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离体快繁及莪术油抑菌效应的初步研究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离体快繁及莪术油抑菌效应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莪术(Rhizoma Curcumae)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Curcuma)植物的主根茎或根茎。本文以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和蓬莪术(C. phaeocaulis Valetion)为材料,研究了莪术原植物的离体培养过程,并探讨了两种莪术原植物中莪术油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效果。分别以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幼芽、嫩叶、块茎和根为外植体,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培养基进行叶、块茎和根的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莪术幼芽的萌动、增殖、生根、炼苗移栽的培养。结果表明:诱导莪术叶、块茎和根愈伤组织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MS +2,4-D 1.0mg·L-1 + 6-BA 0.51.0 mg·L-1(+ NAA 0.3 mg·L-1),其中莪术叶愈伤组织诱导率总体高于块茎和根的诱导率。培养基MS +NAA 0.01 mg·L-1对诱导莪术幼芽的萌动最佳;幼芽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3.0 mg·L-1 + NAA 0.1 mg·L-1+ KT 1.0 mg·L-1,其增殖倍数达3.5以上;而生根培养基以1/2MS + NAA 1.0 mg·L-1+ BA 0.5 mg·L-1为最佳,生根率达100%,其移栽成活率达85%以上。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不同颜色、不同质地愈伤组织的内部结构,发现不同颜色和不同质地的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方式、大小等有所不同。采用抑菌实验和电镜技术等方法研究了莪术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最低抑制浓度(MIC)为6.25μL·mL-1时莪术油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表明莪术油对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最弱的是小麦赤霉病菌。电镜下观察菌丝的横切面表明,处理菌丝的细胞壁消失,原生质解体。表明莪术油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以及试剂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莪术的离体快繁研究
  • 2.1.1 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条件
  • 2.1.2 外植体的消毒和培养条件
  • 2.1.3 叶、块茎和根等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
  • 2.1.4 芽外植体的萌动、增殖、生根培养及移栽
  • 2.1.5 细胞学观察
  • 2.2 莪术油抑菌效应的研究
  • 2.2.1 真菌培养基
  • 2.2.2 植物病原真菌的活化培养
  • 2.2.3 莪术油的提取
  • 2.2.4 莪术油的配制
  • 2.2.5 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的测定
  • 2.2.6 抑菌圈试验
  • 2.2.7 最低抑制浓度(MIC)和菌丝生长量的测定
  • 2.2.8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2.2.9 半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
  • 2.2.10 透射电镜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莪术的离体快繁研究
  • 3.1.1 外植体的消毒和培养条件
  • 3.1.2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块茎、根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的影响
  • 3.1.3 不同激素组合对莪术芽萌动、增殖、生根培养及移栽的影响
  • 3.1.4 细胞学观察
  • 3.2 莪术油抑菌效应的研究
  • 3.2.1 广西莪术油的抑菌效应
  • 3.2.2 蓬莪术油的抑菌效应
  • 3.2.3 广西莪术油和蓬莪术油抑菌效应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外植体污染现象
  • 4.2 外植体褐化现象
  • 4.3 不同激素对莪术离体快繁的影响
  • 4.4 细胞学观察
  • 4.5 莪术油抑菌的作用
  • 文章综述
  • 1 药用植物莪术的研究进展
  • 1.1 化学成分及检测方法
  • 1.1.1 化学成分
  • 1.1.2 化学成分的检测
  • 1.2 提取工艺
  • 1.3 结构与组织学
  • 1.4 炮制研究
  • 1.5 药理作用与临床
  • 1.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2 植物精油应用的研究进展
  • 2.1 我国精油的种质资源
  • 2.2 精油的理化性质
  • 2.3 精油的应用
  • 2.3.1 抗菌方面的应用
  • 2.3.2 抗氧化方面的应用
  • 2.3.3 杀虫方面的应用
  • 2.3.4 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2.3.5 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 2.4 精油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西莪术栽培研究概述[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8(06)
    • [2].广西莪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J].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9)
    • [3].广西莪术多糖水提工艺优化及不同产地多糖含量测定[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16)
    • [4].利用SSR分子标记初步分析广西莪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0)
    • [5].超高效合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快速分析广西莪术化学成分[J]. 分析化学 2019(07)
    • [6].广西莪术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抗血栓实验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8(04)
    • [7].广西莪术的叶、根茎和块根中挥发油GC-MS对比分析[J]. 中国药师 2014(10)
    • [8].广西莪术种内变异类型中不同颜色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 中草药 2009(11)
    • [9].GC-MS法对广西莪术不同种质类型高挥发油含量的测定[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1)
    • [10].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成分分析[J]. 中药材 2009(03)
    • [11].广西莪术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J]. 药物分析杂志 2017(12)
    • [12].广东产广西莪术鲜、干品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及其GC-MS分析[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6(03)
    • [13].广西莪术的栽培繁殖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15(10)
    • [14].广西莪术试管内诱导根状茎形成的研究[J]. 中草药 2008(05)
    • [15].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9)
    • [16].广西莪术两个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简介[J]. 中药材 2009(08)
    • [17].不同断面颜色的广西莪术中吉马酮的含量测定[J]. 中医药导报 2019(10)
    • [18].不同醇沉浓度对广西莪术多糖含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10)
    • [19].桂郁金化学成分研究[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03)
    • [20].不同种质广西莪术根茎和须根挥发油含量比较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9(13)
    • [21].广西莪术优良种质资源植株形态和药材性状的对比分析[J]. 抗感染药学 2014(04)
    • [22].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J]. 中成药 2018(06)
    • [23].广西莪术蛀茎害虫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24].乙烯利对广西莪术及桂郁金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中药材 2014(06)
    • [25].广西莪术染色体的核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8)
    • [26].广西莪术水提取物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8(04)
    • [27].广西莪术化学成分研究[J]. 广西中医药 2016(02)
    • [28].4种不同品系广西莪术挥发油的比较[J]. 中国药师 2020(02)
    • [29].广西莪术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4)
    • [30].不同种质广西莪术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挥发油产量的聚类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02)

    标签:;  ;  ;  ;  ;  ;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离体快繁及莪术油抑菌效应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