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消化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鳡消化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鳡无胃,肠道由前肠至后肠逐渐变细,肠道呈一“Z”字形弯曲,其肠长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6587x+5.4506(R2=0.9371)。鳡消化道可分为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食道粘膜褶皱较少。肠道粘膜褶皱发达,分支多,排列紧密,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杯状细胞丰富,纹状缘明显。从前肠至后肠,粘膜褶皱高度、粘膜下层厚度、环肌层厚度、纵肌层厚度及杯状细胞数量均逐渐减少。采用阿利新蓝与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方法(AB-PAS)(pH 2.5)、不同pH值(1.0、2.5)的阿利新蓝染色法(AB)、醛品红—阿利新蓝(AF-AB)(pH2.5)染色法和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方法PAS(pH 2.5)观察鳡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根据AB-PAS染色将鳡粘液细胞分成Ⅰ、Ⅱ、Ⅲ、Ⅳ4种类型。这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食道以Ⅱ、Ⅳ型为主,肠道各段粘液细胞的分布情况相似,均以Ⅲ、Ⅳ型居多。统计结果表明,从前肠到后肠粘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中、后肠粘液细胞分布密度分别为:447.5±72.7/mm2、410.48±63.15/mm2和382.14±72.14/mm2。不同pH值的阿利新蓝染色结果显示,鳡消化道内含有硫酸性粘液物质和羧酸性粘液物质,同时利用AF-AB(pH2.5)染色发现鳡消化道内有大量酸性粘液物质,其中羧酸性粘液物质含量多,硫酸性粘液物质较少。采用SABC法对鳡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胰高血糖素细胞(Glu细胞)在鳡肠道中为阳性,而5-HT细胞(EC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Som细胞)在肠道中均为阴性。胃泌素细胞(G细胞)在鳡肠道内均有分布,前肠分布最多,主要呈圆形,椭圆形,也有梭形和锥体形。胰高血糖素细胞(Glu细胞)仅在后肠有发现,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利用组织学方法-Grimelius嗜银染色法对鳡消化道的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是在鳡消化道内没有检测到嗜银细胞。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 1.2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研究进展
  • 1.2.1 粘液细胞的分型
  • 1.2.2 消化道中的粘液细胞
  • 1.2.3 粘液细胞的发生与变化
  • 1.2.4 粘液细胞的功能
  • 1.3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
  • 1.3.1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方法
  • 1.3.2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种类
  • 1.3.3 内分泌细胞形态特点与内分泌方式
  • 1.3.4 内分泌细胞的分布
  • 1.3.5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生理生化特点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鳡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消化道形态
  • 2.2.2 消化道组织结构
  • 2.3 讨论
  • 2.3.1 肠道长度与食性之间的关系
  • 2.3.2 鳡消化道的组织学特点
  • 2.3.3 肠道分段
  • 第三章 鳡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食道粘液细胞
  • 3.2.2 肠道粘液细胞
  • 3.3 讨论
  • 3.3.1 鱼类粘液细胞的类型
  • 3.3.2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 第四章 鳡消化道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内分泌细胞的显示结果
  • 4.2.2 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分布与形态特征
  • 4.2.3 胰高血糖素细胞(Glu细胞)的分布与形态特征
  • 4.3 讨论
  • 4.3.1 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功能
  • 4.3.2 未检测出5-HT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的原因
  • 4.3.3 分析未检测出嗜银细胞的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低浓度氯化钠溶液对淡水鱼类抗病机理的探讨[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2].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3].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J]. 水产学杂志 2011(01)
    • [4].上唇粘液表皮癌1例[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06)
    • [5].鱼类体表粘液分泌机制·组分与功能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2)
    • [6].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7].黄斑篮子鱼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3(05)
    • [8].中草药对牙鲆免疫力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9].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J]. 南方水产 2008(05)
    • [10].人工养殖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J]. 四川动物 2013(03)
    • [11].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J]. 海洋渔业 2011(03)
    • [12].鲇皮肤和鳃粘液细胞的分类、分布和分泌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06)
    • [13].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4(04)
    • [14].落葵薯粘液细胞分布及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6)
    • [15].红尾副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3)
    • [16].“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鳃、肝和肾组织结构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5(04)
    • [17].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消化道粘液细胞和胃泌素细胞的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5(03)
    • [18].3种景天植物叶片结构特征与抗寒性的关系[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02)
    • [19].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9(03)
    • [20].Trefoil因子和癌症关系研究进展[J]. 解剖科学进展 2009(04)
    • [21].白三烯及其调节剂在哮喘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J]. 临床肺科杂志 2015(01)
    • [22].单胃动物胃液的成分及作用[J]. 养殖技术顾问 2014(10)
    • [23].泥鳅消化系统发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24].落葵粘液细胞分布及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9(09)
    • [25].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摄食和运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J]. 海洋通报 2013(02)
    • [26].缢蛏外套膜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水产学杂志 2020(03)
    • [27].黄姑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28].6种抗旱灌木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2)
    • [29].欧洲鳗短钩拟指环虫病及其鳃组织病理[J]. 水产学报 2008(05)
    • [30].沙拐枣幼枝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J]. 北方园艺 2014(16)

    标签:;  ;  ;  ;  

    鳡消化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