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的探讨与分析

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的探讨与分析

万众1应朝辉2

(1大连医大口腔有限公司116000)

(2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116000)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302-0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老年人的口腔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对602例在本院进行口腔修复的老年患者病历进行探讨与分析,总结相关经验,为病人选择合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进行修复治疗的602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437例,女性165例;年龄56岁至83岁,平均年龄69.5岁。

1.2方法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进行了认真的口腔检查,拍摄全口或局部的牙片,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牙齿缺失与余留情况,有无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等情况。同时对口内情况进行治疗,包括拔除松动牙,对剩余的残根残冠进行拔除和治疗保存,对龋病,牙髓病及牙周病进行积极治疗等。

2结果

2.1修复情况602例患者中517例(占85%)为活动义齿修复,85例(占15%)为固定义齿修复。602例患者共缺牙5178颗,平均每人缺失8.6颗。517例活动义齿中,全口义齿37例,上半口24例,下半口29例。

2.2食物嵌塞情况以食物嵌塞或以缺牙伴食物嵌塞为主诉共129例,占21.4%。其中男性为105例,占17.4%;女性为24例,占3.99%。发生率在男女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

2.3咬合关系情况517例活动义齿中,上下颌之间无咬合关系的有103例,在义齿修复中抬高咬合的有103例,上下牙列原有咬合关系并按原咬合关系修复的319例。

3讨论

3.1老年人口疾病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口腔各组织器官也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牙齿磨耗增多,牙槽骨吸收,牙龈及牙槽骨变薄萎缩,牙体缺损及牙列缺失,表现为口内出现大量残根残冠,余留牙因过度磨耗导致形态改变,髓腔变窄变小,根管变细,牙齿易折断,咬合垂直距离降低。

3.2修复方法

3.2.1治疗模式为老年人制定修复计划时,修复体的设计制作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口腔情况,有无其他疾病病史,义齿在老年患者口腔的使用效果,以及患者是否会积极配合。

3.2.2修复方法的选择活动义齿修复是当前老年人口腔治疗修复的主要方法。老年人活动义齿的修复方法包括各种可摘局部义齿,全口或半口义齿,颞下颌关节的矫治器,各种夹板等。可摘局部义齿价格相对便宜,但使用麻烦舒适度差,也不利于口腔卫生。但其易于修改,可较容易地修改加牙,有利于患者适应将来的全口义齿。固定义齿体积小,无异物感,舒适易清洁,患者不用取代,使用方便,咀嚼效率高。对缺牙较少,基牙健康,符合固定义齿适应症的老年患者,可优先考虑固定义齿修复。老年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临床医师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缺牙部位,咬合关系,牙龈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等多种因素。

3.3治疗

3.3.1牙间食物嵌塞老年人由于生理性牙龈萎缩,牙周炎,牙冠磨损及不良修复体等原因,以致牙间隙增宽,造成食物嵌塞,同时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滥用牙签等不良卫生习惯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食物嵌塞。对有食物嵌塞的防嵌设计,纵型可采用牙体充填术解决,多个牙间隙嵌塞时,可用铸造支架防嵌器或牙合垫的方法。医生在用调牙合,充填及全冠修复等方法修复牙体时,可针对病因综合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3.3.2咬合垂直距离过低在去除咬合创伤和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尽快在患者的适应范围内恢复合理的咬合垂直距离。若缺牙较多,余牙较少或失去了原有的咬合垂直距离,可适当抬高咬合。若为个别牙缺失,无关节症状及重度磨耗所致的牙本质过敏和多数牙食物嵌塞等症状,不用抬高咬合。若余牙较多,但伴有上述症状者,则考虑抬高咬合。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生理机能下降,在生理心理状态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要想使老人的牙列缺失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就要求口腔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到全身与局部的兼顾,治疗与护理的配合,治病与防病的结合,不断改善老年人口腔疾病治疗条件,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治疗水平,为老年患者的合理化修复治疗应提供可靠依据。

标签:;  ;  ;  

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的探讨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