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

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晕厥指由于脑血流低灌注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和姿势紧张维持丧失。晕厥在临床较为常见。晕厥原因有:心源性、脑源性、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反射有关。部分病人反复发作,可造成严重意外伤害,例如骨折、脑出血,甚至死亡。一般地说,与心、脑源性和代谢疾病有关的晕厥依靠目前常用的临床检查大多数可以明确诊断,但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诊断比较困难。不明原因的晕厥中绝大部分与神经反射有关,统称其为神经介导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许多种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不同原因引起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从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大脑突然缺血,发生晕厥。不同类型的晕厥触发因素及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触发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疲劳以及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特别是情绪活动,如紧张、生气、悲伤等,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倾斜试验从应用于临床已经20余年,它不但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也是进一步研究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机制的重要实验室手段。倾斜试验是应用倾斜床将受试者体位被动性由平卧位转成头高倾斜立位,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进而出现接近晕厥或意识完全丧失为阳性表现。倾斜试验阳性者,可以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约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 %,占所有晕厥患者的44%。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神经介导的直立不耐受性晕厥中的一种,是由神经反射诱发,发病特点是以收缩压、舒张压下降以及心率骤然下降为其特点,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如面色苍白、恶心、出汗等。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根据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特点将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分为3型:混合抑制型,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倾斜试验有助于VVS的诊断,但是临床开展倾斜试验不够普遍,而不明原因晕厥却是临床常见疾病,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仅依靠病史可作出怀疑性诊断,但对倾斜试验血流动力学观察,我们了解此病的发病特点以便进行诊断,并能深入探讨发病机制及进一步治疗方案。血管迷走性晕厥目前没有确定的治疗手段。目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等。物理治疗包括自身调节、倾斜训练;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药、茶碱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等。部分病人需植入永久起搏器。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一些临床问题,但是其中一些方法疗效尚不肯定,如近期有一些学者提出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效果不确切。经过治疗病人预后情况还缺乏研究资料,因此,有必要进行临床观察,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治疗转归,从询证医学方面寻找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以便形成更有效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案。观察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特点,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中的临床特征。对于倾斜试验阳性被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等治疗,观察治疗转归,以修正治疗方法形成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32例不明原因晕厥或近似晕厥的患者进行倾斜试验,记录倾斜试验中血压、心率、心律变化,比较晕厥者与未出现晕厥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倾斜试验阳性者中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混合抑制型的血流动力学差别。观察经倾斜试验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年龄、性别、季节、临床症状,总结其临床特点。对阳性者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给予美托洛尔口服,对照组给予茶碱,观察倾斜试验阴转率。部分病例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治疗转归,评价起搏治疗效果。结果倾斜试验阳性177例,其中混合抑制型137例,心脏抑制型6例,血管抑制型34例,分别占总数的75.7%,3.4%,19.2%。口服美托洛尔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阴转率86.4%,显著高于口服山莨菪碱组31.5%。植入永久起搏器后加服美托洛尔组倾斜试验阴转率83.3%,显著高于单纯永久起搏组20%。倾斜试验阳性表现特点:症状出现频率前三位为:头晕、出汗、恶心;大多数有血压下降。结论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安全有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确切,部分病例需起搏保驾下服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转归的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探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9(04)
    • [2].延续护理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出院后的应用效果[J]. 中国临床护理 2016(05)
    • [3].浅议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0(12)
    • [4].中医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3)
    • [5].直立训练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10)
    • [6].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物理训练疗法[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7(09)
    • [7].候选基因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医刊 2015(05)
    • [8].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咋回事[J]. 健康博览 2018(12)
    • [9].53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20)
    • [10].26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15)
    • [11].核素脑血流测定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意义[J]. 现代医药卫生 2008(04)
    • [12].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2)
    • [13].儿童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11)
    • [14].怎样干预血管迷走性晕厥[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4(10)
    • [15].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07)
    • [16].盐酸米多君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判断[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8)
    • [17].血管迷走性晕厥12例诊治体会[J]. 贵州医药 2008(02)
    • [18].尿动力检查并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天津护理 2018(02)
    • [19].直立训练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 2014(13)
    • [20].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 2008(05)
    • [21].单腔起搏器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急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01)
    • [22].晕厥教育基础上应用两种药物治疗及直立训练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疗效比较[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15)
    • [23].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现状与诊断策略[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08)
    • [24].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J]. 山东医药 2008(46)
    • [25].扩容与药物并行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J]. 中国社区医师 2010(46)
    • [26].血管迷走性晕厥——“反复发作心悸、胸闷伴晕厥”病案讨论[J]. 中国临床医生 2009(06)
    • [27].排尿突发血管迷走性晕厥1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15)
    • [28].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训练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J]. 浙江医学 2014(10)
    • [29].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3)
    • [30].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4)

    标签:;  ;  ;  ;  

    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