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高、中温分散聚合及低温溶液聚合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高、中温分散聚合及低温溶液聚合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偏氟乙烯(VDF)分散聚合的成核机理及初级粒径的增长方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以分散聚合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核磁共振(19F-NMR)和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等分析方法确认了VDF分散聚合的主要成核机理为低聚物机理,而乳胶粒粒径(d)与转化率(X)呈d~X0.36的关系,与反应压力(P)、初始引发剂质量浓度(ρI,0)以及分散剂质量浓度(ρs)之间呈d~P1.20Ρ1,-0.76Ρs-0.33的关系。研究表明,反应压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除了粒径之外,本文还对乳胶粒生长过程的熔点、分子量、结晶行为、链结构等进行了跟踪和研究。以VDF分散聚合的成核理论以及自由基聚合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建立了VDF分散聚合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以二特丁基过氧化物(DTBP)为引发剂的高温VDF聚合体系和以过氧化二异丙基二碳酸酯(IPP)为引发剂的中温VDF聚合体系,研究了高、中温引发体系的引发剂质量浓度(ρI),单体质量浓度(ρM)和分散剂质量浓度(ρs)对反应速率(Rp)以及单位体积乳胶粒数(Np)的影响。在120℃的高温引发体系中,N=4.72×1017Ρs0.99ΡI,02.31ΡM-3.58,Rp=2.50×10-6φ1/3Ρs0.16ΡI0.43ΡM1.85。在50℃的中温引发体系中,Np=1.01×1019Ρ1.92ΡI,00.10ΡM-3.11,R这=1.76×10-8φ1/3Ρ0.36ΡI0.60ΡM3.83。与VDF分散聚合模型相比,高、中温体系的Rp对Np分别呈0.16和0.19的指数关系,接近于1/6的模型值。在低温溶液聚合的研究中,本论文以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PPOPF)为引发剂实现了VDF的均聚以及VDF与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全氟正丙基乙烯基醚(PPVE)的共聚。采用核磁共振(19F-NMR及1H-NMR)、差热(DSC)以及热失重(TGA)的分析方法对各种VDF均聚物和共聚物的微结构、端基、热稳定性逐一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引发剂分解产生的CF3CF2CF2OCF(CF3)~自由基是聚合物端基的主要来源。根据该自由基可计算得到VDF均聚物和共聚物的分子量。这是非含氟引发剂所不具备的特点。采用该含氟引发剂可获得Tg~-42.2℃,TDEC~43.3℃的VDF均聚物。与非含氟引发体系相比,该类均聚物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采用Fine-Rss方法则进一步得到了30℃C时VDF与PPVE及PMVE的竞聚率分别为rVDF~1.06,rppve~0.036及rVDF~1.33, rPMVE~0.03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性能、制备及应用
  • 2.1 聚偏氟乙烯(PVDF)的特点
  • 2.2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发展、应用及生产
  • 2.2.1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发展
  • 2.2.2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应用现状
  • 2.2.3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生产状况
  • 2.3 聚偏氟乙烯的制备
  • 2.3.1 偏氟乙烯的聚合方法
  • 2.3.2 分散聚合
  • 2.4 聚偏氟乙烯的结构
  • 2.4.1 晶型
  • 2.4.2 链结构
  • 2.4.3 端基
  • 2.4.3.1 端基类型
  • 2.4.3.2 端基的影响
  • 第3章 实验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偏氟乙烯的聚合过程
  • 3.2.1 偏氟乙烯的分散聚合
  • 3.2.2 偏氟乙烯的溶液聚合
  • 3.3 含氟引发剂的制备
  • 3.4 产物的表征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4.2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 3.4.3 热失重仪器(TG)
  • 3.4.4 核磁共振(NMR)
  • 3.4.5 凝胶色谱(GPC)
  • 3.4.6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
  • 3.4.7 激光粒度仪(LS)
  • 3.4.8 X射线衍射(XRD)
  • 第4章 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粒子成核及生长
  • 4.1 引言
  • 4.2 成核
  • 4.3 生长
  • 4.3.1 各种因素下的粒径变化过程
  • 4.3.1.1 分散剂的影响
  • 4.3.1.2 引发剂的影响
  • 4.3.1.3 反应压力的影响
  • 4.3.1.4 对粒径的综合影响
  • p)的变化过程'>4.3.2 单位体积乳胶粒数(Np)的变化过程
  • 4.3.3 形貌的变化
  • 4.4 其它性质的变化
  • 4.4.1 分子量的变化
  • 4.4.2 结晶行为的变化
  • 4.4.3 链结构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反应动力学
  • 5.1 引言
  • 5.2 分散聚合速率模型
  • p)'>5.3 单位体积乳液的乳胶粒数(Np
  • H)'>5.3.1 亨利系数(KH
  • P'>5.3.2 高温引发剂体系的NP
  • P'>5.3.3 中温引发剂体系的NP
  • 5.4 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反应速率
  • 5.4.1 高温体系的反应速率
  • 5.4.2 中温体系的初期速率研究
  • 5.5 单体在反应区和水相的分配系数(α)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含氟引发剂引发的偏氟乙烯溶液聚合
  • 6.1 引言
  • 6.2 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均聚
  • 6.2.1 引发剂的表征和作用机理
  • 6.2.2 均聚物的核磁表征
  • 6.2.3 聚合机理
  • 6.2.3.1 链引发阶段
  • 6.2.3.2 链增长阶段
  • 6.2.3.3 链终止阶段
  • 6.2.4 分子量的确定
  • 6.2.5 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6.3 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引发的VDF与PPVE共聚
  • 6.3.1 共聚物的核磁表征
  • 6.3.2 共聚动力学
  • 6.3.3 共聚物分子量的确定
  • 6.3.4 PPVE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确定
  • 6.4 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引发的VDF与PMVE共聚
  • 6.4.1 共聚物的核磁表征
  • 6.4.2 共聚动力学
  • 6.4.3 共聚物分子量的确定
  • 6.4.4 PMVE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高、中温分散聚合及低温溶液聚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