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

论文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选择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改革路径,课程政策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驱动力。由于课程政策的本质是对课程利益的协调与分配,因此,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利益的分配结果。然而,由于课程政策主体在结构和在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上的缺失以及课程政策过程中程序正义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对政治、经济等社会工具价值的偏执,造成了课程整体功能与课程公正的缺失以及对受教育者学习自由的压抑。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合理价值取向,使课程改革收益的分享者是生活在现实生存场域中的绝大多数受教育者及其家庭,使课程改革成本的分担能够控制在一个被绝大多数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接受的合理范围和限度内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主要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论范式,综合运用历史—逻辑研究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借鉴政策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课程论、法学等学科的理论观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重大课程政策进行系统的价值审视,寻求被遮蔽于事实之后的各项课程政策方案的内部价值标准,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以期为能制定出价值取向合理、能妥善将改革成本的分担和改革收益的分享控制在可行、可接受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做出努力。除引言和结论外,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课程政策的实质和课程政策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本章首先对课程政策的概念和实质进行了界定与研究,指出课程政策实质是课程利益的分配。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内涵、特点、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基本的揭示与分析,以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从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进行了历史梳理和考察。这种梳理和考察主要从课程政策环境这个影响课程政策出台的外部动因和课程政策文本内容这个课程政策系统的输出结果两个维度进行。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情况。研究指出,对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等社会工具价值的偏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整体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这种社会工具性价值取向偏执所产生的原因。形成这种偏执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课程政策主体和课程政策程序方面的缺失。同时,本章也论述了这种价值取向的偏执在课程政策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它损害了课程公正、压抑了受教育者个体学习自由,并使课程丧失了整体功能。第四章从规范层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进行理论探索。课程政策的存在本身是多元而复杂的,看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研究视角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特别是价值问题,只有从多维度去认识,才有可能对其有比较全面、合理的把握,执着于单一维度的认识,往往会导致结论的偏执。因此,本章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课程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是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问题,即理想的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基本价值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五章从技术层面上提出现阶段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公平取向的构建问题。本章主要从伦理规范机制、程序规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建构三个视角探讨了如何保证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实现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
  • (一) 课程政策理论研究的缺失
  • (二) 课程改革实践的困惑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 (二) 课程政策研究述评
  • 三、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 (一) 学术价值
  • (二) 应用价值
  • 四、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一) 方法论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 对“基础教育”概念外延的限定和对课程政策分期的说明
  •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理性分析
  • 一、课程政策内涵的解读
  • (一) 关于公共政策内涵的理解
  • (二) 关于课程内涵的理解
  • (三) 关于课程政策内涵的理解
  • 二、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内涵
  •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的内涵
  • (二) 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内涵
  • 三、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与制约因素
  • (一) 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
  • (二) 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制约因素
  •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历史擅变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梳理
  • (一)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梳理
  • (二) 改革开放至今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梳理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
  • (一) 课程政策环境分析
  • (二) 受教育者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分析
  • (三) 课程政策内容的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然价值取向的检讨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社会工具价值取向偏执的归因
  • (一) 课程政策主体归因
  • (二) 课程政策制定程序归因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社会工具价值取向偏执的缺失
  • (一) 课程整体功能的丧失
  • (二) 课程公正的缺失
  • (三) 对受教育者个体学习自由的压抑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探寻
  •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性质社会定位的自我确证
  •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结构特点与教育性质的社会定位
  •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特点与教育性质的重新社会定位
  • 二、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表达
  • (一) 课程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人民利益最大化
  • (二) 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
  • (三) 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基本标准
  •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实现机制建构
  • 一、课程政策主体行政伦理规范机制的建构
  • (一) 课程政策主体的行政伦理责任
  • (二) 课程政策主体行政伦理规范机制的建构
  • 二、课程政策过程中程序规范机制的建构
  • (一) 公众课程决策参与机制的建构
  • (二) 课程政策评估修正机制的建构
  • 三、课程政策的利益协调机制建构
  • (一) 课程利益补偿机制的建构
  • (二) 课程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的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