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研究

论文摘要

大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年学生必须面对心理和生理以及角色的巨大转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储备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面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表现出对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这将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的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不断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本研究从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调查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并分析其成因,积极探讨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探索这些训练活动对提高大学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实验性不足的现实,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采取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导师制、心理适应训练以及助理班主任制等形式,帮助大学新生增强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的认识,重塑人生信念和人生目标,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成功实现角色的转变,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和协助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推行“认知-实践-适应”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泸州医学院大一新生班级,共13个班。首先在大一新生班级中采用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13个新生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了解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适应能力;然后在13个班中选取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的2个合班(每个班120人左右)为研究对象,即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实施为期半年的心理适应性训练,对照班不予实施。实验结束后用同样量表进行测试和评定,采用SPSS10.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显示:1.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班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测,除性心理障碍外,其余11项均出现了明显差异;而对照班前后测,除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强迫和依赖4个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比较,除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无差异外,其余10个因子均出现了显著差异,且对照班的均数高于实验班,说明心理适应性训练能较好地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2.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实验班心理适应能力前后测结果显示,除择业适应外,其余6个因子均有显著差异且后测平均值明显高于前测;对照班前后测结果显示,对照班在自我适应和满意度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比较,除择业适应外,其余6个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平均值高于对照班,提示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3.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提高大学新生专业成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生物学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在5门课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两班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不及格率(补考人数/总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班,提示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新生学习适应能力。4.本研究证明了心理适应能力训练对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适合作为高校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正式课程。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间的矛盾,化解这些矛盾要从三方面着手,“改革教育体制,推行素质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入学教育,实施心理训练”,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心理适应性训练是化解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根本举措。高校要重视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工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专业化基地并建设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时间应延伸到大一甚至整个大学期间,帮助大学新生重树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进行角色转化与自我认同感的实现、建立学习目标并转变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并学会管理个人时间、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诚信教育。同时,人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要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改革,家长要积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担,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基本概念的厘定及其研究对象
  • 1.1.1 适应与心理适应的定义
  • 1.1.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
  • 1.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 1.3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价值
  •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研究价值
  • 第2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现实意义
  • 2.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2.1.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的矛盾与冲突
  • 2.1.2 社会环境的改变
  • 2.1.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 2.1.4 适应性教育不完善
  • 2.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现实意义
  • 2.2.1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 2.2.2 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2.2.3 是化解当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根本举措
  • 第3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主要内容
  • 3.1 大学新生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的重树
  • 3.2 大学新生角色转化与自我认同感的实现
  • 3.3 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的建立与学习方法的转变
  • 3.4 大学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个人时间的管理
  • 3.5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 3.6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与情绪控制
  • 3.7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诚信教育
  • 第4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以泸州医学院为例
  • 4.1 相关实践概述
  • 4.2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 4.2.1 研究内容
  • 4.2.2 研究工具
  • 4.3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 4.3.1 研究方法
  • 4.3.2 研究价值
  • 4.4 结果及讨论
  • 4.4.1 研究结果—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了解情况的调查
  • 4.4.2 研究结果二 大学生适应状况调查结果及讨论
  • 4.4.3 研究三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结果
  • 4.4.4 研究四 大学新生对心理适应训练的评价与建议的调查
  • 4.5 关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整体效果的讨论
  • 第5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 5.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结论
  • 5.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 5.2.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相关研究的不足
  • 5.2.2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5.2.3 高校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5.2.4 对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西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9(12)
    • [2].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01)
    • [3].大学新生心理教育的理论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 2020(04)
    • [4].新生心理障碍与健康援助相关方法分析[J]. 现代交际 2020(07)
    • [5].关于独立学院新生心理问题的一些思考[J]. 法制博览 2020(20)
    • [6].边疆地州高校新生心理普测报告——以保山学院为例[J]. 保山学院学报 2020(03)
    • [7].疫情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现代交际 2020(20)
    • [8].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J]. 林区教学 2011(09)
    • [9].民族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 [10].注重中职新生心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3)
    • [11].高中新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教育 2017(14)
    • [12].航海类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新校园(阅读) 2017(04)
    • [13].知己知彼,教学不殆——把握新生心理,激发数学兴趣[J]. 新课程(中学) 2010(12)
    • [14].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及对策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05)
    • [15].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科技视界 2020(03)
    • [16].“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以连云港某高校为例[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4)
    • [17].中职新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10)
    • [18].连续三届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研究及干预对策[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22)
    • [19].卫生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才智 2016(26)
    • [20].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广西某高校为例[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4(03)
    • [21].中职新生心理发展的路径[J]. 现代教育 2015(Z1)
    • [22].民族地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8)
    • [23].中专职业学校新生心理适应[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3)
    • [24].新生心理适应课程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06)
    • [25].高职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 品牌(下半月) 2012(03)
    • [26].健美操运动对大学新生心理转型的影响[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10)
    • [27].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09)
    • [28].新时期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探析[J]. 网络财富 2009(08)
    • [29].研究生新生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分析[J]. 职业时空 2009(08)
    • [30].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 科技信息 2009(34)

    标签:;  ;  ;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