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对策

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对策

汪云霞何世娟张秀容罗文学王雪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有效性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2150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院前急救存在有效率低、医疗资源耗损严重等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开展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及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等措施,再对我院2150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院前急救有效率显著提高。结论规范急救网络建设,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作好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及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分析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016-02

急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急救过程分“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和“重症监护”三个阶段。实践证明:这一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急救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在院前急救这一环节仍存在许多现实矛盾需要重视和克服。客观分析院前急救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无疑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对象和方法

对我院2010年4月到6月院前急救2150例进行分析发现院前急救存在严重缺陷,并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再对我院2010年10月到12月院前急救2150例的院前急救有效救治率,急救耗时(到达呼救现场或转运现场的时间)等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

见表1-4。

3讨论

3.1现状分析

3.1.1急救网络不健全院前急救应遵循就近、救急、迅速、高效的急救原则,做到操作规范、反应及时,尽量减少死亡或致残的发生。但完成这一功能必须依托完善的急救网络,各网络医院需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专业从事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五分钟,急救车几乎不可能在这一时间内赶到现场,达不到急救的效果。

3.1.2急救技术严重依赖专业医务人员有人受伤或突发疾病,在发病最初5分钟内的抢救至关重要,可以减少80%的死亡率,但救护车几乎不可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由于市民普遍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更少,交警、消防等特殊人群也没有进行规范的急救培训,多数猝死患者在群众的观望中、等待医务人员的到来中去世。

3.1.3急需专业化队伍建设需要急诊救护的,一般都是病情危重、复杂的、跨专业的病人,在院前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明确的判断,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等[1]。但目前我院急救的值班医生并不固定,仅有4名专业急救医师,急救质量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进行专科化的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3.1.4医疗资源耗损严重,急救职责与实际功能失调我院是三甲医院,急诊科只有11名医生,承担每天24小时急诊及夜门诊业务,还要承担每天二三十次的出车急救任务,而出诊的全是医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医生,主治医师占52%,甚至有副高职称的高级专家(占10%),而医护人员随车出诊,在现场进行有效救治的内科仅73.7%,外科也只有76.2%,多数时候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故我院院前急救医疗成本过高。

3.1.5我市没有法律保障的专门救护车道,堵车是延误急救的重要原因。且按照交通管理规定,救护车空车不能鸣笛,不能超速,否则遭罚款。这给急救工作带来了障碍,也是急救人员延迟到达的纠纷原因之一。救护车有呼必出诊,但经常到达现场时不见病人,或病人已好转而不来医院,导致急救人员出空车。我院出车空转率达4.7%,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随急救车出车的包括司机、医生、护士共3人,没有专门的担架工,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同时还要承担搬运工作,有时还受到病人家属的责备辱骂,致心身疲惫,医患关系不和谐。市民应树立急救先行的意识,开辟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为急救提供条件。

3.2干预对策

3.2.1急救网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把有急救条件的乡镇、社区卫生院,红十字会,甚至村卫生室也纳入120网络,同时在高危等公共场所设立急救站,提高急救成功率。

3.2.2向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意识对社区市民、企业员工开展群众性救护知识培训,普及宣传救护相关知识。同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急救技术的演习,以提高社会人群应急处理能力。

3.2.3组织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开展全科医师及全科护士培训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训练,如心肺复苏、电击除颤、固定、搬运等的学习及培训。

3.2.4对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学习宣传应用,执行心肺复苏新程序由ABC改为CAB。要求120台调度员接到院前急救电话询问病情后对心脏骤停晕倒者,指导目击者立即给予患者胸外心脏按压,直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2]。

3.3应用效果通过加强急救网络的建设,在群众中开展救护知识宣传教育及急救技能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中开展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培训,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开展工作,对科内医护人员坚持急救技能训练。完善了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系措施后全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意识普遍提高,急救耗时有所缩短。

3.4院前急救的发展方向

3.4.1急救现代化现代化的通讯、现代化的交通、现代化的医疗辅助设备是院前急救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是急救效率和效果的保障,因此要提高急救的质量,就必须首先实行急救辅助设施的现代化,仅仅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是不行的。

3.4.2急救大众化构建群众性急救网络是院前急救的基础,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力争让50%的市民掌握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才能达到人人应救护、人人能救护的目的,弥补目前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滞后性。

3.4.3急救标准化急救病例往往发生突然、病情复杂、救护难度大,但其发生发展必有客观规律可循,深入研究其客观规律,制定规范的紧急救援对策和方案,开展急救管理标准化[3],实施高效率的现场急救,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利用化,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取得最好效益。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院前急救水平是区域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4],需要社会的高度重视、大量投入,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克服各种矛盾,才能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保障整个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努力加强和提高第一时段救治的质量[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947.

[2]《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

[3]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572.

[4]赵会民,郑文军,王熙斌等.院前急救的若干问题和解决思路.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25):349-350.

标签:;  ;  ;  

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