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1,5-二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不对称1,5-二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论文摘要

1,4-戊二烯-3-酮类似物与姜黄素结构相似,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抑菌、抗癌、消炎、抗氧化等方面。以姜黄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约物开发,已经成为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含酚醚和碳酸酯结构的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为了寻找到活性更高的姜黄素衍生物,根据亚结构连接法和生物等排原理,在1,4-戊二烯-3-酮结构中引入醚和碳酸酯结构,设计、合成了三类新化合物,它们分别是14个不对称1,5-二取代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IA),3个对苯环上的羟基进行结构改变的不对称1,5-二取代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IB),3个乙基苯基碳酸酯类化合物(Ⅱ)。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确证。采用生长速率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大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在50μg/mL浓度下,化合物IA3、IA9、IA11和IA14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率分别为40.8%、41.8%、43.6%和51.6%,与对照药剂恶霉灵(61.2%)的抑制效果相当:化合物IA3、IA11和IA12对辣椒枯萎病菌抑制率分别为32.5%、50.3%和32.9%,与对照药剂恶霉灵(60.2%)的抑制效果相当,对苹果腐烂病菌抑制率分别为33.2%、40.0%和34.2%,与对照药剂恶霉灵(57.3%)的抑制效果相当。以PC3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比色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IA3、IA4、IA6、IA7、IA10和IA14具有一定的体外抗PC3细胞活性,在10μmol/L浓度下对PC3细胞作用72 h,体外抑制活性分别为83.7%、87.2%、87.8%、83.9%、88.5%和82.2%,与阳性对照药剂阿霉素(97.7%)的抑制效果相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1,4-戊二烯-3-酮类似物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1.1 对形成羰基的酮的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1.2 对芳环类型及芳环取代基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 姜黄素类似物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1 对形成羰基的酮的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2 对芳环类型及芳环取代基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3 对亚甲基的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4 对不饱和键的氢化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 姜黄素生物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 1.4 展望
  • 第二章 设计思想及合成路线选择
  • 2.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2 本课题设计思路
  • 2.3 合成路线的确定
  • 2.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仪器和试剂
  • 3.2 中间体的制备
  • 3.2.1 (E)-4-(3,4,5-三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
  • 3.2.2 (E)-4-(2-羟基苯基)-3-丁烯-2-酮
  • 3.2.3 (E)-4-(3-羟基苯基)-3-丁烯-2-酮
  • 3.2.4 (E)-4-(4-羟基苯基)-3-丁烯-2-酮
  • 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3.1 不对称1,5-二取代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IA)的合成
  • 3.3.2 不对称1,5-二取代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IB)的合成
  • 3.3.3 乙基苯基碳酸酯类化合物(Ⅱ)的合成
  • 3.4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 3.4.1 目标化合物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 3.4.2 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目标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
  • 4.1.1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方法讨论
  • 4.1.2 目标化合物Ⅱ的合成方法讨论
  • 4.2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 4.2.1 目标化合物Ⅰ的谱图解析
  • 4.2.2 目标化合物Ⅱ的谱图解析
  • 4.3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4.3.1 目标化合物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 4.3.2 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7)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验证及分析[J]. 辽宁化工 2020(08)
    •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验证[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28)
    • [4].基于拓扑方法研究三唑嘧啶酮类化合物除草活性[J]. 山东化工 2020(18)
    • [5].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16(01)
    • [6].海洋来源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5(04)
    • [7].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16(10)
    • [8].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0(07)
    • [9].海洋放线菌中具有抗肿瘤活性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2(04)
    • [10].4-羟基-2-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12(04)
    • [11].“一锅法”合成2-吡咯酮类化合物[J]. 广西轻工业 2011(11)
    • [12].“一类茚并吲哚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国家发明专利[J]. 生命科学 2008(03)
    • [13].铁催化酮类化合物脱氧双硼化制备非末端偕二硼(英文)[J]. 有机化学 2019(12)
    • [1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验证[J]. 河南科技 2019(28)
    • [15].(芳甲酰基)(羟基)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5(06)
    • [16].丹参酮类化合物增敏化疗的研究进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17].芳乙酮类化合物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J]. 化学试剂 2013(09)
    • [18].1,2-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浙江化工 2010(08)
    • [19].曼宋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8(06)
    • [20].微波促进新型噁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初筛[J].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21].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6(02)
    • [22].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16(07)
    • [23].磺酸功能化的聚乙二醇6000催化下合成二氢吡咯酮类化合物[J]. 有机化学 2013(10)
    • [24].一步法合成(E)-1,3-二取代丙-2-烯-1-酮类化合物[J]. 化工时刊 2014(07)
    • [25].吴茱萸次碱和喹唑酮类化合物的合成[J]. 应用化学 2008(12)
    • [26].丹参酮类化合物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05)
    • [27].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浙江化工 2020(11)
    • [28].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 [29].丹参酮类化合物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构效关系探讨[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30].4-烷氧甲酰基苯并噁唑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08)

    标签:;  ;  ;  ;  

    不对称1,5-二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