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状前体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基于层状前体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层状材料为前体,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层状正交结构LiMnO2和掺钴Lix[CoyMn1-y]O2(y=0.1、0.3、0.5)正极材料;采用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氧化物(LDHs)前体直接焙烧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MFe2O4(M=Ni、Co、Ni-Zn、Zn)负极材料。采用XRD、in situ HT-XRD、ICP、7Li-MAS-NMR、FT-IR、TG-DTA-DTG-EGMS、T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合成工艺、反应机理以及材料组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影响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以层状Mn(OH)2作为反应前体,以(NH4)2S2O8作为氧化剂,以LiOH作为锂源同时提供插层反应助力并控制氧化反应进度,在温和条件下,原位合成出纳米级高含锂量片状正交结构LiMnO2(ο-LiMnO2)。ο-LiMnO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首次充电容量为243mAh·g-1,首次可逆容量为220mAh·g-1,30周循环后可逆容量为192mAh·g-1。 以Mn(OH)2和Co(OH)2的共沉淀作为前体,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可以合成出不同掺钴量的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x[CoyMn1-y]O2(y=0.1,0.3,0.5)。当Co元素含量为y=0.5时,产物具有与层状LiCoO2相同的α-NaFeO2结构,Co元素可以有效抑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锂离子电池概况
  • 1.1.1 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 1.1.2 锂离子电池与其他二次电池的性能比较及特点
  • 1.1.3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1.2.1 钴酸锂
  • 1.2.2 镍酸锂
  • 1.2.3 锂钒氧化物体系
  • 1.2.4 锂锰氧化物体系
  • 2O4'>1.2.4.1 尖晶石型LiMn2O4
  • 2'>1.2.4.2 正交结构LiMnO2
  • 2'>1.2.4.3 单斜结构LiMnO2
  • 1.2.5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掺杂及表面修饰
  • 1.2.6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1.3.1 石墨化碳材料
  • 1.3.2 无定形碳材料
  • 1.3.3 氮化物
  • 1.3.4 硅基材料
  • 1.3.5 锡基材料
  • 1.3.6 新型合金
  • 1.3.7 复合金属氧化物
  • 1.3.8 其他负极材料
  • 1.4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 1.4.1 非水液体电解质
  • 1.4.2 聚合物电解质
  • 1.4.3 无机固体电解质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合成仪器
  • 2.3 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 2.3.3 固体核磁共振
  •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3.5 热分析-质谱联用
  • 2.3.6 比表面积测试
  • 2.3.7 透射电镜
  • 2.3.8 激光粒度分析
  • 2.3.9 电池测试
  • 2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三章 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正交LiMnO2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样品制备
  • 2影响因素的考察'>3.3 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正交LiMnO2影响因素的考察
  • 3.3.1 锂化剂对产物的影响
  • 3.3.2 氧化剂对产物的影响
  • 3.3.3 插层前体晶化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3.3.4 洗涤条件的影响及插锂位置表征
  • 2热稳定性表征'>3.3.5 o-LiMnO2热稳定性表征
  • 2结构表征'>3.3.6 优化条件下o-LiMnO2结构表征
  • 2电化学性能表征'>3.4 o-LiMnO2电化学性能表征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x[CoyMn1-y]O2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四章 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掺钴Lix[CoyMn1-y]O2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样品制备
  • x[CoyMn1-y]O2(y=0.1、0.3、0.5)结构组成表征'>4.3 掺钴Lix[CoyMn1-y]O2(y=0.1、0.3、0.5)结构组成表征
  • 4.3.1 不同含量掺杂元素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4.3.2 掺杂产物化学组成表征
  • 0.84[Co0.51Mn0.52]O2热稳定性表征'>4.3.3 层状Li0.84[Co0.51Mn0.52]O2热稳定性表征
  • x[CoyMn1-y]O2(y=0.1、0.3、0.5)电化学性能表征'>4.4 掺钴Lix[CoyMn1-y]O2(y=0.1、0.3、0.5)电化学性能表征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2+-Fe2+-Fe3+-SO42--LDHs的制备及热分解行为分析'>第五章 层状前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负极材料---层状前体M2+-Fe2+-Fe3+-SO42--LDHs的制备及热分解行为分析
  • 5.1 引言
  • 5.2 样品制备
  • 2+Fe3+-SO42--LDHs的制备'>5.2.1 Fe2+Fe3+-SO42--LDHs的制备
  • 2+-Fe2+-Fe3+-SO42--LDHs(M=Ni、Co、Ni-Zn)的制备'>5.2.2 M2+-Fe2+-Fe3+-SO42--LDHs(M=Ni、Co、Ni-Zn)的制备
  • 2+-Fe2+-Fe3+-SO42--LDHs(M=Fe、Ni、Co、Ni-Zn)结构表征'>5.3 M2+-Fe2+-Fe3+-SO42--LDHs(M=Fe、Ni、Co、Ni-Zn)结构表征
  • 2+-Fe2+-Fe3+SO42--LDHS(M=Fe、Ni、Co、Ni-Zn)热分解行为分析'>5.4 M2+-Fe2+-Fe3+SO42--LDHS(M=Fe、Ni、Co、Ni-Zn)热分解行为分析
  • 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5.4.1 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
  • 2+-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5.4.2 Ni2+-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
  • 2+-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5.4.3 Co2+-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
  • 2+-Zn2+-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5.4.4 Ni2+-Zn2+-Fe2+-Fe3+-SO42--LDHs热分解行为分析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2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六章 层状前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负极材料---MFe2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样品制备
  • 2O4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6.3 NiFe2O4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2O4结构及形貌的影响'>6.3.1 焙烧温度对NiFe2O4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2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6.3.2 焙烧温度对NiFe2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O4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影响'>6.3.3 焙烧时间对NiFe2O4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 2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6.3.4 焙烧时间对NiFe2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O4电化学反应机理'>6.4 NiFe2O4电化学反应机理
  • 2O4电化学性能研究'>6.5 CoFe2O4电化学性能研究
  • 0.33Zn0.66Fe2O4电化学性能研究'>6.6 Ni0.33Zn0.66Fe2O4电化学性能研究
  • 6.7 小结
  • 参考文献
  • 2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七章 层状前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负极材料---高比表面ZnFe2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样品制备
  • Ⅲ-SO42--LDHs的制备'>7.2.1 ZnFe-SO42--LDHs的制备
  • 2O4的制备'>7.2.2 ZnFe2O4的制备
  • Ⅲ-SO42-LDHs结构表征'>7.3 前体ZnFe-SO42-LDHs结构表征
  • 7.4 焙烧产物结构表征
  • 2O4结构表征'>7.4.1 ZnFe2O4结构表征
  • 2O4比表面积表征'>7.4.2 ZnFe2O4比表面积表征
  • 2O4电化学性能表征'>7.5 ZnFe2O4电化学性能表征
  • 7.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展望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用共轭亚油酸构筑层状液晶的药物传递系统[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0(04)
    • [2].层状淤沙对混凝土重力坝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3)
    • [3].铋层状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进展[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4].弹性板理论在陡倾角层状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6(07)
    • [5].超声法高效剥离层状磷酸盐材料[J]. 科技信息 2011(10)
    • [6].深埋隧洞层状围岩变形分析[J]. 金属矿山 2009(04)
    • [7].多元层状陡立土质边坡差异性风蚀效应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09)
    • [8].聚合物层状组装膜[J]. 高分子学报 2008(07)
    • [9].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与非均衡发展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 [10].层状空间操作解读[J]. 建筑与文化 2016(02)
    • [11].层状护发凝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广东化工 2016(15)
    • [12].层状钛硅酸盐的制备及表征[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3].软弱层对层状复合泥岩体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 工程勘察 2018(06)
    • [14].层状二硫化钼研究进展[J]. 物理学报 2016(01)
    • [15].层状周期结构动力衰减域特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3(09)
    • [16].微重力滴灌层状土壤入渗特性及湿润模式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1)
    • [17].层状复合板层间剪切强度的研究现状[J]. 机械制造 2009(01)
    • [18].含超薄膜的层状吸收器完全吸收时材料优化选择[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7(06)
    • [19].层状锰酸锂的制备方法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0].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镍钴锰复合材料LiNi_xCo_yMn_zO_2的研究[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04)
    • [21].露天层状矿产爆破中爆炸波的传播规律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19(10)
    • [22].表面印迹交替层状组装薄膜[J]. 高分子学报 2011(09)
    • [23].1例严重肾积水的X线征象层状征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24)
    • [24].三(2,2'-联吡啶)钌(Ⅱ)在磷酸锆层状物中的组装及光物理性质[J]. 化学学报 2008(08)
    • [25].以廉价的钛酸丁酯为钛源制备TiO_2柱层状铌酸[J]. 化学学报 2008(15)
    • [26].氧化铁柱层状铌钼酸和钽钼酸的制备、结构及其光吸收性能研究[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7].大型挖掘机结构件厚板层状开裂原因分析及对策[J]. 工程机械 2017(11)
    • [28].陡倾层状不同倾角岩体下隧道的施工力学行为分析[J]. 公路隧道 2013(04)
    • [29].利用分级结构层状黏土构建高阻隔性脂肪族聚酯复合材料[J]. 材料导报 2019(S2)
    • [30].层状磷酸锆固体润滑特性的研究进展[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  

    基于层状前体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