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棉花基因组的组成及进化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棉花基因组的组成及进化

论文摘要

棉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经济作物。棉属包括4个栽培种和46个野生种,分属于A、B、C、D、E、F、G、K和AD基因组。如此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棉花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试材料,然而,对于明确棉花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的研究,这样数量之多的棉花种类也使研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此外,棉花染色体普遍存在数量大,形态小,彼此缺乏差异等特点,使染色体的准确快速识别无法实现,这为开展棉花在细胞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解决了上述困难。并因其具有检出快速,灵敏度高,应用广泛等优势迅速成为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本文主要利用了FISH的衍生技术:BAC-FISH、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和多色GISH(Multi-color GISH,McGISH)技术对栽培种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开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同时也进行了二倍体野生棉与异源四倍体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accession(acc.))的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对于阐明棉花基因组组成,遗传进化和亲缘关系,实现棉花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BAC-FISH技术进行亚洲棉染色体核型分析: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从江陵中棉(G.arboreum cv.JLZM)、陆地棉TM-1(G.hirsutum acc.TM-1)和恢复系0-613-2R BAC文库中筛选了20个特异BAC克隆,这些BAC克隆在FISH杂交中不产生或存在很低的背景干扰。再加上45s和5s rDNA,最终含有22个克隆的一套探针组合被成功开发,并将亚洲棉26条染色体同时准确识别出来。依据亚洲棉与四倍体棉的同源性关系,对应于陆地棉A亚组的命名A1-A13,亚洲棉26条染色体相应地被指定命名为A1-A13。同时,在成功地构建了一套可以准确识别亚洲棉26条染色体的BAC克隆群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基于FISH技术的亚洲棉核型分析方法。将亚洲棉13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长度按递减的顺序重新排列为:A5(包括rDNA部分),A7(包括rDNA部分),A3,A4,A6,A1,A12,A2,A10,A8,A13,A11,和A9。BAC-FISH技术成功实现了染色体的同步识别,并充分显示了其在棉花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绝对优势。2.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采用陆地棉(G.hirsutum L.)标准系TM-1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为靶DNA,以野生种斯特提棉(G.sturtianumWillis)为探针,通过提高封阻DNA与探针浓度比例、洗脱液中甲酰胺浓度、洗脱温度、延长洗脱时间等条件,以增强DNA杂交反应的严谨性,使靶标中刚刚没有杂交信号为止。结果,封阻DNA与探针之比为100:1、洗脱液中甲酰胺浓度提高至60%、洗脱温度升高到43℃、洗脱时间延长至13min时,TM-1的靶标染色体上无杂交信号,而以TM-1与斯特提棉杂种F1(基因组组成为AtDtC1)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DNA为靶标,则可清晰地将斯特提棉的C1基因组染色体与陆地棉基因组染色体鉴别出来,建立了棉花外源染色体精准鉴定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A1基因组的阿非利加非洲棉(G.herbaceum var.africanum)和C1基因组的斯特提棉两个棉种的DNA同时为探针,可以清晰地区分At、Dt和C1基因组染色体,且重复性好,建立了棉花多色GISH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种间杂种的鉴定。对引自澳大利亚CSIRO的陆地棉与澳洲棉(G.austral F.v M.)(基因组组成G2G2)六倍体杂种(基因组组成AtAtDtDtG2G2)进行了多色GISH杂交,可清晰地区分At、Dt和G2基因组染色体。为渐渗系中的外源DNA片段及其整合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3.利用GISH技术研究棉花物种进化:选择了11个D染色体组的二倍体野生棉用于与陆地棉(G.hirsutum L)TM-1 GISH杂交以探讨四倍体棉D染色体亚组供体种问题,这11个D组野生二倍体棉分别是戴维逊氏棉(G.davidsonii)、雷蒙得氏棉(G.raimondii)、瑟伯氏棉(G.thurberi),拟似棉(G.gossypiodies)、辣根棉(G.armourianum)、三裂棉(G.trilobum)、松散棉(G.laxum)、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施沃恩蒂曼氏棉(G.schwendimanii)、裂片棉(G.lobatum)和克劳茨基棉(G.klotzschianum)。结果显示,三裂棉的杂交信号最强且信号覆盖度最大,由此推测三裂棉与陆地棉染色体亚组的同源性最高,这一发现为陆地棉的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另一方面,分别选择了分属于B、C、E、F和G染色体组的异常棉(G.anomalum)、斯特提棉(G.sturtianum)、索马里棉(G.somalense)、长萼棉(G.longicalyx)和澳洲棉(G.australe)来用于研究二倍体野生棉与陆地棉亲缘关系。异常棉、斯特提棉、索马里棉和长萼棉都与陆地棉A染色体亚组产生强烈的红色信号,澳洲棉相对较弱。另外,斯特提棉是唯一的一个在D亚组显现信号的探针,预示着其包含的重复序列可能具有自身特异性。整体分析说明,B、C、E、F和G染色体组与陆地棉A染色体亚组的亲缘关系近于D染色体亚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简介
  • 2.1 染色体原位杂交的靶DNA
  • 2.1.1 早中期和中期染色体
  • 2.1.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
  • 2.1.3 间期细胞核染色质
  • 2.1.4 游离的染色质
  • 2.1.5 DNA纤维
  • 2.1.6 流式分拣染色体
  • 2.2 探针的制备
  • 2.2.1 探针的标记方法
  • 2.2.2 FISH技术中标记物种类(荣红颖等,2007)
  • 2.2.3 探针的类型
  • 2.3 染色体原位杂交基本程序
  • 2.4 荧光显微镜检测
  • 第二章 FISH及其衍生技术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1 基于FISH的衍生技术介绍
  •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2.1 基因的物理定位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2.2 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
  • 3 BAC-FISH在棉花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3.1 BAC-FISH技术介绍
  • 3.2 BAC-FISH技术的优势
  • 3.3 BAC-FISH在棉花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3.3.1 棉花连锁群的BAC-FISH定位
  • 3.3.2 棉花染色体的识别及其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比较作图分析
  • 4 GISH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4.1 GISH技术简介
  • 4.2 GISH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4.2.1 杂种染色体组成分析
  • 4.2.2 物种间同源性的比较分析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利用BCA-FISH技术进行亚洲棉A染色体组的核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SSR标记的确定及文库筛选
  • 1.3 染色体制片及荧光原位杂交
  • 1.3.1 染色体制片
  • 1.3.2 探针的制备及杂交液的配制
  • 1.3.3 原位杂交
  • 1.3.4 信号检测
  • 1.3.5 重复荧光原位杂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2个染色体特异SSR标记及克隆的鉴定
  • 2.2 二倍体亚洲棉26条染色体的同步识别
  • 2.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4 两对易位染色体的鉴定
  • 3 讨论
  • 3.1 亚洲棉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3.2 rDNA-FISH技术在棉花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3.3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染色体制片
  • 1.2.2 探针的制备与标记
  • 1.2.3 杂交液的配制
  • 1.2.4 荧光原位杂交
  • 1.2.5 洗脱及信号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花GISH技术体系的改进
  • 2.2 棉花Multi-color GISH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种间杂种染色体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 3 讨论
  • 第五章 陆地棉起源与演化的GISH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陆地棉起源与演化研究的供试材料
  • 1.1.2 陆地棉与二倍体野生棉亲缘关系研究的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陆地棉起源与演化研究的结果分析
  • 2.2 陆地棉与二倍体野生棉亲缘关系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野生二倍体A,D染色体组与陆地棉相似性的比较分析
  • 3.2 关于四倍体棉D染色体组供体种的初步探讨
  • 3.3 棉花不同染色体组间基因入侵现象
  • 3.4 关于陆地棉与其它染色体组二倍体棉种亲缘关系的讨论
  • 3.5 GISH技术自身问题的探讨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材料基因组战略的进展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02)
    • [2].基因组编辑农业动物及其管理的共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9)
    • [3].基因组挖掘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7(02)
    • [4].基因组的退化[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7(05)
    • [5].滩羊毛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1)
    • [6].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方法的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6)
    • [7].基因组“暗物质”摭谈[J]. 生物学教学 2020(04)
    • [8].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J]. 遗传 2017(03)
    • [9].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及国内外发展态势分析[J]. 生物产业技术 2016(04)
    • [10].基因组“暗物质”作用正逐渐被揭示[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3(06)
    • [11].转录组测序揭示翼盖蕨(Didymochlaena trancatula)的全基因组复制历史[J]. 生物多样性 2019(11)
    • [12].基因组选择在猪杂交育种中的应用[J]. 遗传 2020(02)
    • [13].柚子基因组比较分析以及祖先染色体重构[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14].四种提取方法提取玉米基因组的比较[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2)
    • [15].基因组选择一步法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9)
    • [16].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7(03)
    • [17].尾分析法在不同规模群体中开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 2017(07)
    • [18].多元自动化基因组工程[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06)
    • [19].基因组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J]. 世界科学 2011(06)
    • [20].基因组改组技术及其在工业微生物改良中的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1(07)
    • [21].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组作用及机制[J]. 当代医学 2010(06)
    • [22].后基因组时代——进展、问题、经验与前景[J]. 生理科学进展 2010(04)
    • [23].基于枯草芽孢杆菌产物应用的基因组精简研究进展[J]. 生命的化学 2020(04)
    • [24].恶性肿瘤或有好转临界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9)
    • [25].恶性肿瘤或有好转临界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1)
    • [26].基因组3D结构的功能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0)
    • [27].恶性肿瘤或有好转临界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32)
    • [28].遗传发育所在作物基因组单碱基编辑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J]. 蔬菜 2017(03)
    • [29].家畜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J]. 遗传 2017(05)
    • [30].2017基因组编辑专刊序言[J]. 生物工程学报 2017(10)

    标签:;  ;  ;  ;  ;  ;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棉花基因组的组成及进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