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核心表征指标研究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核心表征指标研究

论文摘要

国内外用于表征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指标众多,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体系。本论文通过室内垃圾填埋模拟试验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的二次分析,筛选确定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核心表征指标及其判定标准。首先通过模拟填埋试验不同运行工况下稳定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核心表征指标。继而,依据其动力学变化特征划分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及其判定标准,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的二次分析进行验证校核,最终确定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判定标准。研究表明,垃圾组分指标挥发份(VS)、生物可降解物(BDM)、纤维素(C)和纤维素/木质素(C/L)可作为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表征指标。且以上4个指标相互间正相关,生物反应器填埋加速指标衰减变化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指标间的正相关性。渗滤液水质指标BOD5、CODCr和TOC,NH3-N、TN以及B/C可用于表征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BOD5、CODCr和TOC相互间正相关;NH3-N与TN高度正相关;B/C与BOD5呈较好的正相关,与NH3-N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且此关系的正负受制于具体的运行工况。B/C的动态变化能够代表BOD5、CODCr和TOC的衰减情况,并一定程度上反映NH3-N和TN的变化过程。表面沉降量S不适宜作为稳定化进程的表征指标,将表面沉降速率S′作为宏观表征指标。最终,选择BDM、B/C和S′为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核心表征指标。其中,BDM和B/C属生物指标,其动态变化呈指数衰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划分为不稳定、半稳定和稳定3个阶段,对应于不同的稳定化判定标准。其中,BDM的判定标准能准确代表国内不同地区和实际填埋场垃圾的降解情况和稳定化程度。B/C的判定标准与传统填埋场不同稳定化阶段和不同填埋龄渗滤液B/C的特征值对应性良好,且符合实际填埋场渗滤液有机物浓度变化规律。S′的判定标准与现有标准相近。最终,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判定标准确定为:不稳定阶段,BDM>16%,B/C>0.4,S′>40cm·a-1;半稳定阶段,BDM=4%16%,B/C=0.10.4,S′=240cm·a-1;稳定阶段,BDM<4%,B/C<0.1,S′<2cm·a-1。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
  • 1.2.1 稳定化实质
  • 1.2.2 稳定化阶段
  • 1.2.3 影响因素
  • 1.3 生物反应器填埋
  • 1.3.1 定义
  • 1.3.2 分类与特点
  • 1.4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表征指标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表征指标的初步筛选
  •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模拟试验系统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装置
  • 2.3 试验运行
  • 2.3.1 多参数反馈自动调控系统
  • 2.3.2 自控参数监测与调控
  • 2.4 监测指标与测试方法
  • 第3章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表征指标的筛选确定
  • 3.1 筛选原则
  • 3.2 垃圾组分表征指标
  • 3.2.1 指标动态变化及表征性分析
  • 3.2.2 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3 表征指标的精简甄选
  • 3.2.4 BDM 变化规律分析
  • 3.3 渗滤液水质表征指标
  • 3.3.1 水质特性及指标表征性分析
  • 3.3.2 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3 表征指标的精简甄选
  • 3.3.4 B/C 变化规律分析
  • 3.4 表面沉降的宏观表征
  • 3.4.1 沉降均匀性分析
  • 3.4.2 宏观表征性分析
  • 3.4.3 沉降规律分析
  • 3.4.4 宏观表征指标的确定
  • 3.5 核心表征指标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判定标准
  • 4.1 判定标准的确定方法
  • 4.2 稳定化进程的判定标准
  • 4.2.1 生物指标 BDM 和 B/C
  • 4.2.2 宏观指标 S′
  • 4.2.3 判定标准的确定
  • 4.3 判定标准的验证校核
  • 4.3.1 垃圾组分指标 BDM
  • 4.3.2 渗滤液水质指标 B/C
  • 4.3.3 表面沉降指标 S′
  • 4.4 判定标准的最终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控制污染让垃圾填埋更环保[J]. 中国建设教育 2008(06)
    • [2].某大型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 2019(06)
    • [3].垃圾填埋场对隧道影响及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05)
    • [4].浅谈清流县观音堂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治理措施[J]. 绿色环保建材 2020(01)
    • [5].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与利用研究——以虎尾山垃圾填埋场治理为例[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5)
    • [6].浙江省某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产量预测及发电工艺方案设计[J]. 环境卫生工程 2020(02)
    • [7].垃圾填埋场渗漏分析及防渗修复处理措施[J]. 环境与发展 2020(04)
    • [8].地质调查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芜湖市垃圾填埋场选址为例[J]. 西部资源 2020(03)
    • [9].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土壤性质的影响[J]. 广东化工 2020(12)
    • [10].浅析垃圾填埋场勘察注意的有关问题[J]. 绿色环保建材 2020(08)
    • [11].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综合整治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9)
    • [12].垃圾填埋场垂直防渗帷幕综合检测方法研究[J]. 环境工程 2020(09)
    • [13].关于城市存量垃圾填埋场整治方案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9(13)
    • [14].土地改造方案及效益分析——以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为例[J]. 四川水泥 2019(02)
    • [15].垃圾填埋场变形稳定性分析及稳定性提升措施研究[J]. 四川水泥 2019(04)
    • [16].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策略探讨[J]. 环境与发展 2019(08)
    • [17].垃圾填埋场渗漏分析及防渗修复处理措施[J]. 水电站设计 2019(04)
    • [18].如何减少垃圾“发火”?[J]. 中国消防 2018(03)
    • [19].垃圾填埋场回填黏土块度对渗透性的影响[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20].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7(02)
    • [21].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J]. 绿色科技 2017(06)
    • [22].成都市长安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应急处理设施的设计[J]. 环境卫生工程 2017(02)
    • [23].小城镇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分析——以临安昌化接官岭填埋场项目为例[J]. 环境卫生工程 2017(03)
    • [24].中国垃圾填埋场2012年甲烷排放特征研究[J]. 环境工程 2016(02)
    • [25].中国垃圾填埋场恶臭影响人口和人群活动研究[J]. 环境工程 2016(02)
    • [26].垃圾填埋场用地的规划修复与再生——基于慢发性技术灾害视角的欧美案例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1)
    • [27].简易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7)
    • [28].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景观生态规划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16(27)
    • [29].北京市垃圾填埋场修复技术及发展趋势[J]. 辽宁化工 2014(11)
    • [30].基于垃圾填埋场设计的优化对策探析[J]. 门窗 2014(11)

    标签:;  ;  ;  ;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核心表征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