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时代不断向新经济时代的演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与扩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产业管制的放松、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原本具备明细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交汇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主要的价值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动力。随着这一现象的逐步深入,许多社会经济学家提出产业融合理论(Industrial Convergence)予以解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业融合最先出现在信息产业,此后蔓延至能源业、运输业、金融业、传媒业、服务业等领域。服务业在与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融合的同时,也不断加大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形成了跨行业、高知识密度、高附加值、高回报的现代化服务业。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在旅游需求个性化发展、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突破资源禀赋的约束等方面急需突破。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能将其他产业的资源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旅游产业业态,不仅将旅游产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更加促进了旅游产业多元化、开放型发展。本文首先着眼于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的迅猛趋势,在分析产业融合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特点、分类、动力机制和产业效应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枝江市步步升布艺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枝江市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的发展经营为例,分析总结出“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状况及分析。第四部分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本章通过分析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出该村旅游产业融合的三大途径,即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具体介绍了步步升如何通过三种途径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为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第五部分“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本章通过前四章的分析,归纳演绎出“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总结出该模式的内涵、特点、形成的动力机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
  • 2.1.1 产业融合
  • 2.1.2 旅游产业融合
  • 2.2 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 3.1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现状
  • 3.2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现状分析
  • 4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
  • 4.1 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农业/乡村旅游
  • 4.1.1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 4.1.2 步步升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 4.1.3 步步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
  • 4.2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
  • 4.2.1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 4.2.2 步步升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 4.2.3 步步升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
  • 4.3 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工业旅游
  • 4.3.1 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
  • 4.3.2 步步升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
  • 4.3.3 步步升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
  • 5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 5.1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 5.2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
  • 5.3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
  • 5.4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质文化村:科学内涵、建设内容与实施路径[J]. 地质论评 2020(01)
    • [2].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有了国家级规范[J]. 城市规划通讯 2020(11)
    • [3].三天如何速成一个“文化村”?[J]. 廉政瞭望 2020(11)
    • [4].河南省首个地质文化村通过初审[J]. 资源导刊 2020(10)
    • [5].南阳市归零文化村休闲农庄打造[J]. 现代化农业 2017(07)
    • [6].眉州文化村[J]. 星星 2019(31)
    • [7].创建特色文化村居的思考——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 明日风尚 2017(12)
    • [8].德尔文史诗文化村[J]. 青海湖 2017(08)
    • [9].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标识管理相关工作即将启动[J]. 地质论评 2020(03)
    • [10].浙江白雁坑村被命名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J]. 城市规划通讯 2018(24)
    • [11].地质文化村:“地质+”领域的新增长点[J]. 浙江国土资源 2017(11)
    • [12].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可持续发展浅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4)
    • [13].建立健全特色文化村创建的长效机制探索[J]. 学理论 2011(23)
    • [14].论特色文化村创建的理论背景[J]. 湘潮(下半月) 2011(08)
    • [15].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热:威胁与保护[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6].亲历(上海)“少年文化村”[J]. 档案春秋 2008(12)
    • [17].地质文化村建设二三谈[J]. 浙江国土资源 2019(03)
    • [18].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皇都侗文化村[J]. 湖南农业 2017(02)
    • [19].对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思考[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8(04)
    • [20].中外民族文化村发展价值研究——以马来西亚砂朥越文化村和中国德宏民族文化村为例[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1].传统村落居民对文化传承的感知意向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皇都侗文化村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11)
    • [22].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23].文化村 “三最”试题考能力[J]. 中考金刊 2009(02)
    • [24].让农村多些“文化村官”[J]. 致富天地 2011(12)
    • [25].石马湖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地质文化村建设初探[J]. 南方国土资源 2020(04)
    • [26].三江源搬迁牧民的后续生计和就业类型——基于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的调查[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7].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组在浙江实地踏勘评估候选地质文化村[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11)
    • [28].地质遗迹保护视角下的旅游地学文化村开发构想——以南昌梅岭铜源峡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12)
    • [29].“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J]. 规划师 2016(02)
    • [30].贵州绥阳双河洞旅地学文化村[J]. 贵州农机化 2019(03)

    标签:;  ;  ;  

    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