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

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

论文摘要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在高素质的劳动者身上,农民素质问题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及各个阶层高度重视的议题,其重要性已影响和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改变中国农村经济面貌和提高农民素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客观地论述中国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农民素质的概念,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民应有的素质结构及现状,对农民的身体素质通过系列数据从保障条件和平均预期寿命等六项指标进行考察,其总体状况是低于城市居民水平,地区间差别较大,虽然新时期有所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民道德文化素质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步;农民社会心理素质日趋理性和成熟,但是总体上看,在理想抱负、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农民的就业创业素质明显低下。第二部分列举了阳原县农民素质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结论,阳原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需要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技能结构不尽合理,非农业的职业技能匮乏,农民的年龄结构颁布并不均匀.第三部分提出了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做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从阳原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技术引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教育引起重视,注重新技术的推广等等.第四部分分析了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新型农民培养工作有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培养效果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问题,亟待改进和提高。第五部分提出了新型农民培养的基本目标,即应使农民具备如下基本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较高的道德水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基本的政治、民主素质等。还提出了不同类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即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具备就业能力,适应城市化进程,具有较强的转移就业能力,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具备发展能力,能够带头致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第六部分提出了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的体制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三是要加大对农民培养的资金投入;四是要加强资源整合;五是要健全和完善网络;六是要加强政策倾斜;七是要着重培养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商品意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调查取样
  • 1.4.3 问卷的填答方式
  • 1.4.4 研究方法
  • 1.5 从农民到新型农民
  •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
  • 2.1 农民素质概述
  • 2.2 当前农民素质制约着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 2.2.1 农民身体素质状况
  • 2.2.2 农民身体素质保障情况
  • 2.2.3 道德文化素质及现状
  • 2.2.4 社会心理素质及现状
  • 2.2.5 民主管理及法律参与意识及现状
  • 2.2.6 就业、创业素质及现状
  • 2.3 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三章 阳原县农民素质的现状
  • 3.1 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结构差异显著
  • 3.2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总量仍然偏低
  • 3.3 农民技能结构不尽合理,非农业的职业技能匮乏
  • 3.4 农民的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匀
  • 第四章 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 4.1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4.2 从阳原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技术引进
  • 4.3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教育引起重视
  • 4.4 注重新技术的推广
  • 第五章 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5.1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5.2 管理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 5.3 农民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 5.4 农民培养的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大
  • 第六章 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
  • 6.1 新型农民培养的基本目标
  • 6.2 不同类型农民的培养目标
  • 第七章 加强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的体制机制
  • 7.2 进一步加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 7.3 强化科技素质,提高科技转化能力
  • 7.4 加大对农民培养的资金投入
  • 7.5 加强资源整合
  • 7.6 健全和完善网络
  • 7.7 加强政策倾斜
  • 7.8 着重培养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商品意识
  • 附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作用[J]. 教师 2013(20)
    • [2].新型农民培养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四川农业科技 2016(02)
    • [3].浙江新型农民培养途径研究[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4].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5].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性: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 [6].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农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8].贫困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9(06)
    • [9].新型农民培养中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实证分析[J]. 世界农业 2009(11)
    • [10].新型农民培养: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6)
    • [11].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扎实推进全市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在2008年北京市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03)
    • [12].新型农民培养的制约瓶颈与破解对策——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J]. 文史博览(理论) 2013(09)
    • [13].基于农村校本课程视角的新型农民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15)
    • [14].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问题调查与实证分析[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11)
    • [15].新型农民培养实效与缺陷分析[J]. 求索 2011(07)
    • [16].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2)
    • [17].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河北省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09)
    • [18].泸州新型农民培养需求调查分析[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19].关于高职教育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的探讨[J]. 职业 2011(23)
    • [20].论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02)
    • [21].新型农民培养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以四川成都为例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09(01)
    • [22].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0)
    • [23].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与我国新型农民培养[J]. 现代哲学 2016(05)
    • [24].安徽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以阜阳、滁州和马鞍山为例[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2)
    • [25].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对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J]. 职业时空 2012(06)
    • [26].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新型农民培养[J]. 思想战线 2009(S1)
    • [27].从社会流动的视角看当前新型农民培养——以河南省为例[J]. 才智 2015(13)
    • [28].黑龙江省新型农民培养的路径选择[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9].河北省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11)
    • [30].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农学学报 2011(06)

    标签:;  ;  ;  

    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