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对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内在膜特性和放电反应特性的研究

运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对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内在膜特性和放电反应特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术中大鼠脑干脑片的改良制备方法目的:改良脑片制备方法,探讨影响脑片活性的实验因素;方法:在国内外报道常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备含有前庭内侧核的大鼠脑干脑片,从肉眼观、镜下观和放电特性三个方面判断脑片活性,观察鼠龄、生理溶液、温度等因素对脑片活性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年龄组动物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脑片制备方法,通过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可直接观察脑片表层下50-100μm前庭内侧核神经元的立体影像,并可进行长时间稳定的电生理记录;鼠龄越小神经元活性越易恢复,在成年鼠制备脑片时采取低温人工脑脊液心脏灌注、使用高蔗糖溶液、较高温度预孵育等措施可明显提高脑片活性;孵育和记录温度可直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提高神经元兴奋性,但会缩短脑片存活时间;结论:改良后的脑片制备方法简单可行,可为电生理研究提供大量具有良好活性的前庭内侧核神经元;根据试验目的选择合适年龄的试验动物,脑片制备方法的选择和温度、外液实验等环境的控制应根据所选用动物的年龄而进行调整。第二部分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的基本膜特性和自发放电活动目的:观察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的基本膜特性及其在静息膜电位下的放电活动,探讨前庭系统生理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运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可视状态下对前庭内侧核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电流钳模式下神经元在正常人工脑脊液和低钙高镁脑脊液中的放电活动,按平均动作电位形状对神经元进行分型,比较不同类型神经元基本膜特性和放电活动的差异。结果:在正常人工脑脊液中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存在规律的放电活动,在低钙高镁人工脑脊液中神经元表现出较不规律的放电活动,放电活性也明显降低;神经元可被分为具有单相后超极化及A样整流特性的A型(n=17,33%),有双相后超极化的B型(n=32,63%),以及同时拥有或不拥有以上特征的其他型(n=2,4%);A、B型神经元的部分主动膜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的放电为基于其内在膜特性的自发活动,其放电模式受到胞外钙浓度的影响;大部分神经元的放电表现为典型的A型或B型,但仍有少量非典型放电存在。第三部分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对模拟传入信号的放电反应目的:观察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对模拟传入刺激信号的放电反应动力学特征,探讨中枢前庭系统生理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运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可视状态下对前庭内侧核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向神经元胞内注入短暂超级化脉冲模拟突触后抑制性电流,注入线性去极化电流模拟头部作直线加速运动时外周前庭的传入信号,注入正弦刺激电流以模拟头部作匀速旋转运动时外周前庭的传入信号,观察不同类型神经元对刺激电流的放电反应。结果: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在超级化脉冲后放电的后超级化幅度加深,并表现出抑制后反弹现象;神经元放电频率随去极化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在同等强度去极化电流刺激下B型神经元比A型神经元表现出较少的衰减现象和较强的超射现象;A、B型神经元的放电反应都可与输入正弦刺激形成共振并引起相位的移动。结论:头部做直线加速运动和匀速旋转运动时,前庭内侧核A、B型神经元对不同的传入刺激都可产生主动反应,放电反应表现出多样性,A、B型神经元放电反应动力学的差异是它们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基础。

论文目录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术中大鼠脑干脑片的改良制备方法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基本膜特性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对模拟传入信号的放电反应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得到以下基金项目资助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类神经元发现“微型计算机”[J]. 世界科学 2020(03)
    • [2].AgRP/NPY神经元代谢调控功能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 2019(01)
    • [3].神经元放射状迁移分子的研究进展[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1)
    • [4].三维神经元几何形态的发育生成方法[J]. 计算机工程 2017(10)
    • [5].操纵神经元,制造记忆[J]. 科技创业 2013(08)
    • [6].BDNF及其下游通路与GABA能神经元发育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20(06)
    •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型的构建[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8(S1)
    • [8].我科学家发布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0(05)
    • [9].阈值耦合混沌神经元的同步研究[J]. 物理学报 2010(08)
    • [10].研究人员精确定位控制饮酒的神经元[J]. 创新时代 2016(08)
    • [11].《神经元》:科学家发现记忆形成机理[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15)
    • [12].《自然-遗传学》:多样性有助神经元更好处理信息[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20)
    • [13].中国完成小鼠神经元长程输入环路图谱[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01)
    • [14].一种高效简便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方法[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06)
    • [15].鸡胚视顶盖早期产生的神经元迁移规律和层定位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3(05)
    • [16].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5(12)
    • [17].神经元的形态分类和识别[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1(14)
    • [18].神经元迁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J]. 生命的化学 2010(02)
    • [19].基于复数权神经元的多值整形器稳健设计[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01)
    • [20].两耦合HR混沌神经元同步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07)
    • [21].一种简单的原代神经元培养及转染方法[J]. 广西医学 2015(03)
    • [22].基于自抗扰控制的2个耦合神经元间的混沌同步[J]. 天津大学学报 2013(03)
    • [23].起搏器影响下的耦合神经元之间的同步[J].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0(04)
    • [24].过表达Sox2基因可增强人骨髓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英文)[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9(02)
    • [25].下丘脑外侧区不同类型神经元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9(06)
    • [26].邻近耦合的Hindmarsh-Rose神经元非线性特性[J]. 硅谷 2009(16)
    • [27].特异性控制神经元活性法研究睡眠-觉醒机制新进展[J]. 神经药理学报 2018(01)
    • [28].Znf804a基因在发育期鼠脑神经元的迁移、增殖及分化中的功能[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11)
    • [29].人类神经元成功调控活鼠主神经网络[J]. 共产党员 2011(24)
    • [30].耦合混沌Hindmarsh-Rose神经元系统中相互作用诱导的周期解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7)

    标签:;  ;  ;  ;  ;  ;  ;  ;  

    运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对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内在膜特性和放电反应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