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

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

论文摘要

基于记忆的观念和情感,影响相关群体界定自身身份和利益,塑造社会政治行为的意愿,并为社会政治运动提供意义架构和动员的工具。因此,集体记忆在政治中存在战略性价值。在全球化和民主化的时代,集体记忆以话语政治的形式广泛渗入软权力的争夺之中。政治家和活动家也经常对集体记忆加以利用甚至滥用,以推进其自身的社会政治议程。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的大屠杀记忆,以一种“忆恶(纳粹主义)颂善(美国信条)”的方式,成为宣扬美国优越论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美国犹太人以及更广泛的美国社会塑造和表达美国认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塑造了一种关于犹太民族遭受“史无前例的”独特劫难的霸权性话语,并赋予其历史上最大受难者的角色。此种历史受难感,使美国犹太人的犹太民族认同极大增强,并形成一种以群体生存为内核的“公民犹太教”。另一方面,它界定了美国不同群体在大屠杀中的历史责任和权利:基督教因其历史上的“轻蔑教导”以及现实中大量基督徒在大屠杀中的协从,而须部分承担大屠杀的连带罪责;美国政府在犹太人遭受劫难时冷漠旁观,因此成为道义上须受谴责的“冷漠旁观者”。大屠杀及其留下的记忆,从根本上改变了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道义资本的分配,以及互动交往的方式。美国主流社会对犹太人充满愧疚和同情,决心与过去决裂而改过自新,他们对犹太人已经多少丧失了道义批判的勇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补偿意愿。而力量已经变得强大的犹太人,则因为悲情记忆而充满恐惧,愤懑不平,并要求为历史上的冤屈获得补偿,而且时刻准备对来自任何地方的危险做出非常强烈且决绝的反应。由此,大屠杀记忆在美国造就了一个强大、内聚、富有战斗精神的亲以色列政治势力,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基督徒的同情和支持。另外,大屠杀记忆还为亲以势力提供了意义架构和动员的象征及工具,提供了用以压制对以批判的强大舆论武器:“反犹主义”标签。大屠杀记忆,还因其善恶分明的特性,成为推动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积极卷入人权外交,尤其反对“种族灭绝”的意义架构和动员工具。从90年代“人道主义干预”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再到21世纪初反种族灭绝倡议网络和草根运动在美国的初步形成,大屠杀记忆成为美国重新改造世界秩序和国际规范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重要动力之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路径、方法、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四、论文结构
  • 注释
  • 第一章、集体记忆的认同效应及其战略性运用
  • 第一节、集体记忆的定义和特征
  • 第二节、集体记忆与集体身份认同
  • 第三节、集体记忆的战略性运用及其误用
  • 注释
  • 第二章、双重认同下的大屠杀记忆
  • 第一节、纳粹噩梦中的"美国梦"
  • 第二节、犹太民族主义架构下的大屠杀记忆
  • 第三节、关于美国和基督教在大屠杀中的历史地位和责任的辩论
  • 本章结语
  • 注释
  • 第三章、大屠杀记忆与美以特殊关系
  • 第一节、同情和修补:美国主流社会对犹太人和以色列的态度
  • 第二节、大屠杀和美国犹太人的政治转变
  • 第三节、大屠杀记忆在捍卫以色列中的战略性运用
  • 本章结语
  • 注释
  • 第四章、大屠杀记忆与美国的反"种族灭绝"运动
  • 第一节、美国与反"种族灭绝"国际机制
  • 第二节、人道主义危机辩论中的历史比附
  • 第三节、反种族灭绝倡议网络的初步形成:"拯救达尔富尔运动"
  • 本章结语
  • 注释
  • 结语
  • 注释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媒介:作为记忆的书写[J]. 东南传播 2020(06)
    • [2].循环往复的大屠杀记忆与教育——第五届犹太大屠杀中国教育者专题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问题 2015(02)
    • [3].以色列社会对“犹太大屠杀”的记忆(1945-2000)[J]. 历史教学问题 2017(01)
    • [4].以色列公共历史与大屠杀记忆——以大屠杀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 历史教学问题 2017(05)
    • [5].保加利亚:延长与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合作[J]. 陕西档案 2018(04)
    • [6].以色列“大屠杀”教育体系的建构研究[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4)
    • [7].文化创伤教育的三个基本论争——以犹太大屠杀的教学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9)
    • [8].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及其启示[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
    • [9].厂窖大屠杀[J]. 创作与评论 2015(19)
    • [10].无语与言说、个体与社区:西方大屠杀研究的辩证——兼论大屠杀研究对亚洲共同体建设的意义[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6)
    • [11].大屠杀研究:从历史到历史记忆[J]. 文化研究 2019(03)
    • [12].两次荣立四等功[J]. 大江南北 2017(02)
    • [13].《釜山行》不过是人类真实历史的上演[J]. 作文与考试 2016(36)
    • [14].国家的伤疤[J]. 中国诗歌 2016(12)
    • [15].《现代性与大屠杀》:道德责任是抵制邪恶的防线[J]. 法律与生活 2017(12)
    • [16].大逃亡之谜[J]. 大自然探索 2017(07)
    • [17].《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J]. 国家人文历史 2017(11)
    • [18].汉娜之问 警世之殇——大屠杀文学视角下对《朗读者》的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19].“艺术家警示搞怪游客”导写及例文评析[J]. 读写月报 2017(Z3)
    • [20].《战争,时间,摄影》博物馆里的盐柱丛林[J]. 青年文学家 2017(19)
    • [21].天涯仁者[J]. 当代体育(扣篮) 2017(15)
    • [22].大屠杀纪念馆前的搞怪留影[J]. 作文通讯 2017(18)
    • [23].勿忘抗战——《新加坡大屠杀》图片选[J]. 海内与海外 2015(03)
    • [24].国际学术界关于大屠杀研究的新趋向[J]. 世界历史 2013(04)
    • [25].《羚羊战略》:乌合之众的大屠杀[J]. 学习博览 2011(01)
    • [26].“原典”的创建、叙事和流变:从《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开始的知识考古[J]. 江海学刊 2020(01)
    • [27].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01)
    • [28].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04)
    • [29].被展示的大屠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视觉叙事研究[J]. 大学与美术馆 2013(01)
    • [30].以色列儿童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大屠杀纪念教育[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11)

    标签:;  ;  ;  ;  

    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