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四川省成都市610203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失的一种地质现象。它具有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破坏性的特点,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预防、避让和治理地质灾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引言

随着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人们对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问题更加的关心和关注。地质灾害不仅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好地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良好发展。

1地质灾害

是指自然地质的结构以及相应板块运动,或者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灾害也就因此发生。由于地质灾害来自于大自然,所以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在预测和防治方面都存在困难,造成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受到技术条件限制,现阶段仍然无法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只能是尽可能减少损失。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要对地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出自然运动的规律,以此作为预防灾害的参考依据,可以进一步改善效果。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土地退化等,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2.1客观因素

①气候因素:气候因素的变化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温度、降水等变化最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了加速作用;②地形地貌因素:特殊的地形地貌间接地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地形切割强烈、坡度大、山体分化破碎严重的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③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④植被因素:不同类型的植被和植被覆盖率直接或间接着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根系的深浅及喜水性的强弱对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改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2人为因素

①削山建房:由于部分地区建设用地紧张,人们开始向山要地,在山地丘陵开挖山体建造房屋,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削山建房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②开山采石:不合理不合法的开山采石活动破坏地表原生植被,造成山体裸露,碎石、尾砂淤塞水源,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部分企业未能按照矿山资源规划进行开采,有的甚至在禁采区进行开山采石活动,加大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系数;③开挖边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挖边坡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及崩塌,沟道中随意随意堆放弃土或废渣,形成泥石流的物源,在强降雨情况下造成泥石流灾害。

3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3.1完善科学研究体系

在发生地质灾害后,要迅速建立起应急方案,有利于减少损失。政府部门要安排人员开展救援工作,在现场进行正确指导,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运用先进技术可以解决遇到问题,进一步优化工作效果。技术可以为监测预警系统研发、灾害原因和应急模式模拟、灾后重建工作、环境恢复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发挥出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投入资金,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攻克过程中遇到难题。发挥出先进技术优势,有效运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去,有利于提升整体水平。

3.2设置地质灾害警报系统

危险性大的区域以及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设置预警预报系统(监控地质灾害区域的降雨量等,地质灾害点的位移、地面沉降、附近的工程活动等),危险性一般的区域加强巡查。在地质灾害地区设置警报装置是地质灾害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地质灾害警报装置设置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做好相关工作。首先,在警报装置的技术层面,主要是通过现代监控技术、视频通信技术等实时监测技术对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将监控地区的相关信息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发出灾害预警。其次,在地质灾害警报设置的管理层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层面反馈和传递的信息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辨别,也就是要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主要是加强地质灾害警报的人为管理,也就是安排专人负责当地的地质灾害预警工作,一般是安排当地的居民作为地质灾害观察员,通过技术和人为两个方面的结合来对地质灾害形成全方位的、科学的预警管理体系。

3.3调查区划建设

为了确保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先要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划分,这样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周边地质界线进行勘察,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可能性,制定与之应对的方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预警应急措施。我国有着多种地形,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等,灾害类型和发生频率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对于不同区域展开研究,总结出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作为防治策略制定的参考依据。调查区划建设,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明确,保证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4地质环境利用体系建设

4.1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首先,要对工程地质环境的相关信息和地质环境影响因素技能型分析,全面、充分的了解工程地质环境的风险类型,以此为依据建设安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同时要做好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避免地质灾害的反复发生。其次,要动态考虑人为因素在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利用方面的影响作用,及时的发现问题。另外,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方面,要用一种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分析工程地质环境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够确保地质环境利用的有效性。另外,为了更加全面的对地质环境情况进行考察,除了地质环境本身之外,还要对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比如工程建设安全评估、建设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等,同时要关注工程建设当中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4.2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要立足于区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基础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采用有效手段进行地质勘查和环境调查,对地质环境情况有全面了解。相关部门的评价要体现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等,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在不断改进中完善。区域地质环境体系建设应该包括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工程功能的区域划分、灾害防治的调控四个方面。对不同区域地质环境特征评价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策略,确保达到很好效果,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地质环境利用可以发展经济建设项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降低灾害发生的几率。

4.3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是指和环境有关的地质信息、区域内外等环境存在的风险性。做好工程安全评价工作,可以最大可能避免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时候,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才能发挥出资源的最大作用。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中,要学会用发展眼光去看待问题,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对收集信息整合、处理、分析,建立完善的地址环境安全体系,后期进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地质环境开发利用效率,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创建和谐自然环境。

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是一个动态的、长远的工作,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相互结合是地质灾害有效防治和地质环境有效利用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在实践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实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靠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彬,李丽华,王盼.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28(06):879-880+883.

[2]朱东波.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4):138-140.

[3]马娜.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139.

标签:;  ;  ;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