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妇女学系/项目的课程设置研究

美国高校妇女学系/项目的课程设置研究

论文摘要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大学中正式设置妇女学课程的国家。随着妇女学课程在美国与全球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提升,妇女学的课程建设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近年来,妇女学课程在我国高校快速地普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开设妇女学课程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妇女学课程设置这一主题,较为全面、系统地搜集、梳理了美国妇女学课程设置的相关资料,并以美国若干大学的妇女学系/项目为案例,详细探讨了美国高校妇女学系/项目的课程设置,归纳、总结了妇女学课程设置的内容、特点,从而希望得出一些有益的建议,能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妇女学课程建设。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妇女学的基本理论,对美国高校妇女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当前妇女学的发展困境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妇女学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三部分,以美国不同类型的若干高校为例,探讨了这些高校的妇女学课程设置,从中归纳出妇女学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第四部分,对我国的妇女学课程发展进行了概述,结合美国高校妇女学课程设置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妇女学课程设置提出若干思考。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认为:第一、课程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妇女学学科的建设能否顺利并得到学术界重视,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第二、妇女学课程建设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诸如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式等。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进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本校妇女学课程的资源优势;第三、加强、推动妇女学课程建设,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性别意识,使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进而将这种观念延伸到社会中,这对构建文明健康的两性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妇女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美国妇女学的理论基础
  • 一、女性主义理论
  • 二、新女性主义理论
  • 三、社会性别理论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妇女学的发展历程
  • 一、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 二、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
  • 三、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三节 妇女学在美国高校的地位及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 一、妇女学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
  • 二、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妇女学系/项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类型
  • 第一节 妇女学系/项目的培养目标
  •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 二、培养目标的表述
  • 三、培养目标的分析
  • 第二节 妇女学课程类型
  • 一、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
  •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三、核心课程与交叉列课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妇女学的课程设置案例研究
  • 第一节 面向本科生的妇女学课程设置
  • 一、研究型大学的妇女学课程设置
  • 二、文理学院的妇女学课程设置
  • 三、社区学院的妇女学课程设置
  • 第二节 面向研究生的妇女学课程设置
  • 一、授予妇女学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
  • 二、授予妇女学博士学位的课程设置
  • 第三节 妇女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 一、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而服务
  • 二、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建立
  • 三、课程内容突出视角的多样性
  •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五、本土化与全球化相兼顾
  • 六、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有所异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高校妇女学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妇女学课程设置概述
  • 一、我国妇女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
  • 二、对我国高校妇女学课程设置的分析
  • 第二节 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
  • 一、传播新学术的途径:建立妇女学系
  • 二、建立合理的妇女学课程体系
  • 三、因地制宜,建立本土特色的妇女学课程
  • 四、不同层次高校的妇女学课程构成可有所差异
  • 五、倡导全球化与合作理念,建立密切联系
  • 第三节 小结及余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赖床君的瞌睡新闻台[J]. 初中生 2019(32)
    • [2].从研究到学科化并通向行动主义:中国妇女学30年反观与理论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02)
    • [3].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1)[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4].崛起中的亚洲妇女学述评——一名中国学者的视角[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4)
    • [5].禄丰县万名妇女学科技[J]. 云南支部生活 2009(09)
    • [6].妇女研究学科化的百年历程[J]. 中国妇运 2010(03)
    • [7].出没风波里——30年学术生涯回顾[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4)
    • [8].李小江教授来我校讲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9].“全球化与亚洲妇女、亚洲妇女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妇女研究论丛 2008(01)
    • [10].本期人物——柴焱[J]. 金秋 2015(19)
    • [11].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J]. 农家女 2009(04)
    • [12].依靠《农家女》杂志开展多项活动[J]. 农家女 2011(09)
    • [13].社会发展与青年学研究的方向[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 [14].“妇女/性别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04)
    • [15].巾帼致富正当时[J]. 兵团工运 2010(03)
    • [16].不忘初心记党恩跟党走[J]. 中国妇运 2017(04)
    • [17].苏区妇女学“犁田”[J]. 党史文苑 2019(05)
    • [18].高校开设妇女学学科前景展望[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
    • [19].高等教育学的未来:来自妇女学的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7)
    • [20].与性别教育一路同行[J]. 中国教师 2014(21)
    • [21].森海蘑菇 掬一捧怀柔的烟雨[J]. 北京农业 2014(28)
    • [2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5)
    • [23].学科承认的方式及其价值[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2)
    • [24].四十二团妇联开展普法读书活动[J]. 兵团工运 2009(02)
    • [25].“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通英[J]. 民族艺术 2017(05)
    • [26].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1)
    • [27].维权,为妇女撑起一片蓝天[J]. 兵团工运 2009(10)
    • [28].巾帼致富领头雁[J]. 兵团工运 2008(11)
    • [29].“60年的变迁与发展——女性·城市·成才”:上海妇女理论研讨会召开[J]. 妇女研究论丛 2010(01)
    • [30].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三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J]. 妇女研究论丛 2015(04)

    标签:;  ;  ;  ;  

    美国高校妇女学系/项目的课程设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