 3.5.6 干物质转换率
  • 3.5.7 干物质转移量
  • 3.6 光能截获量
  • 3.6.1 长武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光能截获量
  • 3.6.2 杨凌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光能截获量
  • 3.6.3 两个试点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光能截获量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技术优化集成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 4.2.2 不同栽培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玉米高产高效
  • 4.2.3 不同栽培模式的干物质转运效率与玉米高产高效
  • 4.2.4 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调控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