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以巉口镇和李家堡镇为例

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以巉口镇和李家堡镇为例

论文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两大问题。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致使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举步维艰。生态移民就是西部地区的部分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或支持下的创新性举措,是作为应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人口迁移理论、生态足迹理论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为基础,选取定西市安定区的小城建设重点镇巉口镇和李家堡镇为研究的地域背景和生态背景,研究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后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居环境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分析——移民搬迁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研究区2004年-2006年生态足迹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增加的幅度逐年变大。耕地和草地是总足迹的主要部分,为巉口镇和李家堡镇近年来人居消费的主要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其次为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足迹最小,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需求在增加。而生态承载力虽有所增大但变化幅度较小,两个乡镇的生态承载力最主要来源于耕地,耕地为区域人口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生物生产量,其次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相比之下,草地和能源用地及水域的生态承载力十分脆弱,人均承载力几乎为0,从另一个角度上,这也客观的反映了研究区巉口镇和李家堡镇多年来农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草地、水资源的脆弱性。但总体来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说明研究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2.人居环境评价的结果表明,搬迁的移民生活水平提高: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居模式的调整等原因,两个乡镇的人居环境评价的结果分别为0.7067、0.7192,以定西市安定区人居环境平均水平为0来看,这两个乡镇人居环境高于定西市安定区的平均水平,说明农民的生产得到改善,生活有所水平提高。3.效益分析——生态移民的实施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首先,生态移民实施后,对于改善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生态移民使迁出区的农民摆脱严酷的生存环境,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最后,移民搬迁后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推进了二、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明显提高。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态移民研究综述
  • 1.1.1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
  • 1.1.2 关于生态移民的必要性
  • 1.1.3 关于生态移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1.1.4 关于生态移民的模式
  • 1.1.5 关于生态移民中存在的问题
  • 1.2 生态移民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人口迁移理论
  • 1.2.2 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
  • 1.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 1.2.4 人居环境评价理论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区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
  • 2.2.1 生态移民异地搬迁的必要性
  • 2.2.2 巉口镇与李家堡镇移民情况
  •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3.1 研究内容
  • 2.3.2 技术路线
  • 2.4 研究的数据资料
  • 2.5 研究方法
  • 2.5.1 生态足迹模型
  • 2.5.2 人居环境评价模型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区巉口镇和李家堡镇自然生态环境分析评价
  • 3.1.1 研究区2006 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
  • 3.1.2 研究区2004-2006 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对比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3.2 研究区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
  • 3.2.1 构建的指标体系赋值
  • 3.2.2 权重的确定
  • 3.2.3 研究区人居环境得分计算
  • 3.2.4 迁入区移民前后生产生活变化情况的比较
  • 3.3 效益分析——生态移民的实施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生态移民是解决西北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最重要途径
  • 4.2 加强住宅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 4.3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4.4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 4.5 兴办区域化精品产业,搞好精细加工,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 4.6 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分析——移民搬迁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 5.1.2 人居环境评价的结果表明,搬迁移民后的生活水平提高
  • 5.1.3 效益分析——生态移民的实施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 5.2 讨论
  • 5.2.1 关于研究深度的问题
  • 5.2.2 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生态移民模式解析及对宁夏生态移民模式的借鉴意义[J]. 神州 2014(11)
    • [2].生态移民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兰台世界 2015(20)
    • [3].浅谈我国生态移民的后续热点问题[J]. 城市地理 2016(14)
    • [4].浅谈我国生态移民补偿制度的设置[J]. 企业导报 2012(03)
    • [5].生态移民迁移自愿性的影响研究[J]. 老区建设 2018(06)
    • [6].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探析——以兴泾镇兴盛村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08)
    • [7].宁夏生态移民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11)
    • [8].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 2014(01)
    • [9].宁夏石嘴山生态移民劳务安置技术培训调研[J]. 农业科学研究 2014(02)
    • [10].生态移民适应性生计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10)
    • [1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的文献综述[J]. 才智 2014(12)
    • [12].论新疆生态移民的反贫困作用[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05)
    • [13].甘肃省民勤县生态移民的成本效益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06)
    • [14].谈生态移民迁出区留置土地的开发与管理[J]. 北京农业 2012(30)
    • [15].政府应该为生态移民做什么——基于祁连山保护区天祝县的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0(01)
    • [16].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西北人口 2009(01)
    • [17].浅谈生态移民背景下农村邻里关系的变迁[J]. 铜仁学院学报 2015(01)
    • [18].宁夏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权利保障[J].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3)
    • [19].地方党报主体地位研究——以《宁夏日报》生态移民报道为例[J]. 传播与版权 2013(05)
    • [20].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践及其完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1].我国生态移民的后续热点问题探析[J]. 吉林农业 2014(10)
    • [22].生态移民政策与效果探析——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轮台县生态移民为例[J]. 水利经济 2009(05)
    • [23].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现实困境、内在悖论与对策[J]. 开发研究 2016(04)
    • [24].陕南移民搬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5].移民、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宁夏生态移民调研报告[J]. 宁夏社会科学 2013(03)
    • [26].宁夏红寺堡生态区移民效果调查分析[J]. 科技广场 2016(02)
    • [27].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城镇化研究[J]. 商 2016(09)
    • [28].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 2014(03)
    • [29].论生态移民的正效应[J]. 现代农业 2014(09)
    • [30].吉县生态移民水土保持效应的价值评估[J]. 中国水土保持 2013(07)

    标签:;  ;  ;  ;  ;  

    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以巉口镇和李家堡镇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