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的对比研究

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的对比研究

一、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屾,吴平珍[1](2020)在《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的疗效。方法将31例重症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用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一个月;治疗组给予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一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躁狂症状缓解时间(11.2+)d,住院时间(19)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5.1)和(25)](均P<0.05),治疗组躁狂症状轻于对照组。结论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明显好于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的疗效

YathamLakshmiN;KennedySidneyH;ParikhSagarV;SchafferAyal;BondDavidJ;FreyBenicioN;SharmaVerinder;GoldsteinBenjaminI;RejSoham;BeaulieuSerge;AldaMartin;MacQueenGlenda;MilevRoumenV;RavindranArun;O′DonovanClaire;McIntoshDiane;LamRaymondW;VazquezGustavo;KapczinskiFlavio;McIntyreRogerS;KozickyJan;KanbaShigenobu;LaferBeny;SuppesTrisha;CalabreseJosephR;VietaEduard;MalhiGin;PostRobertM;BerkMichael[2](2019)在《2018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指南:双相障碍的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NMAT)曾于2005年发布了第1版双相障碍管理指南,并分别于2007、2009和2013年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其中最近的2次更新是与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ISBD)合作完成。2018版CANMAT/ISBD双相障碍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反映了自2005年首版指南发表以来本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疾病诊断与疾病管理的更新以及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近期研究进展。这些前沿进展中综合考虑了循证证据的级别,并基于治疗疗效、临床实践经验、安全性、耐受性和药物导致的转相风险等,对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方案进行了简明而清晰的推荐。本指南中新增内容涵盖了双相Ⅰ型障碍(BD-Ⅰ)的躁狂发作急性期、抑郁发作急性期和双相障碍维持期的一线及二线治疗推荐等级划分。这种对治疗推荐等级的划分综合考虑了治疗方法对双相障碍不同时相的影响,将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基于循证证据的治疗决策。锂盐、喹硫平、双丙戊酸盐、阿塞那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利培酮和卡利拉嗪单药或联合使用被推荐为躁狂发作急性期的一线治疗选择。BD-Ⅰ抑郁期的一线治疗选择包括喹硫平、鲁拉西酮、锂盐、拉莫三嗪单药,鲁拉西酮联合锂盐或双丙戊酸盐或拉莫三嗪辅助治疗。尽管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通常应继续用于BD-Ⅰ的维持期治疗,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抗抑郁药)。现有数据表明,锂盐、喹硫平、双丙戊酸盐、拉莫三嗪、阿塞那平和阿立哌唑单药或联合治疗应被视为维持治疗的初始或更换治疗方案时的一线选择。除了探讨BD-Ⅰ的相关问题外,本指南中还对双相Ⅱ型障碍(BD-Ⅱ)的临床管理进行了系统回顾并给予治疗推荐,同时针对特殊人群也有相关推荐,如处于各个生殖周期的女性、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此外,本指南中还讨论了特定精神疾病及共病(如物质滥用、焦虑障碍和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最后,本指南中概述了安全性和药物监测的相关问题。CANMAT/ISBD工作组希望本指南能够成为全球临床医生的实用工具。

吴招香[3](2018)在《奥氮平冲击治疗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奥氮平冲击治疗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医院接收的躁狂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氮平冲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4周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试验组BRM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狂症患者应用奥氮平冲击治疗后,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轻躁狂症的严重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

周云云,王小红,兰润林[4](2018)在《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对双相Ⅰ型躁狂IL-17表达的影响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对双相Ⅰ型躁狂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双相Ⅰ型躁狂患者72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结果:治疗1周、4周、6周,观察组患者BRM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10.458,-26.019,-18.573;P<0.01),观察组患者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8.213,-16.795,-25.483;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5)。结论:对双相Ⅰ型躁狂患者,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效果优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有利于减轻躁狂症状,改善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张永强[5](2018)在《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CMIA测定患者血药浓度,分析联合奥氮平治疗后丙戊酸钠浓度的变化,以及年龄、性别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同时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市某专科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60例双相Ⅰ型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奥氮平和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2、4、8周末早上取空腹血液应用CMIA对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进行多点倍比稀释测定。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第8周末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心电图、体重等进行常规检查,并采用副反应量表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段,观察组患者的丙戊酸钠浓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除29-40岁与41-48岁年龄组间没有差异外,其余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平均丙戊酸钠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给药剂量先多后少。(3)女性患者的丙戊酸钠平均浓度(80.4μg/ml)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4)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BRMS评分分别为(39.6±6.5)分和(39.1±6.8)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BRMS评分分别为(28.9±4.7)分及(32.7±5.2)分,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BRMS评分为(17.3±3.7)分及(21.4±4.3)分,差异显着(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BRMS评分分别为(12.2±2.0)分及(15.6±2.5)分,观察组患者的BR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着(P<0.05)。(5)经过8周的治疗,在观察组80例患者中,患者临床疗效等级判定为治愈的有51例(63.7%)、显效15例(18.8%)、进步8例(10.0%)、无效6例(7.5%),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在对照组8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等级判定为治愈的有42例(52.5%)、显效13例(16.2%)、进步10例(12.5%)、无效15例(18.8%),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2%;两组有效率比较c2=4.440,v=1,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6)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肝功异常、口干、便秘、头晕、心电图(ECG)异常的概率相差不大,但观察组患者出现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嗜睡的概率明显高于比对照组,而对照组血象异常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I型障碍时,可降低丙戊酸钠的使用剂量,年龄、性别对丙戊酸钠的浓度均有影响,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I型障碍中的疗效确切,且可快速起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于希洋[6](2017)在《托吡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托吡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及病房收治的躁狂症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托吡脂口服。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G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GI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但观察组CGI评分下降程度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乏力,观察组恶心呕吐6例、头晕2例、嗜睡2例、乏力2例;对照组恶心呕吐4例、头晕1例、嗜睡1例、乏力2例,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托吡脂联合丙戊酸钠能显着提高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梁守芳,袁锋[7](2017)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结合用于治疗双相躁狂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结合使用治疗双相躁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海丰县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双相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和对照组,结合组患者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躁狂量表(B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6周结合组患者的躁狂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结合组患者的复发率7.1%较对照组28.6%低(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躁狂症安全有效。

赵日霞[8](2016)在《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躁狂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行为学角度探讨针刺疗法的抗躁狂效果,以Glu/GABA平衡调节系统为切入点,通过检测大鼠海马GLU及GABA能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和谷氨酸NMDA受体亚基和GABAA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来研究Glu/GABA兴奋/抑制平衡调节系统在躁狂状态下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探讨针刺的抗躁狂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分子靶点,初步为针刺治疗躁狂症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基础。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躁狂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针刺穴位组采用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穴进行处理,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针刺非穴组:在上述3穴位旁边的非穴位点进行针刺,针具、针刺方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均同针刺组;丙戊酸钠组:予丙戊酸钠300mg/kg体重,溶于2m1纯净水中灌胃,1次/天,连续7天。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行为、记录脱离水环境到第一次进入睡眠的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并进行旷场试验。第8天处死所有大鼠,检测大鼠海马脑区GABA及Glu能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以及检测各组动物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NR2B,GABAA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1.精神、行为变化方面模型组大鼠睡眠剥夺1天后表现兴奋,在不同平台间四处乱窜,对外界轻微声、光刺激敏感,对声光刺激表现出惊恐状;睡眠剥夺3天后表现为呆滞,头面部肌肉轻微抽动伴有须动,蹲在平台上低头思睡,常因打盹而反复跌落水中,惊醒后又爬上平台,活动、进食减少,刺激后出现乱咬等攻击性行为。睡眠剥夺57天大鼠精神不振,进食活动少,出现全身毛发竖起,极度易激惹,攻击撕咬行为增多。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有类似表现。2.睡眠潜伏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可导致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且组内各大鼠个体的睡眠潜伏期均超过30min,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的睡眠潜伏期均显着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间两两比较,针刺穴位组与丙戊酸钠组睡眠潜伏期均较针刺非穴组显着缩短(p<0.01;p<0.05),而针刺穴位组与丙戊酸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3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其中针刺穴位和丙戊酸钠的治疗作用相当,均优于针刺非穴。3.旷场试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水平活动得分均显着降低(p<0.01),提示造模可导致大鼠水平活动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和针刺非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穴位组的水平活动得分则较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针刺穴位组相比,丙戊酸钠组和针刺非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垂直活动得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可导致大鼠垂直活动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组3个治疗组的垂直活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种干预措施对大鼠垂直活动无明显影响。4.glu和gab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glu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1),提示:睡眠剥夺造模可致大鼠海马glu含量增加而gaba含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组glu阳性神经元表达显着下降(p<0.01),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但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穴位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可有效改善睡眠剥夺所致大鼠海马的glu含量增加和GABA含量减少,而针刺非穴位则无此作用。5.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NR2B和GABAAR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R2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穴位组NR2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针刺非穴组无显着差异(P>0.05)。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穴位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组间NR1和NR2A和GABAAR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刺穴位能有效改善睡眠剥夺躁狂模型大鼠的睡眠潜伏期延长现象,并一定程度减轻因长期睡眠剥夺所致的体能消耗状态下的部分行为抑制,有较好的抗躁狂作用,其效果优于丙戊酸钠和非穴位针刺。2.睡眠剥夺法造模可致大鼠海马CA1和CA3区GLU含量增加,GABA含量减少,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可有效改善睡眠剥夺所致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GLU和GABA含量失衡,而针刺非穴位则无此作用。提示调整海马脑区GLU和GABA的含量失衡可能是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抗躁狂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3.睡眠剥夺可使GLU的NMDA受体NR2B表达增多,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抗躁狂的作用途径可能通过减少NR2B的表达减轻GLU的兴奋性毒性有关。

张伟[9](2014)在《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双相心境障碍(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的情感障碍中约50%是BPD,BPD的发作性、复发性特点尤为明显,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加强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受到普遍重视。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除要求安全有效外,还需要不致促发情感转相,并能预防反复发作。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双相心境障碍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陈旭[10](2014)在《丙戊酸钠治疗心境障碍-躁狂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丙戊酸钠治疗心境障碍-躁狂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诊的60例心境障碍躁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碳酸锂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予以丙戊酸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86.4%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5.2±3.1)、TESS评分(5.1±2.2)分低于对照组(9.6±4.2)分,(9.3±3.1)分,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总计30.0%低于对照组6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戊酸钠在治疗心境障碍-躁狂症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 果
3 讨 论

(3)奥氮平冲击治疗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BRMS评分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4)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对双相Ⅰ型躁狂IL-17表达的影响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3 观察指标
        1.2.3. 1 BRMS评分比较
        1.2.3. 2 疗效判定
        1.2.3.3 IL-17测定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BRMS评分比较
    2.2 临床疗效比较
    2.3 治疗前后IL-17水平比较
3 讨论

(5)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疗效及安全性评定
    4.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被试不同时间段丙戊酸钠浓度比较
    2.各年龄段对丙戊酸钠浓度的影响
    3.性别对丙戊酸钠浓度的影响
    4.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RMS评分的比较
    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6.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6)托吡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
        1.3.2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
        1.3.3 副反应量表 (TESS)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后的总体印象评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ESS评分比较
3 讨论

(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结合用于治疗双相躁狂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躁狂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8)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针刺对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MMPM)躁狂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1.实验材料
    2. 干预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LU和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Glu/GABA兴奋/抑制平衡系统的调控作用研究
    1.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线治疗
    1. 碳酸锂:
    2. 丙戊酸盐:
    3. 卡马西平 (CBZ) :
    4. 拉莫三嗪 (LTG) :
    5. 奥氮平:
    6. 利培酮:
    7. 奎硫平:
    8. 阿立哌唑:
    9. 齐拉西酮:
二、其它药物
    1. 托吡酯:
    2. 氯氮平:
    3. 联合治疗:
    4. 难治性双相心境障碍治疗的增效剂:
三、双相心境障碍抗抑郁发作治疗

(10)丙戊酸钠治疗心境障碍-躁狂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RMS分值的对比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2.3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J]. 韩屾,吴平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8)
  • [2]2018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指南:双相障碍的管理[J]. YathamLakshmiN;KennedySidneyH;ParikhSagarV;SchafferAyal;BondDavidJ;FreyBenicioN;SharmaVerinder;GoldsteinBenjaminI;RejSoham;BeaulieuSerge;AldaMartin;MacQueenGlenda;MilevRoumenV;RavindranArun;O′DonovanClaire;McIntoshDiane;LamRaymondW;VazquezGustavo;KapczinskiFlavio;McIntyreRogerS;KozickyJan;KanbaShigenobu;LaferBeny;SuppesTrisha;CalabreseJosephR;VietaEduard;MalhiGin;PostRobertM;BerkMichael.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9(01)
  • [3]奥氮平冲击治疗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 吴招香. 医疗装备, 2018(19)
  • [4]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对双相Ⅰ型躁狂IL-17表达的影响及疗效[J]. 周云云,王小红,兰润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7)
  • [5]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分析[D]. 张永强. 青岛大学, 2018(12)
  • [6]托吡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于希洋.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2)
  • [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丙戊酸钠结合用于治疗双相躁狂症临床观察[J]. 梁守芳,袁锋.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1)
  • [8]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作用研究[D]. 赵日霞.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2)
  • [9]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J]. 张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20)
  • [10]丙戊酸钠治疗心境障碍-躁狂症的疗效观察[J]. 陈旭.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5)

标签:;  ;  ;  ;  ;  

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